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成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中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之一,近幾年該病發(fā)病率隨著民眾工作節(jié)奏、生活節(jié)奏變化而相應上升,早期治療不及時或不當,易對患者心理健康、生活質(zhì)量造成嚴重影響[1,2]。以往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常采用抑制幽門螺桿菌感染、保護胃黏膜、促進胃腸蠕動、抑制胃酸分泌等治療方法,在病理學改變、癥狀改善方面效果不甚理想,易增加患者復發(fā)情況[3]。為改善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臨床癥狀,我科近年來應用連樸清胃湯藥方作相應治療療效確切,可于消除患者反復發(fā)作根源、修復患者破損胃黏膜的效用下提升其療效水平。本文為系統(tǒng)研究、分析連樸清胃湯在慢性淺表性胃炎(脾胃濕熱型)患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作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21日—2019年2月3日本院收診的慢性淺表性胃炎(脾胃濕熱型)患者,總計102例,采用分層隨機法分為2組,采用連樸清胃湯的一組(51例)作為觀察組,應用基礎(chǔ)西藥療法的一組(51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女23例,男28例;年齡29~63歲,平均為(47.49±3.07)歲;病程2~8年,平均為(4.03±0.61)年。對照組中,女24例,男27例;年齡27~64歲,平均為(47.76±3.13)歲;病程1~8年,平均為(4.11±0.63)年。上述一般資料比較,P>0.05:差異不明顯。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精神正常、神智清楚,均符合慢性淺表性胃炎(脾胃濕熱型)病況。2)此研究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已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行為障礙、視聽障礙或言語障礙者。2)嚴重造血系統(tǒng)疾病或臟器功能不全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給予基礎(chǔ)西藥療法,方法:予以患者口服奧美拉唑膠囊治療,每日2次,單次劑量為20 mg,于早晚空腹期間應用,療程4周。奧美拉唑膠囊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10950086,生產(chǎn)廠家為常州四藥制藥公司。
1.3.2 觀察組給予連樸清胃湯,方法:藥物組成包括甘草6 g,焦梔子10 g,草豆蔻10 g,茯苓20 g,姜半夏10 g,陳皮10 g,厚樸10 g,黃連9 g。用水煎,每日1劑,于早晚空腹期間分次應用。療程4周。
1.4 觀察指標觀察評測2組慢性淺表性胃炎(脾胃濕熱型)患者的胃鏡檢查積分、噯氣積分、納差積分、反酸積分、上腹脹積分、胃脘痛積分、Gas、COX-2、治療有效率、復發(fā)率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指標數(shù)據(jù)。胃鏡檢查積分測評標準參照《慢性胃炎的內(nèi)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的試行意見》[4],患者胃鏡檢查越理想,得分越低;噯氣積分、納差積分、反酸積分、上腹脹積分、胃脘痛積分測評標準參照《胃腸道疾病中醫(yī)證候評分表》[5],患者癥狀越輕,得分越低。Gas、COX-2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作相應檢測;治療有效率測評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慢性、急性炎癥均無變化,視為無效;慢性、急性炎癥有改善趨勢,膽汁反流現(xiàn)象縮減幅度在50%~75%,視為緩解;慢性、急性炎癥顯著改善,膽汁反流現(xiàn)象縮減幅度在75%~90%,視為好轉(zhuǎn);急性炎癥與膽汁反流現(xiàn)象均消失,僅存在輕度慢性炎癥,視為治愈。治療有效率=(治愈+好轉(zhuǎn)+緩解)例數(shù)/51×100%。
2.1 2組患者癥狀積分與胃鏡檢查積分對比治療前2組胃鏡檢查積分、噯氣積分、納差積分、反酸積分、上腹脹積分、胃脘痛積分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2組胃鏡檢查積分、噯氣積分、納差積分、反酸積分、上腹脹積分、胃脘痛積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觀察組胃鏡檢查積分、噯氣積分、納差積分、反酸積分、上腹脹積分、胃脘痛積分均低于對照組,且差別有顯著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癥狀積分與胃鏡檢查積分對比 (例,
