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嬋娟
摘? ? 要: 教師和學校不能將信息技術教學獨立或者割裂開來,而應融入各種內(nèi)容,讓學生在綜合和立體的感知下學習,感受信息技術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學會利用信息技術服務于生活,幫助自己掌握各種技能,鍛煉各種能力。
關鍵詞: 高中信息技術? ? 歷史內(nèi)容? ? 教學方法
高中生正處在學習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學生的思想極為活躍,思想的跳躍性和靈活性很強。學習科目最多,需要同時進行,要尋找合理的方法將這些科目的學習整合和統(tǒng)籌起來,做到和諧共進,否則就會相互牽制,眉毛胡子一把抓,影響學習效果。信息技術作為一門融合性強的學習科目,可以用來學習各個學科,并且在學習內(nèi)容、形式和深度上為各個學科帶來豐富的體驗和精彩內(nèi)容。那么,以信息技術教學為主體時,各學科怎樣才能促進學生學習信息技術呢?將高中歷史知識融入信息技術,促進信息技術學習,要如何實施呢?
一、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融入歷史內(nèi)容的作用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看似與歷史內(nèi)容沒有任何聯(lián)系,實際有很多方面相互促進。在相互融合的過程中,不僅對信息技術教學效果有益,還會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消化和吸收,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
1.歷史知識為信息技術實際操作提供支撐。
信息技術是一門以實際操作為主的教學,學生要熟練地掌握信息技術技能,必須在實踐中鍛煉,而在鍛煉和實踐過程中具有實際意義的載體就會加入進來,促進信息技術的掌握和歷史知識的學習。在高中信息技術中融入歷史內(nèi)容,為信息技術的學習找到實際的落腳點和載體,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操作會更加實際,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會根據(jù)歷史知識體系進行多種練習,是在實踐中進行學習的最好方法。
2.增強趣味性,推動信息技術與歷史知識形成雙向促進作用。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融入歷史知識,有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獲取知識和增強知識趣味性的新方法。在這種趣味性的引領下,學生對新方法的探索更加感興趣,依照自己的愛好,利用信息技術找到其他探究歷史知識的方式。由此可見,信息技術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吸收和探究,歷史知識的趣味性反過來為學生探索新的信息技術操作方式提供動力。在這種循環(huán)促進的機制中,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和歷史知識學習都會達到良好狀態(tài),最終促進學生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3.延展課堂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整體的學習思維。
在學科的劃分上,信息技術和歷史本身是沒有關系的,但是依據(jù)哲學聯(lián)系的觀點,“聯(lián)系是普遍的”,學生處在學習的中心地帶,很難從學習的外圍觀察各科學習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因此不會客觀地梳理各個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和相互貫通的方面。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融入歷史知識,會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感受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讓學生學會通過聯(lián)系融會貫通,形成聯(lián)系的觀點,建立聯(lián)系的思維,構建自主性的知識,活躍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除此之外,學生學習的知識內(nèi)涵和外延會擴展,形成一個無限擴大的知識體系。
二、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與歷史知識的結合點
要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融入歷史教學,并且讓這種教學融合發(fā)揮最大的作用,就要充分了解信息技術教學與歷史知識的關系。一要找到信息技術與歷史知識的聯(lián)系點和結合點,利用兩者的聯(lián)系點進行信息技術教學;二要從歷史行業(yè)的各個崗位找到與信息技術相結合的工作內(nèi)容,這些實際的具有實操性的工作內(nèi)容融入信息技術教學中,從學術和實踐兩方面對學生進行教學。
信息技術最基本的功能是辦公,歷史知識是需要梳理的,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梳理,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操作能力和掌握能力;其次在對歷史知識進行擴充和深入了解的過程中,需要查閱大量的網(wǎng)絡資料進行甄別和判斷,這就需要學生通過學習信息技術培養(yǎng)搜索和整理能力;再次,在歷史教學中,每個學生針對自己的興趣點都有不同的想法和研究方向,因此要利用信息技術整理每一個板塊,建立屬于自己的個性化資料庫;最后,利用信息學技術教學,學生利用學到的各種制圖方法和軟件對歷史知識進行梳理可以制作成思維導圖,學生可以利用制圖軟件對歷史知識進行梳理制作思維導圖。這些點的結合都是信息技術教學和歷史知識體系構建的雙向整合和促進。
三、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融入歷史內(nèi)容的具體方法
找到了信息技術教學與歷史內(nèi)容的結合點,在信息技術中融入歷史內(nèi)容就是一份十分有方向、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工作。教師要利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
1.積極與歷史教師進行溝通,教授學生呈現(xiàn)知識的不同方法。
