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玉
常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肛腸科,江蘇常州 213011
復雜性肛瘺屬于肛腸外科疾病中的一種,而且發(fā)病率也比較高,對于復雜性肛瘺患者來說,需要及時對其進行手術治療,降低病情惡化的速度,以防病情快速惡化而增加治療的難度。但是傳統(tǒng)常規(guī)的治療方式中,需要多次進行操作,并且引流不全,從而增加了疾病的復發(fā)率,不利于患者的康復,所以應該選擇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因此,選取該院2015年1月—2019年4月期間接受治療的復雜性肛瘺患者,抽選60例患者作為該次研究對象,按照不同的治療方式,將60例患者分為研究組(n=30例)與對照組(n=30例),對照組接受一期切割掛線治療,研究組接受分期切開掛線加對口引流手術進行治療,比較觀察兩組復雜性肛瘺患者治療的效果;住院的時間、傷口愈合時間、手術治療后的疼痛時間;同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在術后并發(fā)癥如肛門水腫、排便失禁率和失禁程度的發(fā)生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接受治療的復雜性肛瘺患者,抽選60例患者作為該次研究對象,按照不同的治療方式,將60例患者分為研究組(n=30例)與對照組(n=30例),研究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6例,患者年齡在30~7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7.7±4.1)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6例,患者年齡在31~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8.5±3.9)歲;兩組患者中均排除腫瘤疾病患者、炎癥性腸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先天性疾病患者以及具有肛門手術史的患者,且兩組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且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選擇傳統(tǒng)、常規(guī)的一期切割掛線方法進行其治療,具體如下:患者取側臥位,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或者腰硬聯(lián)合麻醉。手術部位消毒。用探針從外口伸入管腔內,探查瘺管管腔的數(shù)目和主管與支管的走向,切開支瘺管,開放傷口。探針探查主管道,沿著主瘺管探查管腔的內口位置,切開內括約肌,切開外括約肌下1/3~1/2。通過探針將橡皮筋從外口引入,內口引出,將橡皮筋拉緊,結扎掛線。術后切口每天碘伏換藥,常規(guī)止痛、止血、抗感染治療,7~14 d結扎皮筋自行脫落。
1.2.2 研究組 研究組患者實施分期切開掛線加對口引流術進行治療?;颊呷扰P位,手術部位進行常規(guī)的消毒,對患者施行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或著腰硬聯(lián)合麻醉。通過與對照組相同的方法,用探針從外口伸入管腔,探查瘺管管腔的數(shù)目和主管與支管的走向。在瘺管每個分支的管道末端作一梭形小切口,刮匙伸入管腔內,刮出腐敗組織,破壞管壁組織,主管道與小切口之間掛橡皮筋引流。如果瘺管有拐彎點,在瘺管的每個拐彎點作一梭形小切口,相鄰小切口之間掛橡皮筋進行引流。沿著主管道探查管腔在肛門的內口位置。切開內括約肌后,在主管道和內口之間掛一根橡皮筋,橡皮筋末端絲線結扎,引流掛線。術后每天換藥,甲硝唑液沖洗瘺管,術后止痛、止血、抗感染治療。待支管管腔明顯縮小,一般6~9 d拆除支管引流橡皮筋。主管道橡皮筋根據創(chuàng)面縮小情況,創(chuàng)面生長變淺,與掛線部位相適應再緊線,一般4~5 d緊線1次,每次緊0.5 cm左右,緊線量與創(chuàng)面生長速度相統(tǒng)一。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顯效:患者創(chuàng)口愈合、排便正常且無水腫疼痛、肛門狹窄與畸形等癥狀;好轉:患者創(chuàng)口基本愈合,具有輕度的水腫疼痛,肛門無畸形與狹窄,排便功能有影響;無效:患者病情無變化,甚至加重。治療有效率=顯效率+好轉率。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傷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手術治療后疼痛時間;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在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該次實驗數(shù)據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治療效果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研究組患者傷口的愈合時間、住院的時間、手術治療后的疼痛時間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傷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手術治療后的疼痛時間對比[(±s),d]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傷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手術治療后的疼痛時間對比[(±s),d]
組別 傷口愈合時間 住院時間 疼痛時間研究組(n=3 0)對照組(n=3 0)t值P值1 5.4±1.2 2 0.9±2.6 6.9 2 4<0.0 5 1 2.4±2.9 1 8.6±3.1 6.1 7 8<0.0 5 2.1±0.3 3.9±0.7 5.3 0 2<0.0 5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肛瘺主要是由于肛腺被細菌感染,導致肛周膿腫,膿腫破潰,膿液在瘺管內堆積,引起肛管直腸和肛門周圍皮膚之間的異常通道。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肛旁反復流膿、疼痛、肛周瘙癢。由于肛周膿腫的發(fā)生部位不同,有肛周、坐骨直腸窩、骨盆直腸間隙、直腸后間隙和高位肌間膿腫,導致復雜性肛瘺存在瘺管外口數(shù)目較多,瘺管分支管道與主管道共存,瘺管走向無規(guī)律,瘺管外口至內口長度較長等復雜的解剖結構情況存在,因而復雜性肛瘺的治療難度增大。
在該次研究結果中表明,研究組患者采用分期切開掛線加對口引流手術進行治療,通過手術切開瘺管引流,使瘺管內膿液有效排出,緩解臨床癥狀,分期切開掛線主瘺管,達到保護肛門括約肌,治愈內口感染灶,改善肛門功能的目的。該手術不僅提高了治療效果,也能夠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緩解患者的疼痛感,促進患者創(chuàng)口的愈合,避免對患者的肛周組織遭受到大面積的損傷,保護肛門括約肌功能,這也就充分體現(xiàn)了分期切開掛線對口引流術治療的優(yōu)勢,將其應用到臨床治療中,效果確切。該文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96.67%要優(yōu)于對照組 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43,P<0.05);研究組患者傷口的愈合時間(15.4±1.2)d、住院的時間(12.4±2.9)d、手術治療后的疼痛時間(2.1±0.3)d要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924、6.178、5.302,P<0.05),研究組20.00%,患者治療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要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43,P<0.05),這與簡少云等學者在相關研究中得出,行分期切開掛線對口引流術進行治療后,患者的臨床有效率達95.48%,優(yōu)于一期切割掛線治療的臨床有效率72.34%,與該文所得結果相近,具有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針對復雜性肛瘺患者行分期切開掛線對口引流術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提升治療效果,緩解患者的疼痛感,有效地降低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也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促進患者排便功能的恢復,臨床效果非常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