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錕,廖永芳,劉陽平
(天津醫(yī)科大學藥學院藥物化學教研室,天津市臨床藥物關鍵技術重點實驗室,天津300070)
細胞內pH的動態(tài)變化被認為是理解細胞中許多生理功能調節(jié)機制的關鍵[1]。pH值的有效控制對維持細胞正常的生理活動十分重要。目前細胞內pH值測定方法主要有光化學法、弱酸弱堿分布法、微電極法、核磁共振法等幾種。其中光學方法有響應時間快,高信噪比,無創(chuàng)性和良好的pH敏感性等幾個優(yōu)點。自從首次捕獲到細胞內的pH探測器6-羧基熒光素后,Thomas等[2-3]已經(jīng)描述了很多pH指標性質[1,4-11]。
為了定量的測量pH值,需要指示劑的pKa與實驗系統(tǒng)的pH值相匹配。溶酶體與內涵體是存在于細胞結構中的亞細胞結構,在細胞的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對于這些細胞器的定位與追蹤,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溶酶體和內涵體的pH值分別在4~5和5~6之間,因此開發(fā)高效的弱酸性pH熒光指示劑是非常有意義的。在此,筆者報告一種基于新型芴衍生物的敏感的弱酸性熒光pH指示劑。
芴衍生物以其高熒光量子產(chǎn)率和優(yōu)異的光穩(wěn)定性著稱[12-13]。最近芴基共軛化合物因為其中具有高雙光子吸收(2PA)橫截面,也被報道為優(yōu)異的雙光子熒光(2PF)材料[14-18]。因此本文基于芴母核進行衍生化以期得到可以指示弱酸性pH的熒光探針。
1.1 試劑與儀器 二乙二醇-2-溴乙基甲醚、2,7-二溴芴、正丁基鋰(n-BuLi)、碘化鉀(KI)、二乙胺和2-氨基苯硫酚等試劑購買于阿拉丁試劑公司。干燥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二甲基亞砜(DMSO)購買于Sigma試劑公司。干燥的THF經(jīng)過金屬鈉干燥處理制備。核磁數(shù)據(jù)采集于Bruker 400M核磁共振波譜儀上。
1.2 目標化合物的合成路線及合成步驟 見圖1。
1.2.1 化合物9,9-二乙二醇甲醚乙基-2,7-二溴芴2的合成 將2,7-二溴芴(0.907 g,2.8 mmol)、二乙二醇-2-溴乙基甲醚(1.294 g,5.7 mmol)溶于DMSO(7 mL) 中,當然后加入 KI(0.049 g,0.3 mmol)和KOH(0.665 g,11.9 mmol),在氬氣保護下室溫攪拌1 h。將反應液倒入水中(50 mL),乙酸乙酯萃取3次(20 mL×3),有機相水洗,無水 Na2SO4干燥,減壓濃縮。濃縮液經(jīng)硅膠柱層析純化(PE:EA=10:1)得黃色化合物 2(1.328 g),產(chǎn)率 77%。
圖1 目標化合物5的合成路線Fig 1 The synthetic route of target compound 5
1.2.2 化合物9,9-二乙二醇甲醚乙基-7-溴芴-2-甲醛3的合成 將原料2,7-二溴芴(1.18 g,1.914 mmol)溶于干燥的 THF(7 mL)中,冷卻至-78 ℃,然后緩慢滴加n-BuLi(1.6 mol/L正己烷溶液,1.28 mL)。滴加完畢后 20 min,加入 DMF(0.21 mL,2.693 mmol)與 THF(0.37 mL)的混合溶液,反應液在此溫度下反應1.5 h,然后緩慢升至室溫反應1 h。反應液冷卻至5℃,加入鹽酸水溶液(2 mol/L,1.5 mL)淬滅反應。反應液用乙酸乙酯萃取3次(40 mL×3),合并有機相并用飽和NaHCO3洗滌,無水硫酸鈉干燥,旋蒸濃縮得粗產(chǎn)品,經(jīng)硅膠柱層析純化(PE:EA=8:1)得白色目標化合物(0.806 g),產(chǎn)率78.4%。
1.2.3 化合物9,9-二乙二醇甲醚乙基-7-二乙胺基芴-2-甲醛4的合成 將化合物3(0.679 g,1.2 mmol)溶于干燥的DMF(4 mL),然后加入二乙胺(0.877 g,12 mmol),氬氣保護油浴加熱回流反應12 h。反應結束,將反應液倒入水中(50 mL),乙酸乙酯萃取3次(20 mL×3),1N 鹽酸水溶液洗滌(20 mL),水洗(20 mL),無水NaSO4干燥,減壓濃縮。濃縮液經(jīng)硅膠柱層析純化得化合物4(0.468 g),產(chǎn)率70%。
1.2.4 化合物9,9-二乙二醇甲醚乙基-7-二乙胺基-2-(2-苯并噻唑)芴的合成 將化合物4(0.329,0.59 mmol)和 2-氨基苯硫酚(0.18 g,1.48 mmol)溶于DMSO(3 mL),油浴加熱195℃反應 2.5 h。反應結束將反應液倒入水(30 mL)中,乙酸乙酯萃取3次(20 mL×3),飽和 NaHCO3洗滌,水洗,無水 Na2SO4干燥,減壓濃縮。濃縮液經(jīng)硅膠柱層析純化(PE:EA=5:1)的黃色目標化合物(0.265 g),產(chǎn)率68%。
2.1 目標化合物和中間體核磁數(shù)據(jù)的表征 在堿性條件下對2,7-二溴芴的9位進行雙烷基取代得到化合物2,然后n-Buli拔溴與DMF反應得到化合物3,隨后再與二乙胺發(fā)生親核取代發(fā)應得到化合物4,化合物4與2-氨基苯硫酚縮合得到目標化合物5。并對各中間體和目標化合物進行核磁表征,數(shù)據(jù)如下:
化合物 2:1H NMR(400 MHz,CDCl3)δ7.53-7.45(m,6H),3.54-3.52 (m,4H),3.50-3.47(m,4H),3.40-3.38(m.4H),3.34(s,6H),3.22-3.19(m,4H),2.77(t,J=7.6 Hz,4H),2.33(m,7.6 Hz,4H)(圖 2)。