2.2 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治療后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6.08%)高于對照組(82.35%),且差別有顯著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例,%)
2.3 2組患者復發(fā)率與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觀察組復發(fā)率(1.96%)、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96%)均低于對照組,且差別有顯著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復發(fā)率與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例,%)
2.4 2組患者血清水平對比治療后觀察組Gas均低于對照組,且差別有顯著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血清水平對比 (例,
中醫(yī)認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屬“胃痞”“嘈雜”“胃脘痛”等范疇,主要由六淫之邪、情志不暢、飲食不節(jié)、饑飽失宜引發(fā)[7]。慢性淺表性胃炎病位在胃,與脾互為表里,病理、生理上存在交互影響,由于脾惡濕、喜燥,一旦濕盛易致使患者出現(xiàn)脾胃濕熱癥狀。隨著中醫(yī)技術(shù)進展及相關(guān)醫(yī)療理念轉(zhuǎn)變,目前選用中醫(yī)療法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脾胃濕熱型)患者較多,以往常用方藥均為辛溫香燥、健脾理氣藥品,主治氣機不暢、肝胃不和、脾胃虛弱、食積中焦等病癥,對慢性淺表性胃炎(脾胃濕熱型)患者療效不佳,針對性較差?,F(xiàn)階段有研究發(fā)現(xiàn),連樸清胃湯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疾病(脾胃濕熱型)效果理想,可修復患者受損組織、增強患者組織營養(yǎng)、提升患者血液循環(huán)(微循環(huán))、阻止產(chǎn)生多種炎癥遞質(zhì),且可有效抑制促炎因子(如TNF-α)表達[8~10]。
本文采用連樸清胃湯對該病患者作相應治療,藥物組成主要包括甘草、焦梔子、草豆蔻、茯苓、姜半夏、陳皮、厚樸、黃連等,其中焦梔子富含梔子苷,具有保肝利膽、透達郁熱、清熱利濕、瀉火除煩的功效;茯苓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力、抗氧化、消炎、健脾安神的功效,可有效降低患者胃液游離酸含量;陳皮具有抗病毒、殺菌、消炎、行氣調(diào)中、燥濕化痰的功效,可修復患者胃黏膜,促進患者消化酶分泌;姜半夏具有抑制患者腺體(如唾液腺、胃腺等)分泌的功效,富含琥珀酸與揮發(fā)油等;草豆蔻具有修復患者胃黏膜、緩解患者腹脹、促進患者胃腸道氣體排出的功效;厚樸具有保護患者胃腸黏膜、調(diào)節(jié)患者消化道蠕動功能的功效,富含木蘭醇、厚樸酚;黃連具有修復潰瘍、抗炎、抑制細菌、抑制病毒、調(diào)節(jié)胃腸運動、止瀉的功效,富含黃連堿;甘草具有調(diào)和諸藥的功效。諸藥合用可燥濕理氣、降逆和胃、清熱利濕,改善患者噯氣、納差、反酸等臨床癥狀,減低患者復發(fā)率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效果顯著。如本文結(jié)果所示,觀察組胃鏡檢查積分、噯氣積分、納差積分、反酸積分、上腹脹積分、胃脘痛積分、Gas、COX-2均低于對照組且差別有顯著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6.08%)高于對照組(82.35%)且差別有顯著意義(P<0.05);觀察組復發(fā)率(1.96%)、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96%)均低于對照組且差別有顯著意義(P<0.05)。通過上述結(jié)果比較亦能證明連樸清胃湯在慢性淺表性胃炎(脾胃濕熱型)患者治療中的效果較基礎(chǔ)西藥療法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在慢性淺表性胃炎(脾胃濕熱型)患者治療期間應用連樸清胃湯,可有效保證患者治療安全性,加快患者康復進展,提升患者預后質(zhì)量與臨床治療效果,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