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錦雯
摘 要:文化知識是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母語文化與語言學習的緊密聯(lián)系決定了高職英語教學中應導入母語文化知識。母語文化導入應遵循文化差異比較導入原則,文化要素拓展性導入原則,文化內容契合性導入原則。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母語文化的途徑包括構建多渠道的教學途徑、開發(fā)建設隱性課程、優(yōu)化教學評價體系。
關鍵詞:母語文化;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
一.母語文化與英語學習
學習語言必然涉及文化因素,語言的發(fā)展演變史與文化的發(fā)展史緊密相連,共同發(fā)展變化,不同的語言背后必然是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歷史等文化背景,即使是同一語言在不同的時空軸上也會產生語言變體,古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盎格魯撒克遜語和現(xiàn)代英語,都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的交流實際上是承載著兩種隱含的不同文化,要想實現(xiàn)有效的交流,除了對語言的掌握外,更取決于對雙方語言文化內涵的深入理解,因此母語文化在英語語言學習中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母語文化導入原則
由于文化差異,我們在交際過程中都無意識地帶著自身的文化期待,按照本族文化的交際規(guī)則去判斷對方的言語是否正確得體以及理解言語信息背后的文化內涵,因此常常會產生一些誤解和意想不到的結果。文化涉及的內容極其廣泛,包括歷史、信仰、社會習俗、文化內涵、非語言表達等等,為了提高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和交際的有效性,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我們應加強英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兼容并舉,增加母語文化的導入,可以遵循以下有效的文化導入原則。
(一)文化差異比較導入原則
文化不但有共性,同樣也存在著個性,不同文化之間必然存在著差異。在英語教學中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多元文化觀,正確認識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理解力。同時,我們可以在深入了解本族文化的基礎上,尋求英語文化和母語文化之間的共性,發(fā)揮母語文化的輔助作用,通過尋找共性減少文化差異造成的疏離感和陌生感。發(fā)現(xiàn)兩種文化的共性是進行比較研究的基礎,因此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應遵循比較導入原則,有意識地進行英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對比研究,幫助學生尊重和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異同,加深對母語文化的理解和對英語文化的尊重與包容,以平行的視角去審視兩種不同文化,在保持母語文化的獨立性與完整性上有選擇地去吸收借鑒英語文化,從而避免交際中文化知識匱乏帶來的交際障礙和失誤。
(二)文化要素拓展性導入原則
文化知識包羅萬象,涉及日常生活和社會環(huán)境的各個方面,目前教材的主要內容還是以語言基礎知識為主,所提及的文化知識相對有限,并且主要以英語國家文化為主,很少涉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對母語文化進行拓展性導入,針對教學內容適當導入母語文化要素,并且可以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由、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活動對語言點所涉及的文化知識進行深入拓展,將英語學習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母語文化素質,在跨文化交際中把握自我文化話語權,拓展學生在交際中的深度與廣度。
(三)文化內容契合性導入原則
母語文化導入應遵循契合性原則,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立足于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的契合點,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日常交際需要,有選擇地融入與教學內容和學生專業(yè)相關的中國文化元素,這種契合性導入不僅可以緊扣語言知識重點,同時能使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母語文化內容更貼近實際交際需要,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從而改善教學效率。
三.高職英語教學中融入母語文化的途徑
(一)構建多渠道的教學途徑
目前高職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一味強調英語文化的講授,而忽略了母語文化的輸入輸出,我們需要系統(tǒng)地引入母語文化知識,但是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基于英語教學的課程性質,母語文化的導入要避免生搬硬套的疊加于英語教學中,應當做到具體準確,自然的和語言知識相融合,根據(jù)不同專業(yè)不同層次的教學實際在教學框架中選擇性地加入中國文化內容。同時,由于文化知識的涉及內容極其廣泛,而英語教學課時相對有限,既要保證語言教學任務的達成又要盡可能的加強對母語文化知識的傳授,提高學生用英語表達和傳播中國文化能力,需要改革教學方式,采取多渠道多層次的教學途徑,課堂與課外相延伸、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語言與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教學新路徑。課前,通過慕課平臺、微信公眾號、教學互動APP等信息化教學工具自主系統(tǒng)學習以微課為載體的中國文化教學資源,在實施以深入了解和拓展中國文化內涵的任務驅動法下,使學生初步掌握教學內容所關聯(lián)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課堂上,明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靈活采用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創(chuàng)建開放自由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和引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在教師的引導下以及課前的“接受性知識”影響下,采用情境、會話、討論、合作等教學活動相互作用,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順利完成一系列母語文化相關的語言輸出任務。課后,在充分考慮學生能力、個性、興趣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利用各種現(xiàn)代化視聽媒體獲取文化信息和開闊文化視野,引導學生從思維方式、價值觀、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多維度拓展,加深對母語文化的深度認識,彌補有限的課堂教學的不足。
(二)開發(fā)建設隱性課程。
校風學風、管理制度、校園環(huán)境、文化設施、人際環(huán)境等都屬于隱性課程,隱性課程以間接、內隱的形式滲透在教材、校園文化、校園活動中,可以和英語顯性課程統(tǒng)一起來,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影響,充分構建文化育人的全方位新路徑。側重理論知識傳授的英語課程如果不能將母語文化知識與生活實際很好地結合,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情緒,教學效率會大打折扣,而通過各種環(huán)境因素組成的隱性課程采用潛移默化、情境陶冶、文化渲染等方式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和文化學習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熱情。加強校園物質環(huán)境建設,校園各種物質景觀和建筑是文化、傳統(tǒng)、歷史、價值觀的沉淀,蘊含著潛在的教育意義,其直觀性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態(tài)度、情感,通過增加校園物質環(huán)境中的文化元素,營造文化育人的校園環(huán)境,讓學生在對校園物質景觀的解讀中去深刻理解體會其文化內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母語文化內容,精心設計開展一系列課外活動來激發(fā)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活動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和參與性,應具有形式上的多樣性、參與的廣泛性、內容上的針對性等特點。充分發(fā)揮學生社團、協(xié)會的作用,開展國學知識競賽、傳統(tǒng)劇表演或活動、母語文化節(jié)、旅游景點英文導游詞比賽等活動,實現(xiàn)活動育人和文化育人相結合的路徑,在潛移默化中正確引導學生,實施隱形文化教育,最終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優(yōu)化教學評價,融入母語文化。
教學評價是有效評估衡量教學過程與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現(xiàn)有的的教學評價標準缺少母語文化相關的內容,為了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我們的高職英語教學評價也應做出相應的調整,創(chuàng)建多元化的新型教學評價體系,將母語文化的相關內容納入高職英語的測試與評價中,制定符合高職學生認知水平和能力的文化測試標準,有效檢驗語言文化教學效果和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能力,同時還能完善高職英語評價體系,使評價結果更具有全面性和科學性。
結語
高職英語教學中導入母語文化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工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以大綱和教材為依托,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為重點,全面系統(tǒng)地傳授母語文化知識,引導學生辯證的看待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的異同,樹立多元的文化觀,豐富文化教學途徑,靈活運用隱形課程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通過學習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提升文化素養(yǎng),增強文化自信,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僅能夠正確理解對方的語言文化,同時可以有效表達和傳播本國文化。
參考文獻:
[1]張安德,張翔.論外語教學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與文化導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6):25-27.
[2]曹迪.大學英語教學中融人中國文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2):26-27.
[3]楊學云.基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文化導入研究[J].外國語文,2010(8):127-130.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8年度湖南環(huán)境生物職業(yè)技術學院青年基金項目“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母語文化教育研究”(編號:SK2018-1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