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懿
摘要:博物館中所收集和展出的文物均為歷朝歷代人類的文化遺存和藝術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能夠帶給觀看者美的感受。但是目前很多的博物館,更傾向于對于文物歷史價值的展現,而忽視了對文物藝術價值的展現,忽視了對公眾審美能力的引導。很多的文物都反映了所處時代的主流審美取向,也是中華傳統(tǒng)美學體系的一部分,因此,博物館需要利用文物具有的藝術價值引導公眾感悟文物之美,提高公眾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藝術價值;美學教育
國家素質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其中的“美”指的就是美育,美育是讓學生能夠擁有感知美和發(fā)現美的能力,學會正確地看待美與丑,從而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但是在實際上,美育教育的效果不佳,尤其是公共美育教育的體系不成熟,這也是導致了當今社會的審丑文化和庸俗文化流行的原因。而博物館作為一個公共機構,有引導公眾審美的責任和義務,尤其是博物館中所收藏的文物均是歷朝歷代不同階層的遺存,體現了所在時代的主流審美,因此,博物館需要挖掘文物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傳播正確的審美觀念,提高公眾的審美水平。
一、關于美學教育
美學教育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但是美學教育一直存在,以我國為例,從舊石器時代山頂洞人的所佩戴的裝飾品到新石器時期充滿了生氣、卻又怪異的彩陶人面魚紋盆均體現了原始人類對于美的追求。從商代的西周日己觥上詭譎神秘的獸面、夔龍等紋樣到西周牛尊上面華美流暢的云紋和夔龍紋均體現了商周時期的人們的宗教信仰和社會法制,了解了商周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念深受宗教祭祀、巫術、神靈的影響。所以,仔細地分析了解不同時代以及不同民族的藝術作品就可以了解不同時代的審美觀念和時代精神。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對于美學的感受是不同,中華民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因此對于美更推崇的是意境美,追求人與萬物的和諧和統(tǒng)一,而西方國家由于社會因素和歷史因素導致他們更加側重于直接描繪出生命、死亡等,以審痛為主。
美學教育是在西方形成了具體的教育體系,而西方的審美方式和審美觀念于中國的審美觀念有很大的區(qū)別,導致美育教育體系與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審美觀念不符,從而導致了公眾美學教育陷入尷尬的局面。對于中華民族而言,傳統(tǒng)的審美觀念已經根植于我們的血液中,無法改變,因此無法全面的接受西方的美育教育體系,因此,只有在公眾美學教育的過程中,引導公眾去感受文物的藝術美,才能夠提高公眾的審美能力,而博物館則是最佳的教育場所。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由于創(chuàng)建博物館時所處的特殊政治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導致了人們對于博物館的認知就是認為博物館是主要展示文物歷史價值的場所。而這樣的認知也使得了文物的藝術價值無法得到有效的展現,因此,博物館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需要深入的挖掘文物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促進公眾審美感知能力的提升。
二、博物館文物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展現
一般情況下,我們在觀看博物館的一件文物展品時,能夠感受它的美,但是由于人們文化素養(yǎng)、知識儲備、表達能力、藝術素養(yǎng)的不同使得部分觀看者可以準確地用語言用文字去描述出文物的美,而且還能夠獲得他人的認可,讓他人在沒有觀看過文物的前提下對文物的美有了基礎的認知。但是有些人則受限于文化素養(yǎng)和藝術素養(yǎng),使其只能感受到文物的美,卻無法準確地用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審美知識的缺乏。要讓所有的人都系統(tǒng)全面的學習審美知識是天方夜譚,而博物館則需要在觀眾參觀博物館時,能夠用準確的語言、文字對文物以及觀眾看到文物時所產生的情感進行定義,從而向公眾傳播基礎的審美知識,促進公眾審美能力的提升。
三、博物館藝術價值的展現方式
目前,我國很多的博物館由于專業(yè)講解人員的缺乏以及其他因素導致很多人在參觀博物館文物的過程中會看到一些模糊性的詞語,如“意境深遠”“構圖巧妙”“清新脫俗”“工藝精湛”“筆墨精妙”“古樸雅致”等詞匯這些詞匯,而這些詞匯對于專業(yè)人士而言可以理解,而且專業(yè)人士還可以從中了解文物作品所表達的其他內容。但是對于非專人人士而言,看到或者聽到這些詞匯時無法產生共鳴,導致很多觀眾只是走馬觀花,沒有在博物館中通過觀看文物得到情感上的升華,也沒有通過文物的觀看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一)應用精準的美學語言傳播美學知識
博物館在展示文物或者講解文物時,需要采取更加感性、精準的語言,要向觀眾傳遞文物蘊含的情感和時代精神,要讓觀眾能夠與文物以及與文物所處的時代產生共鳴,給觀眾帶來獨特的審美體驗,而這種體驗讓觀眾能夠在其他場合面對其他文物或者藝術作品時,用準確的語言來形容出自己看到這件作品時所產生的情感和對于作品的認知。而要能夠用準確感性的語言去描繪這件文物以及文物作品所包含的內容,則需要博物館工作人員具備較高的美學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一般情況下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的專業(yè)為考古專業(yè)、歷史專業(yè)等,但是大部分的工作人與并沒有接受過專業(yè)的美學教育。因此,在講解文物時就會高頻率的運用一些模糊性的詞匯或者過于專業(yè)的詞匯,不利于觀眾的理解,所以博物館工作人員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美學素養(yǎng)和藝術素養(yǎng),不斷學習美學教育相關知識,才能夠在工作中向觀看者傳遞文物作品的藝術價值,給觀看者帶來美的感受。
