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巍,高雙越,宋明毅
(大連市普蘭店區(qū)中心醫(yī)院 耳鼻喉科,遼寧 大連 116200)
鼻出血是一種臨床常見疾病,發(fā)病急,在各個年齡段均會發(fā)生。引發(fā)鼻出血的原因較多,如鼻腔及鼻竇局部外傷等,也會由系統(tǒng)性血管及凝血機制功能障礙的局部表現與局部因素所造成。在臨床治療中,常采用填塞法、燒灼法等方式進行局部止血,但是這些方法會給反復鼻出血的患者帶來較大痛苦,容易對鼻腔黏膜造成損傷[1]。在常規(guī)內鏡檢查時,未發(fā)現出血點,進行前后鼻孔填塞后,鼻腔依然反復出血的情況就是頑固性出血,而常規(guī)止血方法并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2]。本文選取我院頑固性鼻出血患者68例(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觀察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射頻在頑固性鼻出血中的臨床應用。
選取我院頑固性鼻出血患者68例(2017年5月至2018年7月),隨機分為對照組(34例)與觀察組(34例),對照組男、女為18例、16例,年齡30至72歲,平均(52.19 12.18)歲,左側鼻腔出血21例,右側鼻腔出血13例;觀察組男、女為19例、15例,年齡31至71歲,平均(51.27 12.35)歲,左側鼻腔出血20例,右側鼻腔出血14例。一般資料對比,P>0.05。
對照組采用鼻內鏡引導下凝血酶止血,在鼻內鏡下對鼻腔積血進行清理,確定出血部位,在10mL無菌生理鹽水中加入凝血酶1000 IU,放入小棉片浸透。在出血部位貼敷小棉片,加壓30 s,棉條填塞固定。
觀察組采用鼻內鏡引導下低溫等離子射頻治療,在鼻內鏡下尋找出血點,如果患者為嚴重鼻中隔偏曲且出血位置處于鼻中隔偏曲位置,需要進行矯正處理。浸透丁卡因膠漿、腎上腺素的棉片,進行局部麻醉,止血處理時使用低溫等離子射頻探頭,止血成功后,填塞含有金霉素的明膠海綿。
鼻腔通氣時間、出血量、鼻黏膜恢復正常時間;凝血功能指標:PT、APTT、TT、FIB;治療效果:有顯效(治療后,患者1至3月內未出現再次鼻腔出血,鼻黏膜光滑)、有效(治療后,患者出血次數減少>60 %,出血量減少明顯,鼻黏膜沒有完全恢復正常)、無效(未達到顯效、有效標準)。
數據統(tǒng)計工具:SPSS 20.0,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用()、n%表示,分別用t、χ2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鼻腔通氣時間(2.7 1.3)d,出血量(31.2 13.2)mL,鼻黏膜恢復正常時間(6.1 2.3)d,與對照組相比,P<0.05,見表1。
表1 兩組鼻腔通氣時間、出血量、鼻黏膜恢復正常時間對比
治療前,兩組凝血功能指標對比,P>0.05,治療后,觀察組PT(37.16 1.46)s,APTT(37.36 2.18)s,TT(11.23 1.45)s,FIB(3.28 0.31)g/L,與對照組相比,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對比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7.06 %,對照組91.18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頑固性鼻出血是耳鼻喉科一種常見急診,多因鼻腔原因引起。在頑固性鼻出血患者中,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較多,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大多患有高血壓,并且其鼻腔黏膜萎縮,血管壁彈性降低,容易出現破裂情況,收縮力較低,進而出現鼻腔出血不止或反復出血的情況,必須進行及時有效止血[3-5]。
本文結果中,觀察組鼻腔通氣時間(2.7 1.3)d,出血量(31.2 13.2)mL,鼻黏膜恢復正常時間(6.1 2.3)d,與對照組相比,P<0.05,治療前,兩組凝血功能指標對比,P>0.05,治療后,兩組凝血功能指標對比,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7.06 %,對照組91.18 %,P>0.05。在頑固性鼻出血患者治療中,由于出血部位大多隱蔽,因此,治療的首要任務就是快速找到出血部位。在鼻內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下,該技術在頑固性鼻出血患者中的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能迅速清除積血,在出血部位的尋找中更加準確,克服治療的盲目性,局部藥物或微創(chuàng)手術處理出血點,最終快速有效的控制鼻出血,這種治療方式操作簡便,并且能在直視下進行操作,不會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chuàng)傷,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痛苦[6-7]。鼻內鏡下局部應用凝血酶等止血藥物,能直接作用于血液凝固的最后一步,在出血點局部產生止血效應,還能加速創(chuàng)面愈合。采用鼻內鏡下行低溫等離子射頻治療,術野清晰,在出血位置尋找中較為準確,并且能針對性的射頻止血處理出血位置,能瞬間完成對鼻黏膜的消融,操作簡便,具有較好的止血效果[8-10]。
綜上所述,在頑固性鼻出血中應用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射頻治療,能減少患者鼻腔通氣時間、出血量,促進鼻黏膜恢復,治療效果好,具有應用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