彭虹
【摘? 要】目的:研究抗結核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的類型和處理對策。方法:對2014年-2016年間嘉魚縣疾病預防控中心門診接收的結核病人在抗結核治療過程中出現不良反應的37例進行分析。結果:抗結核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主要有肝功能損害、胃腸道反應、關節(jié)痛、皮疹等,大多數患者經調整用藥方案后可順利完成療程,個別可能導致療程延長。結論:抗結核藥物的不良反應比較常見和普遍,需要臨床醫(yī)生熟悉這些藥物的機理、作用、毒理學和血流動力學知識,了解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盡早發(fā)現,及時處理,避免嚴重性擴大。
【關鍵詞】抗結核藥物;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6-0138-01
1 引言
結核病的發(fā)生比較普遍,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肺結核,有一定的傳染性。新時期人口流動性的增加,藥物耐藥性的出現以及HIV的增多,使得結核病的發(fā)病率逐漸提高,但是對于結核病的有效藥物的研發(fā)卻進展緩慢。再加上人群中肝炎的發(fā)病率普遍提高,人口老齡化趨勢加重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抗結核藥物應用時的不良反應增加,本次就對此進行簡單分析。
2資料與方法
2.1 材料
選擇嘉魚縣疾病預防控中心在2014年-2016年期間門診接收的結核病患者,經過對癥治療后出現不良反應的37例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其中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齡19-79歲,平均(54.05±4.29)歲;出現不良反應的時間,最早在用藥后一周內,最晚在用藥后8個月。
2.2方法
分析這37例患者的藥物治療方案,都是使用2HRZE/4HR、2HRZES/6HRE。具體藥物的劑量:異煙肼300mg/d,利福平450mg/d,吡嗪酰胺1.5g/d,乙胺丁醇750mg/d,鏈霉素750mg/d。
對于初治的患者,強化期使用利福平、異煙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每天使用一次,持續(xù)2個月,用藥60次;繼續(xù)期使用利福平、異煙肼,每天使用一次,持續(xù)4個月,用藥120次。對復治患者,強化期使用利福平、異煙肼、吡嗪酰胺、乙胺丁醇、鏈霉素,每天使用一次,持續(xù)2個月,用藥60次;繼續(xù)期使用利福平、異煙肼、乙胺丁醇,每天使用一次,持續(xù)6個月,用藥120次。
2.3觀察指標
總結和分析患者這些不良反應的類型。
2.4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實行c2檢驗。
3結果
總結發(fā)現,這37例不良反應中,有:
(1)肝功能損害:14例(37.84%),一般是用藥前檢查肝功及乙肝三系,在開始治療后,每兩周檢查一次肝功,2個月后每月復查肝功,發(fā)現有ALT低于80U/L5例,80-200U/L7例,超過200U/L2例。其中有12例肝功能損害出現在2個月以內,并發(fā)現2例重癥肝炎。臨床表現:14例患者中,有1例表現出惡心、嘔吐、乏力、發(fā)熱、鞏膜黃染,其余沒有表現出明顯不適。對ALT低于80U/L的患者繼續(xù)使用藥物,每周復查肝功;對80-200 U/L的患者,停止使用乙胺丁醇,換成利福賁丁;對于超過200 U/L的患者停止使用所有抗結核藥物。14例患者中,10例完成療程,但時間延長,有4例修改治療方案,采取其他治療方式。(2)胃腸道反應:7例(18.92%),其中男2例,女5例,主要表現出上腹脹痛不適,惡心、嘔吐、腹瀉、納差,多數患者服用嗎丁啉、硫糖鋁后好轉,少數停止用藥或減少異煙肼的劑量,有1例因為服用利福平引起腹瀉,停止用藥。所有患者都完成療程。(3)關節(jié)痛:4例(10.81%),大部分表現在膝關節(jié),個別全身大關節(jié)疼痛,沒有紅腫。尿酸增高3例,在用藥后1-2個月內出現,主要是因為吡嗪酰胺引起,個別是因為利福平引起,口服芬必得或停止用藥后好轉。(4)皮疹:3例(8.11%),患者主要表現出全身出現散在丘疹,瘙癢,多是在用藥后0.5-2個月內出現,多是由于利福平引起。調整方案后好轉。(5)乏力:2例(5.41%),嚴重乏力,不能堅持治療,出現在用藥后1-2個月,主要是因為異煙肼引起,停止使用后癥狀逐漸消失。(6)眼睛干澀,視力模糊:3例(8.11%),出現在用藥后3個周-2個月,主要是因為乙胺丁醇引起。(7)乳腺增生:1例(2.70%),男性,出現在用藥后2-6個月,主要是因為異煙肼引起,停止使用后癥狀逐漸消失。(8)嚴重失眠:2例(5.41%),使用異煙肼后直接出現,使用安定沒有明顯安眠作用。(9)赫氏反應:1例(2.70%),診斷肺結核,正規(guī)用藥半個月,出現發(fā)熱、胸水(淋巴滲出液為主)、腹水、肺部病灶擴大。繼續(xù)使用抗結核藥物2周后好轉,隨訪1年,病情相對穩(wěn)定。
4討論
從上述結果中可以看出,抗結核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主要有副作用、毒性反應、過敏反應、特異性反應,并且存在輕重的區(qū)別,一般都是在用藥2個月之內出現。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肝功能損害,還有胃腸道反應、關節(jié)痛、皮疹等。這些情況說明,使用抗結核藥物的不良反應十分普遍,發(fā)生率較高,而有個別還比較嚴重,因此在進行結核病治療過程中,要注意這些不良反應的出現,結合具體的情況,包括不良反應的種類、性質、嚴重程度等,進行針對性處理,對治療方案進行調整,避免不良反應擴大或無法處理。
有研究認為,抗結核藥物不良反應的出現與個體因素有關,年齡越大,出現的不良反應越多,也越嚴重,其中在40-59歲發(fā)生不良反應的幾率是0-19歲的2倍左右。在調查中發(fā)現最常見的抗結核藥物的不良反應就是肝功能損害、營養(yǎng)不良,尤其是本身有肝病的患者,基本都出現肝功能損害。這一點有研究表明主要發(fā)生在35歲以上的患者身上,本身存在丙肝或者HIV的患者,發(fā)生肝功能損害的幾率相比其他人群要高4-5倍,而同時擁有這兩種疾病的患者,發(fā)生率高15倍左右。
在抗結核藥物的不良反應中,引起肝功能損害的藥物有利福平、異煙肼、吡嗪酰胺、對氨基水楊酸等藥物。血液系統(tǒng)中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就是由于利福平引起的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神經系統(tǒng)中主要是藥物的毒性反應,等等。
5結語
抗結核藥物的不良反應比較常見和普遍,需要臨床醫(yī)生熟悉這些藥物的機理、作用、毒理學和血流動力學知識,了解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盡早發(fā)現,及時處理,避免嚴重性擴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