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婷偉
摘要:唯物史觀的發(fā)現使唯物主義成為自然觀與歷史觀相統一的完整理論,與唯心史觀相反,唯物史觀創(chuàng)立的基礎在于現實的個人,研究與現實的個人相統一的物質生活生產。在形成系統的理論之前,唯物史觀的發(fā)展經歷了不同的階段,萌芽于對唯心史觀的駁斥,發(fā)展于對社會現實的深入理解,最終形成了系統的理論,同時,對于唯物史觀思想形成過程的探究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馬克思思想形成的軌跡。
關鍵詞:唯物史觀 唯心史觀
中圖分類號:B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5-0239-02
馬克思的一生有兩大發(fā)現,一是剩余價值學說,一是唯物史觀,這兩大發(fā)現對于馬克思新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形成有著重大的意義。其中,唯物史觀的產生結束了此前哲學發(fā)展中“半截子唯物主義”的發(fā)展形態(tài)。我們回到馬克思思想發(fā)展本身進行考察可以發(fā)現,唯物史觀的產生在馬克思的思想發(fā)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一、導言中的唯物史觀思想萌芽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針對德國社會狀況展開了一系列的論述,其中許多觀點都是針對唯心史觀而展開的,對于唯心史觀的批判體現了馬克思唯物史觀產生的思想萌芽。
首當其沖的就是對于宗教的批判,人創(chuàng)造了宗教,但宗教卻成為了人精神上的“鴉片”,人們沉溺于對宗教世界的美好向往之中難以自拔,但宗教世界的美好恰恰對應著現實世界的苦難。在宗教的彼岸世界中,人的本質沒有真正的實在性,想要實現人民的現實的幸福,就要打破宗教思想的禁錮,將人們從“天國”拉回“塵世”。作為典型的唯心史觀,宗教觀所體現的是虛幻的世界和虛幻的個人,對于宗教觀的批判體現了馬克思對于現實的人的本質的強調,但宗教的批判只是馬克思批判的開端。
由于思想與現實發(fā)展的脫節(jié),馬克思將德國形容為“當代的哲學同時代人”①。在這種錯位發(fā)展的狀況下,要進行徹底的有效的變革,就要從國家哲學與法哲學的批判出發(fā),馬克思這里的批判分為對原本的批判和對于副本的批判,對于副本的批判體現為導言中對法哲學的批判。德國的法哲學是彼岸世界不切實際的、抽象的、置現實的個人于不顧的思想,追尋這種思辨的法哲學的產生原因可以發(fā)現,正是德國的社會發(fā)展現狀導致了這種哲學思想的產生,也就是德國的社會存在決定了相應的社會意識的產生,這里所體現的正是馬克思唯物史觀中所強調的重要部分。此外,在導言中,馬克思也談及了市民社會,認為這一階級是社會的一部分,但并沒有進一步將其詳細展開。
作為對于原本的批判,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討論了市民社會與國家間的關系,認為二者之間存在異化問題,對異化這一問題的深入探討推進了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產生。
二、處于發(fā)展時期的唯物史觀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從經濟層面出發(fā)對市民社會中的一系列現象進行了解釋,這一理解角度的出現在馬克思的思想發(fā)展中早就有跡可循,早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就已經認識到支配世界的并不是理性而是物質利益。正是由此,馬克思并不認同黑格爾提出的國家決定市民社會這一說法,他提出在資產階級社會的背景下公共利益也代表著私人利益,實際上也就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所以要解決市民社會與國家之間存在的異化關系問題就要從對市民社會本身的研究入手。
從市民社會出發(fā)對異化進行研究使馬克思的理論有別于黑格爾的絕對理性和費爾巴哈“抽象的人”,在《手稿》中馬克思表示:異化的主體是勞動中的現實的人。資本主義背景下,異化的產生是由于資本家無條件的占有剩余價值,壟斷財富,造成了資本家越來越富有但勞動者越勞動越貧窮的怪相,勞動者在創(chuàng)造勞動產品的同時也生產了與自己相對立的力量,從表面上看,工人的勞動是自由的,但從本質上講,工人生產勞動產品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勞動之外的其他生存需要。在異化理論中馬克思揭示了資本家與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同時也昭示了無產階級的重要地位。
