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文
摘要:當今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掌握必備的知識和工作技能外,具備藝術能力也很關鍵。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藝術能力越高,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越強,在工作中更能有出色的表現(xiàn)。由于藝術教育能夠提高人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情操,越來越受到學校的重視。在美術教學中通過采取一些引導手段,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鍛煉,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開展審美教育,顧名思義,就是通過美好的事物、表現(xiàn)形式為內容進行的教育,促進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的養(yǎng)成,使學生擁有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因此,美術教師在日常的授課中,要注意方法的運用。
關鍵詞:美術教學 ? 審美教育 ? 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J2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7-0140-02
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要積極引導,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深層次的情感,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一、通過美術作品鑒賞,提高學生審美水平
學校開展美術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水平,提高他們對藝術的理解能力。當前的美術課本上可以看到很多要求學生欣賞的內容,比如古代或者近代的繪畫作品、各種精美的雕塑、書法、還有其他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都有體現(xiàn),在教材中加入這么多藝術作品就是為了讓學生有足夠的鑒賞能力的鍛煉,提高審美水平。但很多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要領,對于美術作品的欣賞缺乏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幫助他們正確地進行鑒賞,應該關注哪些內容和細節(jié),從而能夠從美術作品中感受到藝術的美。通過對教材中的示例進行欣賞,學生逐漸能夠掌握欣賞的方法和要點,對作品表達的情感也能夠有一個更加清晰的理解,更進一步的理解美的本質。
教師要幫助學生熟練使用各種欣賞方法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任何美術作品都存在很多的共性,也存在很多差異的地方。這些特性相互交融,形成美術作品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比如將中國畫和西洋畫進行比較,共性是雙方美術作品的線條都非常的流暢、都蘊含某些含義在內;不同的地方在于:中國畫更加注重內在所表現(xiàn)的內涵是否深厚,有足夠的意境,而西方傳統(tǒng)油畫更加注重外在的繁復變化,希望通過不同顏色形成視覺沖擊。任何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都不能夠脫離實際,但中國畫側重于內在美,例如明代畫家陳洪綬的《西廂記》《離騷》等作品;而西洋畫側重于事物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例如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這幅作品,這就是兩種典型的技巧形式美。因此,學生進行美術作品鑒賞的過程中,教師要詳細的介紹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的各種方法,又要對不同流派的美術作品的各種特點詳細說明,幫助學生正確欣賞美術作品。
學生通過對美術作品中的美進行挖掘,學生逐漸意識到藝術作品是人類更深層次的思想表達,是將生活中的事物或情感通過繪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隨著藝術作品的不斷創(chuàng)造,人類的精神文明得到升華。
二、創(chuàng)建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進行美術作品鑒賞的過程中,課堂的氛圍很重要,美術教師要與學生積極的進行交流、分享,如果鑒賞的過程主要以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的方式進行,那么學生一點參與感都沒有,對于美術作品很難有自己的理解跟感受,這對于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不利的。所以美術教師要改變授課方式,營造一個藝術鑒賞的情境,學生在這種情境中才能夠充分的調動自己,變得更加積極主動。例如在欣賞梵高的《向日葵》這幅作品時,可以在課堂的周圍裝扮向日葵花,學生仿佛置身于向日葵花的海洋中,然后學生會將現(xiàn)實中的花朵與繪畫作品進行比較,增加學習的興趣。教師通過幽默的表達、到位的身體語言、通過道具裝扮的課堂環(huán)境,學生的興趣一下就被帶領起來,再通過教師的積極引領,達到很好的審美效果[1]。
三、培養(yǎng)學生對不同流派藝術作品的理解力
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過程其實也是對這幅作品認識和理解的過程,學生最初由于缺乏訓練,對美術作品的鑒賞僅僅是從個人的視角進行的,對于作品的好壞沒有特定的判定標準,完全是按照畫的是否和實物的相似程度來進行判斷,畫得“像”的就是好作品,反之,畫得不“像”的作品就沒有水平。比如在欣賞文藝復興時期的拉斐爾和印象派畫家莫奈的作品的時候,由于拉斐爾是寫實主義畫家,他的作品是完全按照事物的表現(xiàn)形式進行繪畫的,所以作品與實物的相似度很高,學生們就覺得這是好作品。而在欣賞印象派畫家莫奈的作品時,學生感覺他的畫看上去畫筆隨意、雜亂無章、沒有特定的事物,就會覺得很難理解,給予這幅作品的評價不高。教師在這個時候就要給學生講解這兩種不同流派作品的特點,學生就會逐漸理解拉斐爾的作品,感受到他對自由的追求、向往無拘無束的生活。生活中美的東西很難給出一個特定的標準,美存在于內在的表達,而非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比如在展示徐悲鴻的作品時,學生就會感覺畫的很棒,而對于劉海粟的作品,學生則顯得茫然不解。這兩幅畫屬于不同的流派,畫家在繪畫時采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導致作品表現(xiàn)形式大不相同。在課堂的審美教學中,由于美術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之間存在著認知差異,對于作品的理解和評價會存在很大的差別,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深厚的藝術儲備、良好的修養(yǎng)和豐富的知識,能夠客觀的看待和理解學生對于藝術作品的審美,引導學生采取正確的方法進行鑒賞,逐漸抓住藝術作品的主要特征,為正確的審美提供幫助[2]。
四、注重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初步印象
有很多美術教師認為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初步印象往往是錯誤的,不必理會,其實這是錯誤的,因為學生對于歷史的過往都會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已積累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在欣賞美術作品時候能夠對創(chuàng)造作品時的那個時期的社會狀況有一個認知。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最初感覺,可以將這最初的感覺作為作品分析的切入點,引導學生對于作品更深層次的理解。比如在欣賞鄭板橋的《風竹》圖時,作品上有題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學生看到這首詩后,讓學生簡要說明一下對于這幅作品的感受,在聽完學生對于這幅作品的初始感受后,教師將畫家的生平經歷和創(chuàng)作這幅畫的時代背景進行簡要的說明,然后引導學生進一步的思考。此時學生開始理解畫家的意圖,他是借助竹子將自己的致情高雅的情感表達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yǎng)了學生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審美能力的提高[3]。
五、完善課堂評價體系
美術課堂的評價體系應該不斷的完善和進步,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要求,主要的目的是強化課堂的教學效果,而非其它。課堂評價不能按照統(tǒng)一標準進行,由于學生的理解力、藝術天賦、性格等方面存在差別,學生的差異較大,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如“透視知識”一課,有的學生理解很透徹,畫的透視關系又快又準,但是有的學生就完成的不夠好。這個時候教師就不能夠完全按照作業(yè)結果來進行判斷,而是應該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比如在課堂上是否認真聽講、積極發(fā)言和思考,只要學生大膽的表現(xiàn)自己,就應當受到教師的鼓勵。教師要留心觀察每個學生的特點,注意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取得不斷的進步[4]。
六、結語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有效的課堂訓練、積極的引導,使學生掌握鑒賞的重點,學生理解美的真正含義,能夠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一個素質全面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黃春琴.審美教育在職業(yè)學校美術教學中的作用[J].考試周刊,2011,(56).
[2]房宇偉.美術教學中應加強審美教育[J].新課程(中),2011,(06).
[3]張弘.美術教學中的答疑技巧初探[J].學周刊,2011,(20).
[4]張亞玲.小學美術教育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J].大眾文藝,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