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所謂“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yǎng)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yǎng);那么在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這是我們教學中面臨的緊迫的問題。
一、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由于成績和分數始終作為衡量學校教學水平的標準,考核教師教學能力的標尺,所以我們的教學仍然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仍然在教學存在,限制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學案導學式”的教學模式是使用比較廣泛的,而且也是我在教改中一直嘗試使用的一種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是以適合于學生學習編寫的學案,教師有自己的教案,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學生自學為主,因此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起到啟發(fā)、引導和點撥的作用,老師講的知識點少了,學生說的多了,同時還實現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讓老師能真正了解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問題的知識點,利用適當的習題進行強化,鞏固。我們教師在設計學案的時候,結合五環(huán)節(jié)實施教學:課前提問---情景導課----自主探究----展示交流-----反饋驗收。教師根據大綱的要求,制定導學案,課前把導學案發(fā)給學生,學生依據導學案,閱讀教材,上網查找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及時發(fā)現問題,在課堂上教師進行點撥,歸納,總結。解決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樂學善學、勤于反思的好習慣。
最近幾年來,在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們的教學中還把多媒體運用在生物課堂中,逐漸形成了新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它是把一種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結合到生物教學中,利用聲音,視頻,圖像等資源把抽象的生物知識變得更直觀化、把微觀世界的奧秘的活靈活現的展示給學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它們探求知識的欲望,提高生物教學效率。例如:我在講《人體呼吸和吞咽的過程》時,學生無法親眼看見這個過程,于是,我制作一個《呼吸和吞咽過程》的微課視頻,將抽象難懂的理論知識形象化,學生通過觀看能很好的理解兩者的關系,同時也容易掌握這部分知識。
我在講《植物的受精》過程時,我通過一段視頻資料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傳統(tǒng)課堂所沒有的。而且多媒體教學模式還可以將在課堂上難以演示的實驗具體化,例如:《淀粉和葡萄糖透過透析袋的差異》這個實驗在課堂中有限的時間里無法看到實驗的結果,但是如果課前進行錄制實驗的整個過程,并制成多媒體資料,用多媒體進行表現出來,不僅能增加學生對人體營養(yǎng)物質吸收的知識的理解,而且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
二、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創(chuàng)新意識和行為
生物學科是基于實踐活動基礎上的一門學科,它在教學中具有獨特的特點和優(yōu)勢。教學中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是多樣化的,有動手實驗操作的,有進行調查活動的,課堂可快速體驗的、分析討論的、角色扮演的、觀察討論的、課外實踐體驗等等。這樣學生在進行各種實踐活動中,不僅鍛煉動手,動腦能力,而且增加了學習的興趣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
三、通過探究性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
探究性教學中我常常使用"實踐性探究"學習模式和“情境創(chuàng)設探究”學習模式。
1."實踐性探究"學習模式
要求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學習新知識的同時要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和正確的科學態(tài)度。這種模式包括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問題的提出――做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實驗的實施-----觀察并記錄――做出結論――表達與交流。在整個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認真觀察實驗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小組同學根據學過的知識討論分析實驗現象,最后得出科學的結論。比如:我在組織學生探究《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時,首先教師啟發(fā)學生找到實驗變量,根據實驗變量學生提出問題:“綠葉在光下能制造淀粉嗎?”并作出假設:“綠葉在光下能制造淀粉”。在教材的提示下,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實驗方案,并實施方案,認真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小組之間交流。在整個探究的過程中有利于學生形成學習意識、正確選擇學習方式和方法,與核心素養(yǎng)中倡導的學會學習相吻合。
2.“情境創(chuàng)設探究”學習模式
這種模式是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設置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探索求知,從而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驗技能。
比如在《探究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學習過程中,教師播放一段種子萌發(fā)的小視頻,或者展示一些植物的幼苗,并設置情境:“種子在什么條件下才能萌發(fā)呢?”學生帶著問題認真閱讀探究實驗的目的、要求和實驗提示的過程,教師提出探究的問題:影響種子萌發(fā)的外界條件有哪些?并提供給學生進行探究需要的材料、用具,制定實驗計劃,以小組為單位,按照實驗計劃進行探究,但是實驗中涉及的實驗變量較多,這就需要學生對不同的條件下種子萌發(fā)的情況記錄種子萌發(fā)情況的數據,根據不同的條件設置對照實驗,依據探究實驗變量唯一的理論依據,并結合實驗數據,最后得出科學的結論。
探究性學習是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去,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斷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只有通過這樣的學習,才能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把教學的重心真正地轉移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軌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