化合物 3:1H NMR (400 MHz,CDCl3)δ10.05(s,1 H),7.92(s,1H),7.88(dd,J=7.6,1.2 Hz,1H),7.79(d,J=8.0 Hz,1H),7.62(d,J=8.4 Hz,1H),7.63(d,J=2.4 Hz,1H),7.51(dd,J=8.0,1.6 Hz,1H),3.51-3.44(m,8H),3.36-3.33(m,10H),3.18-3.16(m,4H),2.79-2.75(m,4H),2.47-2.34(m,4H)(圖 3)。
圖2 化合物2核磁表征Fig 2 MNR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ound 2
圖3 化合物3核磁表征Fig 3 MNR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ound 3
化合物 4:1H NMR(400 MHz,CDCl3)δ9.96(s,1 H),7.83 (s,1H),7.78 (d,J=7.2 Hz,1H),7.60-7.51(m,2H),7.68-6.57(m,2H),3.51-3.18(m.26H),2.84-2.72(m,4H),2.45-2.26(m,4H),1.21(t,J=7.2 Hz,6H)(圖 4)。
化合物 5:1H NMR (400 MHz,MeOD)δ8.15(s,1H),8.01-7.98(m,3H),7.65-7.39(m,4H),6.80(s,1H),6.75(d,J=6.4 Hz,1H),3.49-3.18(m,26H),2.93-2.80(m,4H),2.51-2.34(m,4H),1.28-1.21(m,6H)(圖 5)。
圖4 化合物4核磁表征Fig 4 MNR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ound 4
圖5 化合物5核磁表征Fig 5 MNR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ound 5
2.2 化合物5紫外吸收變化與pH值的關系 質子化的化合物5的最大吸收峰在341 nm,中性態(tài)化合物5的最大吸收峰在409 nm。紫外吸收光譜隨pH值的變化如圖6所示,隨著pH值的增加,化合物在341 nm的吸收強度逐漸降低,而409 nm的吸收強度逐漸升高,并在355 nm處形成一個等當點。由于與芴相連的二乙胺基氮的堿性明顯高于苯并噻唑氮的堿性,因此質子化優(yōu)先發(fā)生在二乙胺基氮的位置。根據(jù)文獻報道的方法,對341 nm處的紫外吸光度進行非線性回歸,結果顯示化合物5的pKa為5.75±0.12。
圖6 在磷酸緩沖液中(50 mmol/L),化合物5(25 μmol/L)的吸收光譜顯示為pH依賴性,箭頭顯示吸收強度隨pH增加而變化。(箭頭)341 nm處吸光系數(shù)與pH值非線性擬合Fig 6 pH dependence of the absorption spectra of compound 5(25 μmol/L)inPB buffer(50 mmol/L)with arrow indicating thechange of the absorption intensities with pH increase.(Arrow)Nonlinearfittingof the pH-dependent extinctioncoefficientsat341nm
圖7 在355 nm(吸收等當點波長)處激發(fā),化合物5(10 μmol/L)在磷酸緩沖液(50 mmol/L)中熒光強度顯示pH依賴性,箭頭顯示熒光強度隨pH增加而變化。(箭頭)391nm處熒光強度與pH值的非線性擬合Fig 7 pH-dependence of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compound 5(10 μmol/L)in PB buffer(50 mmol/L)excited at 355 nm(absorption isobestic point wavelength in Fig 1)with arrow indicating the change of the fluorescent intensities with pH increase.(Arrow)Nonlinear fitting of the pH-dependent fluorescent intensity at 391 nm
2.3 目標化合物熒光強度變化與pH值的關系 由圖7所示,當化合物5在等當點(355nm)波長處被激發(fā)時,可以觀察到質子態(tài)和中性態(tài)的熒光發(fā)射,分別在392 nm和571 nm。隨著pH值的增加,392 nm處的熒光強度逐漸降低,571 nm處的熒光強度逐漸增加。根據(jù)文獻報道的方法,對392 nm處的熒光強度進行非線性回歸,結果顯示化合物5的pKa為5.88±0.06。這一結果與利用341 nm處的紫外吸光度進行非線性回歸所得pKa相吻合。
綜上所述,筆者通過4步反應合成了目標化合物5,并對其結構進行了核磁表征。紫外吸光光度法和熒光光譜法顯示,化合物紫外吸光系數(shù)與熒光強度隨著pH的變化而變化,通過非線性擬合顯示化合物的pKa為5.88,是一個弱酸性的pH熒光指示劑,筆者下一步的工作將要探索其在弱酸性環(huán)境的溶酶體和內涵體方面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