沿著《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于異化思想的認識,《神圣家族》時期的馬克思更深層次地討論了歷史的起源問題。從宗教觀點出發(fā)進行解釋的方法早就已經從天國墜落,而現實世界中對于歷史這一問題的解答卻還沒有定論。馬克思首先批判了將絕對觀念、自我意識看作歷史組成的這一觀點,認為這一觀點顛倒了具體事物與抽象概念之間的關系。而后指出歷史的構成在于人的現實的生產活動,想要正確地認識歷史就應該從認識歷史中的生產方式入手,同時又強調了人民群眾作為歷史推動者始終在歷史的進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至此我們可以發(fā)現,馬克思唯物史觀思想的產生存在著從模糊到清晰的理論進路。首先馬克思推翻了云端的宗教世界,將思想從天國轉移到塵世,而后又在現實的社會發(fā)展中認識到市民社會的重要地位,進而又在對異化概念的闡釋中認識到無產階級是最為廣大的階級,在更為深入的研究中,馬克思發(fā)現歷史的發(fā)源地在于物質生產,沿著這一路徑,唯物史觀的發(fā)展逐漸登上了歷史舞臺,最終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書中對唯物史觀進行了全面的呈現。
三、唯物史觀的正式提出
馬克思在《關于賈爾巴哈的提綱》中徹底批判了從前的一切舊唯物主義,從感性的人的活動(實踐)出發(fā)理解社會,并提出以社會現實為基礎考察人類活動,突破了從前唯心史觀的思想禁錮,為《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唯物史觀的提出掃清了障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前的歷史觀忽略了人民群眾的地位,而唯物史觀則將人民群眾看作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任何事物都不是憑空產生,所以人也不是憑空創(chuàng)造歷史,對于人是如何創(chuàng)造歷史這一問題,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展開了一系列論述。唯物史觀所表述的歷史運動是從現實的人出發(fā)的,有生命的人構成了整個歷史存在的前提,但歷史是不斷向前運動的,推動這一過程發(fā)展的便是人的生活,而人想要生活就必須進行生產,但單一的生產并不能構成整個歷史。人的第一個需要產生了,在滿足這一需要的過程中又有新的需要伴隨而來,正是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需要驅使人不斷進行生產與再生產的活動,就這樣人們不斷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也在這個過程中生產了生活本身。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得到了一對不可忽視的關系:生產力與交往關系(生產關系)。生產力體現于人們不斷對自然進行改造活動,而這種改造活動是單個的人無法完成的,于是人與人之間必然結成一定的交往關系共同對自然進行改造。
馬克思對于生產力和交往關系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不同的生產力形式產生不同的交往關系,如同漁人捕魚獵人打獵,生產力變化也導致生產關系的變化。這一關系的相互影響體現的正是整個社會的發(fā)展趨勢,人與人的交往構成了整個社會,不同的生產力影響著人們的交往關系,也就影響了社會結構與社會的變化。由此我們認識到,生產力與交往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了人類歷史由低級向高級的不斷發(fā)展。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立足于對現實社會的分析,揭示了人類歷史是基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所產生的。正是在這種沖突下,歷史不斷向前邁進腳步。階級的對立,國家的產生,以至于社會革命的爆發(fā),無一不以歷史為前提,馬克思所描繪的共產主義,也是歷史發(fā)展中的必然。唯物史觀的生成與馬克思思想的發(fā)展始終亦步亦趨,從最初的推翻宗教觀到對人類歷史生成的深入研究,馬克思擺脫了唯心主義思想的桎梏,樹立了徹底的全新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四、結語
在馬克思一生的兩大發(fā)現中,我們常常認為唯物史觀才是最具有馬克思獨特思想特征的那一個。與剩余價值學說不同,唯物史觀的發(fā)現是隨著馬克思思想一同成熟起來的,這一思想的提出標志著馬克思思想的誕生,使一向分裂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終于實現了統一。明晰唯物史觀的發(fā)展,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思想的內涵。
注釋:
①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