要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融入歷史知識,首先要與歷史教學保持同步,才能在合適的實踐和節(jié)點達到事半功倍的雙贏效果。信息技術教師要與歷史教師形成溝通的聯(lián)動機制。在信息技術教學之前,教師要了解清楚學生所學的歷史知識框架,在這個基礎上為學生制定多樣化的內(nèi)容整理方法,并利用信息技術呈現(xiàn)這些梳理形式,這部分方法主要用于Word和PPT的學習中。Word和PPT是學生日后工作最常用的兩個軟件,通過學習可以為日后奠定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定歷史教材中的某一部分知識,針對這部分知識讓學生探索分別用Word和PPT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教學內(nèi)容的呈現(xiàn)、知識的梳理,最后將成品交給老師,教師針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和有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從實踐中了解PPT和Word的實際用法和優(yōu)化學習方法,懂得在實踐中提高信息技術水平和實踐能力。
2.通過制作海報,表達對某一歷史事件的理解。
學生對歷史事件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頭腦中的畫面不盡相同,信息技術教師可以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想象力,增強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為某一歷史事件設計海報,在對知識進行了解的基礎之上發(fā)揮想象力,增強作圖能力,提高對表達元素的整理能力,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歷史事件海報制作教學,讓學生學到基礎的海報制作軟件和制作方法,教授學生基本的操作技能,最后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愛好進行設計,最終在課堂上進行展示,或者在校園范圍內(nèi)開一個有關歷史事件的作品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
3.通過整理歷史數(shù)據(jù),學習excel表格。
在歷史學習中有很多數(shù)字,有各個朝代的起始時間、各個朝代的存在時長、各個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還有各個歷史事件背后人口的變化、經(jīng)濟數(shù)字上的變化等,這些數(shù)字的累計和計算都是歷史學家研究歷史中的基礎問題,需要通過計算機體現(xiàn)和統(tǒng)計,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歷史數(shù)據(jù)對學生進行教學,讓學生學習excel表格的制作和運算,充分了解現(xiàn)實意義和實際操作方法。
在對這些歷史的數(shù)據(jù)進行運算之后,學生不僅了解了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的基本方法,還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了解歷史,了解歷史運算中為我們提供的新的歷史內(nèi)容和科學的歷史分析方法。在掌握信息技術操作方法后,學生其他數(shù)據(jù)運算能力也會提高。
4.利用信息技術拍攝歷史小短片。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歷史人物演繹了不同的歷史故事,這些歷史故事通過現(xiàn)代人的不斷挖掘,拍攝成電視劇、電影、紀錄片。一個歷史短片從拍攝到最后呈現(xiàn),會經(jīng)過多種處理,而信息技術就是一種很重要的處理方法,沒有信息技術的支撐,這些歷史的演繹就不能生動地呈現(xiàn)。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影視作品,啟發(fā)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歷史進行演繹和后期制作,制成成品。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看一段歷史影視資料,觀看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得到調動。觀看完之后,可以啟發(fā)學生從中選擇一個片段進行演繹和拍攝,制成一部小的影視作品。除此之外,針對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的技術手段,教師要專門講解,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通過探索和合作完成小的影視作品。
四、結語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融入歷史知識,是一個豐富的教學過程,需要教師充分了解信息技術在歷史相關行業(yè)的應用和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應用,這樣才能捕捉到課堂趣味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信息技術教學與歷史知識既深度融合又深度拓展,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參考文獻:
[1]葉小兵.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J].歷史教學,2003(9).
[2]陳明勇.淺析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大家,2011(14).
[3]吳吉新.合作性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08).
[4]陳敏.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的轉變[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03).
[5]崔平.高中課堂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的策略應用探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6]樊樹鑫.信息技術教學的探索[J].河北教育,2003(10).
[7]祝智庭,主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