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錦程
隨著扶貧攻堅工作的開展與深入,以及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與困境學生的關注,使得越來越多的因貧困而失學的孩子重新回到校園回到課堂。學校是保障留守兒童玉困境學生關愛保障的第三道防線,然而他們在校園中學習生活狀況如何,又是否能夠堅持學業(yè)?本文就靖西市職業(yè)技術學校留守兒童和困境學生為觀察研究對象,探求一條符合本校特殊兒童的德育工作方式方法。
筆者生于85后,可以說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一批大規(guī)模外出務工者的子女之一,面對當今留守兒童與困境學生的遭遇,能夠深切體會他們的境況。作為過來人,筆者深知留守兒童與困境學生所承受的壓力與煎熬。比起在學習上困難,自幼來自家庭父母的關愛與各方面的負面消極影響,更容易摧毀這些孩子的意志,甚至造成一生的影響。比如,隔代教育,缺乏親子關懷,導致留守孩子養(yǎng)成不好的行為習慣和孤僻、內向性格的形成。這些典型性格的孩子,不善于人際交往,也不善于表達自己的內心,甚至影響到能力的發(fā)揮。筆者就深受這種性格的困擾,經常在工作和婚姻關系中受挫受傷;遇事猶豫不決等。2016年2月4日,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fā)〔2016〕13號,),對日益嚴峻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第一次做出了政策回應和制度安排。設置了家庭、政府、社會、學校四道防線,來保證這些孩子的最基本權益,這對數量龐大的留守兒童來說是一個福音。
1 農村中職學校留守兒童與困境學生在?,F狀
靖西市是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國家貧困縣。2015年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村123個,貧困戶3.1萬戶12.58萬人,貧困發(fā)生率21.6%。貧困村、貧困人數位居全區(qū)第二、百色第一,是全百色市脫貧攻堅的重點區(qū)域和主戰(zhàn)場之一[1]。目前在本縣就讀的建檔立卡中小學生達到2.3萬人[2],我校的精準扶貧戶學生所占全校學生的比例高達30%。根據相關調查發(fā)現,也發(fā)現在抽樣檢查的班級里,是貧困家庭學生、留守兒童、有留守兒童經歷的站班里人數的90%以上。在進行個案訪談的時候也發(fā)現,這些孩子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內向、孤僻;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隨遇而安;言行粗魯,不懂得感恩,不愿意理解和承擔責任。未成年人是弱者,這意味著他出現了問題,多半是身邊的成人造成的。這些孩子,長期在困境家庭里生活,常年缺乏父輩的關愛與管教,加之這些孩子多數是隔代撫養(yǎng),老人包辦,對孩子溺愛和過度包容。此外,不少父母只懂得物質撫養(yǎng),還會有一種“補償”心理,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很少去分析其合理性。在調查中我們也發(fā)現,多數貧困戶的主要致貧原因是“自身發(fā)展動力不足”,這就意味著“等、靠、要”的思想在農村貧困戶中的是普遍存在,長期受到原生家庭不良環(huán)境影響,這些孩子普遍表現為行為習慣懶散,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對家庭、對社會冷漠甚至有不滿情緒,不善于人際交往,性格孤僻,思想道德素質偏低等情況。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自幼就在道德認知方面出現扭曲與偏差,因而直接會導致其長大后不懂得感恩,社會責任感的缺失會更加明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容易偏離正常軌道,也就沒有回報社會的意識。因此關注這些孩子的德育教育與關愛其成長成才農村中職學校任重而道遠。
筆者所在課題組經過深入調查走訪,了解到一些情況:隨著政府扶貧工作的推進,輟學生基本都回歸學校,也有部分父母選擇一方照顧孩子,但是在孩子成長教育方面還是缺乏基本的育人知識,家庭健全,不等同于健全的家庭教育;二是學校、政府,在如何勸誡留守兒童父母履行好家庭“主體責任”和承擔好父母沒有撫養(yǎng)能力的留守兒童的“兜底責任”工作中,很難評估;三是,對這些孩子的社會關注,很多時候僅停留在物質上的幫扶,難于深入的進行心里幫扶。
2 農村中職學校留守兒童與困境學生德育工作開展思路初探
學校建立對這些特殊學生的德育工作方案
在這些留守兒童與困境學生家庭里,家庭教育嚴重缺位或失誤以致學校的德育成果得不到鞏固,甚至就在周末的兩天中因受家庭不良影響而消失殆盡。要想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特殊學生家庭德育現狀,單靠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家長和學校的互動成為迫切的需要。針對靖西市職業(yè)技術學校家校共育現狀分析,聯系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自身德育工作的實踐,建立適合本校的家校共育合作機制。以下是靖西市在這方面做得努力:
2.1 構建學校四級實施體系。以學校德育工作室為核心,德育教師為智囊團,班主任為執(zhí)行團隊,家長委員會為共商團隊的學校德育團隊,使德育工作更有秩序也更有效率。每學年做好學校德育總體規(guī)劃。學校各部門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實施該組活動方案。由學校德育處統(tǒng)籌和負責。
2.2 加強學校制度支持。首先制定學校的全員德育制度,即全員、全程、全域、全心的德育。全員包括:一是學校的全體教職員工(包括教師以外的門衛(wèi)、宿舍管理員、食堂人員、后勤人員);全校教職員工要自覺加強自身修養(yǎng),提高綜合素質,做“遵守社會公德的倡導者,弘揚傳統(tǒng)美德的宣傳者,維護公共環(huán)境的勞動者,摒除社會陋習的先行者,學習與創(chuàng)新的開拓者,遵守校規(guī)校紀的垂范者,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督促者,學生情緒變化的掌控者,學生心理調整的指導者,學生學習與提高的同路者”。其次是監(jiān)護人責任宣言:一是簽訂家庭教育承諾書;二是完成一定量的學習。學校通過對家長進行經常性、規(guī)范性、專題性的培訓,使每一個家長成為合格的父母—了解孩子心理、掌握基本的家庭教育理論知識、有科學教育方法的第一任教師。
2.3 強化監(jiān)督檢查。對特殊學生進行建檔,每個特殊學生配備至少一名關愛老師,相關老師從新生入學到畢業(yè)期間,全程對該生進行心理上、學習上的教導。對這些孩子進行隨時關注,預防教育為主,減少問題的發(fā)生。
2.4 教師要主動改進教育方式,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全面發(fā)展。有目的有計劃的開設豐富多彩的留守兒童教育活動,讓孩子在豐富的學習生活中淡忘親情的欠缺,以熱情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到學習中去。開展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研究。將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納入學校研究課題,遵循科學的研究原則,將對學生的個案研究與對留守兒童整體研究結合起來,經常性組織教師開展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經驗交流活動,形成經驗材料,不斷總結提煉出科學的教育管理方法。
(作者單位:靖西市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