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463000)閆紅雨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7年4月~2018年5月期間收治的86例顱腦外傷術后并發(fā)腦積水患者,86例患者依據入院先后順序平均分為兩組,每組入選43例患者。對照組男/女為26/17,年齡28~70歲,平均(51.2±2.9)歲,觀察組男/女為25/18,年齡27~72歲,平均(52.6±3.3)歲。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數據經對比并未產生統計學意義,組間數據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護理模式為基礎護理,觀察組患者護理模式為針對性護理,護理內容如下。
1.2.1 意識觀察 進行手術后,需要對患者手術意識進行判斷。和麻醉師進行交流,對麻醉藥物的用量和方法以及患者耐受程度進行了解。如患者手術后未在指定時間清醒,需要上報主治醫(yī)生,如患者手術后清醒,意識并未恢復,需要對其實施CT檢查,將腦積水和顱內出血情況進行排除,而后對其予以電解質檢查,選擇補鉀補鈉方法緩解患者癥狀。
1.2.2 生命體征觀察 手術后麻醉可影響患者的瞳孔反應,觀察瞳孔對于光反應的靈敏和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判斷患者顱內壓升高和腦積水引發(fā)的瞳孔變化。手術后搬動患者會提升患者血壓水平,因此需要避免患者晃動,如有需要,可協助其改變體位,同時護理人員需要根據醫(yī)師要求采用正確藥物治療患者。如果患者血壓水平有所提升并且伴隨心率減慢表現,應及時上報,對其予以顱內壓增高檢查。
附表 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
1.2.3 嘔吐和頭痛護理 術后麻醉會引發(fā)嘔吐表現,顱腦外傷術后并發(fā)腦積水患者顱內壓升高會使得嘔吐呈現為噴射狀,和其他麻醉嘔吐患者存在差異性,其嘔吐后并未緩解不適感,此外會出現頭痛表現。
1.2.4 肢體活動護理 對患者手術后的肢體進行觀察,查看其是否出現肢體活動障礙,對患者肌力以及肌肉張力進行評估,并予以相應的記錄。如患者進入安靜狀態(tài)或者出現躁動,說明病情發(fā)生變化,為此需要對其進行相應檢查,處理不適感。
1.2.5 引流管護理 對患者引流管液顏色以及黏稠度進行觀察,對其進行固定,以免拔出引流管,從而產生傷口感染,引流時間合適,以免引流時間較長降低顱內壓,對患者表情變化進行觀察,如產生異常需要及時上報主治醫(yī)生。
1.2.6 飲食干預 腦積水患者病情較為危重,需要予以患者營養(yǎng)食物,確保體中的營養(yǎng)。如果患者病情較為嚴重,對其靜脈滴注營養(yǎng)液,確保體中的水電解質平衡,如患者病情較輕,且未出現吞咽功能障礙,可幫助患者食用流食。
1.3 評估指標 選擇SF-36生活質量量表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量表內容為健康狀況、社會功能、生理職能以及心理職能,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1]。
1.4 統計學數據 觀察組和對照組生活質量經統計學軟件SPSS21.0進行計算后,以計量資料呈現,t值為檢驗指標,組間數據經對比以P<0.05為差異表示存在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健康狀況、社會功能、生理職能以及心理職能分數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數據通過比較后以P<0.05為差異,說明組間具有統計學意義,相關數據見附表。
顱腦外傷術后常見并發(fā)癥為腦積水,顱腦外傷術后并發(fā)腦積水分為急性以及慢性,多數顱腦外傷患者產生的死亡以及殘疾表現和手術后腦積水存在關系[2]。通過手術治療后3~8日容易產生腦積水表現,如患者腦積水癥狀是由于血塊堵塞引發(fā),其發(fā)病時間較快,臨床研究證實患者最短發(fā)病時間為30分鐘,顱腦外傷術后并發(fā)腦積水患者會產生一定障礙,伴隨時間的延長而加重病情,主要癥狀表現為視力模糊、昏迷以及嗜睡等。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予以針對性護理后,可對其生命體征進行觀察,進而緩解疾病產生的疼痛,在對患者進行針對性護理后可創(chuàng)建治療疾病信心,進而獲取搶救時間,提升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