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繼紅
春天是四季的啟始,是播下希望,開創(chuàng)光明的季節(jié),而在人生中也有春天。人生的春天就是對自己的夢想奮斗的開始,是在人生的短短數十寒暑中最為珍貴的時光,它猶如滄海一粟,短暫卻光鮮,因此,我們應好好把握這人生的春天,為之拼搏。
“我寧愿一百次跌倒,一百零一次爬起來,只要能爬起來,就要有進無退?!边@是病殘青年張海迪在戰(zhàn)勝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后,用頑強的毅力證明給人們的。生命傲然挺立,全以她堅定不移的信念。她用知識的玉液瓊漿營養(yǎng)自己,來與困難對抗,她知道青春易逝,年華易老,只有接受現實把握時光才能把握自己的未來和生命。終于,她使自己站在了生命的頂峰,綻放出奪目的光彩。
回首望去,從古人就傳承下了美好品質。唐代大文學家柳宗元因遭官僚等反動勢力的誹謗和攻擊,被貶到永州,卻不改報國之志“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共內”即不管受到多大挫折,仍不改原先主張,或許他沒有實現他的鴻圖之志,但他卻緊緊握住轉瞬的時間,來證明他那顆愛國之心。他付他所有年華,一腔赤誠追尋那永不磨滅的理想,翻開歷史,只記得那時春暖花開,他曾踏香而來。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他人善意的掌聲,但我們卻似乎忽略了什么?!?窗外的天空灰蒙蒙的,烏云放肆地將太陽遮擋起來,無論如何,也難以抹去。 正如,我心中的自卑感放肆地將快樂遮擋起來,無論如何,也難以抹去。 因為,我是一名差生。一名相貌平平,個子矮小,性格孤僻,成績永遠處于谷底的——差生!”
不看最后一段,可能大家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是一個“差生”的自述,正如他所說,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是否忽略了什么?
對于后進生,特別是雙差生,我們做老師的己經習慣了對他們的批評和訓斥,甚至輕率地斷言他們無可救藥。然而世界上沒有甘心落后的人,后進生的眼里也經常閃動著渴求上進的光芒,只不過這種光芒往往被我們忽略。每一個落后的學生將來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就如同一棵小樹一樣,不管它今天有多么彎曲,數年之后都有可能成為棟梁之材。老師的責任就是努力創(chuàng)造適宜學生生長的環(huán)境,為他們提供上進的機會。一個只會訓斥,嘲笑,輕視學生的老師,永遠都不可能營造出適合學生生長的空間。我覺得一個后進生需要的是老師的微笑,激勵,贊揚和理想。
微笑。微笑是友善的表露,是相互交流的基礎。很多老師感嘆學生離自己越來越遠,感嘆他們的心扉總是對自己緊鎖,感嘆彼此之間有了越來越深的隔閡。生活在微笑中的人比生活在冷漠中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心理也更健康,因為微笑給他安全感。相反,如果我們周圍只有冷冰冰的表情和敵視的目光,我們無時不對自己的安全顧慮重重時,還高談什么進步,什么發(fā)展?冷漠是離心力,它使學生離我們越來越遠。微笑是向心力,它不斷拉近學生與我們的距離。
激勵。據專家考證,不經過激勵的人,內在潛能只能發(fā)揮到30%——40%,而經過激勵的人,內在潛能可以發(fā)揮到80%——90%,這個數據有力地說明,激勵的作用不容忽視。
表揚。以前我們過度迷信批評的威力,以為只要我們批評的學生就一定能改正錯誤,只有批評才是促進學生進步的法寶。另一方面,卻低估了表揚的作用,該大表揚的小表揚,該小表揚的不表揚,惟恐學生驕傲自滿。其實批評的結果又怎樣呢?經常批評不僅沒有讓學生進步,還有可能讓學生產生抗批評性,批評過后依然我行我素。不如來個賞識教育,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在得到賞識的時候,會產生一種成就感,就會對未來充滿信心,而一個有信心的人,會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理想。古代詩人韓愈在《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這是一個老師最起碼應該做到的,但不是全部工作。一個優(yōu)秀的老師不僅應該傳道,授業(yè),解惑,更要為學生樹立理想,尋找人生的目標。我們不但要教書,也要育人。學生需要的不僅是知識,還有人生的追求。
后進生的教育是學校永恒的主題。而這一主題,也呼喚著我們教育者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后進生的形成過程決定轉化工作必須持之以恒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每個后進生的形成,都是長期受不良影響,接受不正確的教育等多方面原因形成的。這些不良影響有的來自家庭,有的來自學校,有的來自社會。不管何種原因,都將形成較為頑固的不良品質和習慣。
二、后進生的心理要求轉化工作必須持之以恒
后進生就其心理而言,一般表現為自卑,意志力薄弱。他們“常立志”卻不能“立長志”,自控能力差,一遇到問題就畏縮不前,甚至自暴自棄。對待這樣心理狀態(tài)的學生,仍然要求我們要持之以恒。我們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幫他們樹立信心,做他們前進途中的“加油站”。
三、后進生的反復性要求轉化工作必須持之以恒
后進生的反復性是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后進生的不良行為是由其自身的錯誤觀念和外部的各種誘因引起的。在轉化過程中由于新的思想,新的行為習慣還不十分鞏固。再加上外界不良誘因的刺激或遇到別人的嘲笑或責難,都會使其原有的錯誤思想和行為習慣反復再現。后進生的這一特點,促使我們要有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要持之以恒地關心他們,教育他們,同時還要反復分析原因,對癥下藥。
總之,通向孩子心靈之路的是肥沃的田野。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要獲得豐收,需要辛勤耕耘,加強田間管理,更需要溫暖的陽光、濕潤的雨露。只有教師的愛化為陽光、化作雨露,才能滋潤出一批批破土而出的幼苗。對后進生,我們更要傾注愛心,以尊重、賞識喚起他們的進取心,以真誠、寬容激發(fā)他們的上進心,努力消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引導他們力爭上游、健康成長。只要我們從熱愛學生的真誠愿望出發(f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細如雨絲,一定能更好地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