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燕,劉雨玲,滿春霞,劉 樺
(航天中心醫(yī)院 藥劑科,北京 100049)
復雜性尿路感染(complic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cUTI)是指尿路感染同時伴有獲得感染或者治療失敗風險的合并疾病[1]。cUTI的經驗性治療方案包括氟喹諾酮類、2代或3代頭孢菌素、磷霉素氨丁三醇、脲基青霉素聯(lián)合β內酰胺酶抑制劑和碳青霉烯類[1,2]。
頭孢曲松(ceftriaxone,CRO)屬于第三代頭孢菌素,具有半衰期長、安全性好、經腎排泄及尿中濃縮等優(yōu)勢[3~5]。 厄他培南(Ertapenem,EPT)屬于 I類碳青霉烯類抗生素,具有半衰期長、尿中濃縮、對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和 AmpC 酶穩(wěn)定、不引起銅綠假單菌耐藥性增加等特點[6]。CRO和EPT均被廣泛用于cUTI的治療,但二者優(yōu)劣尚無定論 。本研究對已發(fā)表的EPT與CRO治療cUTI的RCT研究進行Meta分析,評價2種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計算機檢索 PubMed、EMbase、Cochrane、CNKI、SinoMed、維普和萬方數(shù)據(jù)庫,檢索時限均為各數(shù)據(jù)庫建庫起至2019年3月。中文檢索詞為厄他培南、頭孢曲松、尿路感染、腎盂腎炎、尿道炎、膀胱炎;英文檢索詞為Ertapenem、Ceftriaxone、Urinary tract infections、Pyelonephritis、Urethritis、Cystitis。
1.2.1 納入標準
(1)研究對象為成人 cUTI患者;(2)干預措施中試驗組為EPT,對照組為CRO;(3)結局指標為關于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評價的數(shù)據(jù);(4)原始文獻為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2.2 排除標準
(1)非 RCT 研究;(2)綜述性文獻;(3)數(shù)據(jù)不完整研究;(4)藥動學或藥理學參數(shù)研究;(5)臨床試驗總結型文獻等。
由2位研究者按照納入和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文獻,如遇分歧則討論解決或由第三方協(xié)助裁定。按照預先設計好的表格對納入文獻提取資料。
依據(jù)Cochrane Reviewers'Handbook系統(tǒng)評價手冊關于RCT質量評價標準進行評估:(1)隨機方法是否正確和充分;(2)是否采用盲法;(3)分配隱藏是否正確和充分;(4)是否全程隨訪,是否報告失訪人數(shù),失訪人數(shù)是否在10%以內;(5)是否選擇性報告研究結果;(6)是否有其他偏倚來源。
采用Review Manager 5.3對納入研究的細菌清除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RR值(relative risk)與95%CI(confidence interval)作為指標,繪制Meta分析森林圖。研究間的異質性使用I2進行評估,如果I2>50%,說明研究間存在較大的異質性,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析,如果I2≤50%,說明研究間異質性低,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析[7,8]。
共檢索到110篇文獻(PubMed 33篇、Embase 62篇、Cochrane 10篇、SinoMed 2篇、CNKI 2篇、萬方1篇),排除重復文獻、通過閱讀摘要明顯不符合納入標準的研究,最后細讀文獻,納入3篇符合標準、數(shù)據(jù)完整的關于EPT與CRO治療成人cUTI的 RCT 研究[9~11]。
表1展示了納入研究信息,研究均為多中心雙盲隨機對照試驗,且均對失訪和退出情況進行了說明。共納入1121例患者,且均為符合疾病定義標準的>18周歲的需要使用胃腸外抗菌藥物治療的cUTI患者。3個RCT研究試驗組治療方案為 EPT 1g,Qd,對照組為 CRO 1g,Qd,Park 的研究中對照組為CRO 2g,Qd。研究的療程均為至少連續(xù)3次使用EPT和CRO后轉換成口服抗菌藥物,其中注射療程平均為4.78d,總療程平均為12.73d,符合cUTI推薦的10~14d的治療療程[5]。有效性方面,均提供了注射療程結束后(discontinuation of intravenous therapy,DCIV)和治療 5~9d后(test of cure,TOC)的細菌清除率。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均報道了臨床不良反應、實驗室不良反應及局部注射部位反應發(fā)生率。3個研究的Jadad評分分別為4分、4分和5分。