(二)應用文物的歷史背景引導審美活動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美學理念和審美觀念的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而是要經歷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所處時代的政治體制、經濟發(fā)展、文化、宗教信仰等均會影響到審美觀念的形成。因此要了解一件文物,了解這些文物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就必須要了解這件文物所處時代以及所處時代的歷史知識,如果要拋開文物所處時代以及所處時代的歷史知識單獨去講文物的藝術價值是錯誤的。如“曾侯乙建鼓底座”,對于這件文物如果拋開其所在的歷史背景,僅僅將其作為一件藝術品去欣賞,只能夠看到不同的龍身相互纏繞,感覺到詭異、變化莫測,而如果能夠結合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文化背景去看待這些文物就能夠了解到,曾侯乙建鼓底座是當時青銅冶煉技術達到巔峰的作品,至今,用現代科技無法還原,足以證明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青銅冶煉技術的絕妙非凡。又如“青銅神樹”這件文物,如果將其作為一件藝術品,那么只能夠了解到青銅神樹的造型特征,而如果結合《三海經》和三星堆文明來講解這個文物,就能夠感受到古蜀人的精神信仰,感受到神樹被賦予了神圣性,是古蜀精神信仰的一種體現。而觀看者要從文物中感受到這些就需要具備一定的歷史素養(yǎng),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常識,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審美感知能力,這些歷史知識則可以由博物館進行主動的傳輸,而審美感知能力則需要博物館主動的引導,引導公眾對于文物進行審美感悟。
在公眾對文物進行審美感悟活動的過程中,博物館需要讓觀看者結合自己的認知、文化素養(yǎng)以及審美方式去感受商周的青銅器中的莊重、神秘之美,感受秦朝兵馬俑氣吞山河的氣勢和軍士的威武雄壯,感受西漢長信宮燈的輕巧華麗,感受西晉青瓷的清澈優(yōu)雅,感受南北朝時期石刻中蘊含的異域風情,感受唐三彩的富雅典麗,感受宋朝耀變天目茶碗中感受浩渺宇宙和宋代斗茶藝術的鼎盛,感受遼代覆面中一窺契丹文明這一農耕文明與游牧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后所孕育出獨特的民族文化,感受明代玉器中的清新活潑和人文色彩……當博物館展出不同朝代的不同文物后,給觀看者提供有關文物的歷史知識和背景后,在引導觀看者進入審美狀態(tài)后,就需要順其自然,讓觀看者在審美活動中感受不同文物的美和背后所蘊含的內容。
(三)不拘泥于文物的真假
一般情況下公眾會以博物館所收藏藏品的質量、數量和真假來衡量一個博物館綜合質量,對于公眾而言,在博物館觀看展覽時,希望所觀看到的文物不會出現贗品,希望能夠從真品中感受到所蘊含的歷史感,體會到文物中的藝術價值。因此很多的博物館都會在準備主題展覽時,如果博物館對于某一個時期缺少相應的文物,就會采取四種方式,第一是向其他博物館借用,在展覽結束后歸還,第二是在民間購買或者征集部分文物,來進行展出,第三是展覽文物復制品,第四就是有意識的忽視這一時期的文物展示。
從博物館的美學教育上角度來看,沒有必要執(zhí)著于真品,在博物館中進行美學教育的最好方式就是藝術史展覽,因為這種展覽能夠將古人審美情趣之美,審美方式的變化過程逐一展現出來,公眾可以通過文物形象的了解古人不同時代受到不同影響,從而導致審美情趣發(fā)生的變化,能夠帶給公眾心靈上的沖擊,能夠讓公眾在觀看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但是,如果博物館只是因為收藏的藏品缺少某一時期的文物,因此在展覽的過程中會忽視這一時期的講解,就會導致展覽的效果降低。對于博物館而言,如果頻繁地向其他博物館進行借展,會對珍貴文物造成一定的傷害,不利于文物的保護,而要在民間購買文物則需要一筆不小的資金,同時還需要一定的機遇,因此博物館可以采取復制品的方式,當前相關技術可以對很多文物進行精準的復制。
四、結語
缺乏審美能力的人精神世界的空虛的,不知道什么是美,也不知道什么是丑,也不會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因此,博物館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理念,在展示文物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于文物歷史價值的講解,而是要強化美學教育,引導公眾通過觀看文物提高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戴石.博物館美學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以福建博物院“體驗宋服之美”系列課程為例[J].福建文博,2019(3):88-91.
[2]鄭茜.作為方法論的民族文物——民族文物價值認知的方法論意義初探[J].博物院,2019(4):59-66.
[3]周孟圓,杜曉帆.文物的價值在行動中產生——文物價值認定的前沿理念與經驗[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9(1):15-25+108.
[4]肖瓊,彭艷花.論博物館的現代美學意義——以云南博物館為例[J].廣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8,33(1):25-30.
[5]孫華.遺產價值的若干問題——遺產價值的本質、屬性、結構、類型和評價[J].中國文化遺產,2019(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