利用Stata 12軟件對細菌清除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進行Egger檢驗:TOC的細菌清除率P=0.401,DCIV的細菌清除率P=0.595,臨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P=0.099,實驗室不良反應發(fā)生率P=0.536,表明發(fā)表偏倚的可能性較小。
2.3.1 有效性
分析TOC的合計細菌清除率,EPT組為89.13%、CRO組為90.51%,同質性檢驗χ2=0.07、P=0.96、I2=0%,提示無異質性,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計算 RR 合并值 0.99(95%CI:0.94~1.05),不同藥物組細菌清除率總效應Z=0.28,P=0.78,無顯著性差異(見圖1A)。表明胃腸外加口服治療療程后,EPT與CRO的細菌清除效果無統(tǒng)計學差異。
分析DCIV的合計細菌清除率,EPT組為98.71%、CRO組為95.45%,同質性檢驗χ2=1.54、P=0.46、I2=0%,提示無異質性,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計算 RR 合并值 1.03(95%CI:1.00~1.06),不同藥物組細菌清除率總效應Z=2.23,P=0.03,有顯著性差異(見圖1B)。表明EPT在DCIV的細菌清除效果優(yōu)于CRO。
2.3.2 安全性
EPT與CRO的臨床不良反應主要是惡心、腹瀉、嘔吐、頭痛,實驗室不良反應主要是丙氨酸轉氨酶和天冬氨酸轉氨酶升高。臨床方面,EPT組的合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0.17%、CRO組為17.16%。異質性檢驗顯示 χ2=3.59,P=0.17,I2=44%,提示無異質性,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計算RR 合并值為 1.27(95%CI:0.99-1.62),合并效應量的檢驗結果Z=1.90、P=0.06,無顯著性差異(見圖1C)。實驗室方面,EPT組的合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00%、CRO組為5.33%。異質性檢驗顯示χ2=1.21,P=0.55,I2=0%,提示無異質性,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計算 RR合并值為 1.15(95%CI:0.72-1.86),合并效應量的檢驗結果Z=0.59、P=0.56,無顯著性差異(見圖1D)。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信息(EPT vs CRO)
圖1 EPT與CRO治療cUTI時的細菌清除率、不良反應及耐受性比較森林圖
2.3.3 耐受性
EPT與CRO主要的局部注射部位反應是靜脈炎、壓痛。EPT組的合計局部注射部位反應發(fā)生率為6.17%、CRO組為4.93%。異質性檢驗顯示χ2=1.54,P=0.46,I2=0%,提示無異質性,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計算得到RR值為 1.27(95%CI為0.77~2.07),合并效應量的檢驗結果 Z=0.93、P=0.35,無顯著性差異(見圖1E)。
Meta分析結果顯示,在胃腸外加口服療程中,EPT與CRO治療cUTI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耐受性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而胃腸外治療階段,EPT治療有效性優(yōu)于CRO。分析原因可能為尿路感染致病菌模式的改變,即產ESBLs耐藥菌株比例的增加。而頭孢類抗菌藥物對治療ESBLs陽性菌的療效差異很大,研究結果顯示,頭孢菌素對ESBLs陽性致病菌的敏感性只有1.1%,而對不產ESBLs的病原菌可達到96.7%,而EPT卻對多種酶穩(wěn)定,包括 ESBLs和 AmpC酶[12,13]。 3個 RCT提供的尿路感染致病菌分布及敏感性情況均提示ESBLs菌株的出現(xiàn),所以這可能是導致EPT在靜脈注射療程結束時顯示出更好細菌清除效果的原因。
本研究的優(yōu)勢是所納入的文獻質量較高,具有多方面的一致性,同時考慮了抗生素的耐藥性,更具有參考意義。國內暫無2種藥物治療cUTI的藥效學及安全性比較,本研究填補了國內研究的空白。不足是所納入的研究時間間距較大。此外,由于抗生素耐藥性會隨著時間變化,所以耐藥性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應定期公開,更多的關于EPT與CRO治療cUTI的研究應該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