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王芳
摘? ? 要: 孝道至上、綱常倫理、追求共性和師道尊嚴等是傳統(tǒng)教師權威來源的關鍵因素,使高校課堂教學實施“以生為本”幾無可能。新時代教育應從創(chuàng)新改造綱常倫理、與時俱進的親子和師生關系、共性個性兼容等方面入手,創(chuàng)新思維理念和方法,使“以生為本”落到實處。
關鍵詞: 傳統(tǒng)文化? ? 高校教學? ? 以生為本
《高等學校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2011)指出:高校教師應該堅持“堅持育人為本,立德樹人”。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yè)認證實施辦法(暫行)》的通知》(教師〔2017〕13號)對中小學幼教師專業(yè)標準提出“以生為本”的要求?;诖?,在高校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貫徹“以生為本”成為這些國家要求落地的關鍵。在高效課堂中,教師權威因素是阻礙“以生為本”實現(xiàn)的重要因素。教師必然帶有教育者的權威性,這種權威一方面是社會威權賦予的,另一方面是在知識、經驗、思想運用于教學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剖析教師權威來源的社會傳統(tǒng)因素,思考其根源,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側面。
一、傳統(tǒng)文化對高校課堂教學實施“以生為本”的障礙分析
(一)封建綱常的桎梏
封建綱常倫理是樹立教師權威的第一關鍵。要求學生無條件服從教師的各種指令,是阻礙“以生為本”實現(xiàn)的最為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因素。
三綱中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思想是傳統(tǒng)文化治理國家和單位的隱性權力表征。原因在于通過這種倫理的灌輸和強化,堅持層層服從、層層內化為一個社會的處事原則?;诖私⒌摹疤斓鼐H師”倫理秩序將教師抬升為享受統(tǒng)治者的地位,教師角色蛻變?yōu)椴皇菫閷W術研究而傳承“道”,而是為維護統(tǒng)治和個人尊嚴的角色。后果是“三綱”成為教師的主觀意識、思維、觀念,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
諸如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當面指出教師在教學活動或環(huán)節(jié)中的失誤,或者提問教師與課堂教學內容無關的怪異問題,教師以不遵守紀律、不專心聽講、不理解內涵而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懲罰學生以此維護、樹立自己的權威和尊嚴。三綱中隱含的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觀念,通過“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潛規(guī)則理念,深深地存在于整個社會族群的倫理觀念中,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教導下逐漸接受與聽從,不提出反對意見,命令、要求、強勢已然存在于教育者對學生的教育中。直接后果就是教育者以己為中心,通過持之以恒的規(guī)范、紀律、輿論,甚至法律對學生進行管控,使學生被馴化,習慣被管束、被控制、被監(jiān)督的被動心理行為。在命令、要求、強勢與聽命、接受、順從兩種思想的雙重管控下,教育者居高臨下,很容易忽視學生的身心,要求他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做到“以生為本”,無異于登天。
(二)集體主義的樊籠
平原地域文化導致中國走向集體主義的宗法制度,這種制度直接影響團隊的人際相處與管理模式。以血緣為紐帶形成一個個以家族為團體的集體,每個人是家族的一員,不論做什么事均須以家族的一切利益或榮譽為第一要義,也是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這種宗法制度直接促成集體主義思想的萌芽與發(fā)展,并從一開始就影響整個社會的發(fā)展歷程。中共中央關于印發(f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現(xiàn)代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1],宣示當代中國的道德價值導向仍是集體主義。摩羅認為,集體主義就是以集體的利益為先,舍小我為大我,強調個人的強烈約束和規(guī)范,甚至犧牲個人權利、欲求甚至生命[2]。極端集體主義使個人成為集體的工具,個人價值被忽視,個人權利被削落,人的自主意識缺失、民主意識失無[3]。直接后果就是以集體促個人,以個人促進集體變?yōu)閱蜗虻囊詡€人促進集體。
在教學過程之中,教師被傳統(tǒng)賦予代表集體的利益。在這種集體主義觀念的驅使下,現(xiàn)實教育活動中出現(xiàn)為了集體在運動會表演節(jié)目中更整齊劃一,為取得更好的成績而剝奪一些孩子參與學習、考試的權利(如要求提前結業(yè),轉學讀職業(yè)中學等現(xiàn)象);考慮集體利益、集體所要實現(xiàn)的目標追求而忽視學生的內心需要,壓制學生的個人新穎想法。種種不基于學生需要,不立足學生意愿,不從學生興趣出發(fā)的教育教學活動直接導致“以生為本”的制度設計懸于空中。
(三)師道尊嚴失度
1.單向度的尊師
“師道尊嚴”是以往對老師的最高尊重,也是賦予教師權威的核心文化要素。要求學生必須無條件地尊重教師,然后才能學好知識。古代學者為此提出“人有三尊,君父師是也”“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荀子)。至最終形成“天地君親師”制度,徹底把教師送上神壇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樣的極致地位直接導致在后來的社會文化演進中形成了學生對教師唯命是從,老師說什么就是什么的不平等地位。
學習需要尊重教師、尊重權威,這是學習的前置條件。但是,當這種尊師的價值取向變成對教師權威的盲從,變成在教學中以教師為絕對導向,造成學生無條件服從教師,就變成“單向度尊師”。單向度尊師帶來的教師絕對權威,非常容易在教師的心中發(fā)芽生根,容易造成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自我中心主義,導致教師處于絕對強勢,極易在課堂教學中束縛學生自主思想,忽略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導致在教學中學生不敢提出超乎課本的獨立見解,不善于表達自己的獨特意見。后果不利于學生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的養(yǎng)成與鍛煉,減弱整個新生一代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獨立人格。
2.師生關系的失衡
在以往的文化中形成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倫理關系疊加上學生天然的“向師性”心理,賦予教師在教學中的權威地位。教師認為學生為自己做事是天經地義的,學生則認為為教師做事是榮幸。在教學中形成教師居高臨下的人格優(yōu)越性與師生人格的不平等[4]。這種不平等關系極大削減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的個性與自主性,壓制學生的內心想法、約束學生的行為、忽略學生的感受。學生對教師的依賴與向師性,使學生在老師面前產生一種卑微心理,從不敢對教師的教學活動提出任何異議。在教學上造成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以往教學三中心,“以生為本”成為水中月。
(四)傳統(tǒng)孝道的藩籬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百善孝為先”的傳統(tǒng)。一切好的事情之極致就是孝。孝道不僅存在于家庭,更重要的是由此延伸、融入社會各個領域。作為人倫之一的孝,解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尊重和互相關系處理的規(guī)則,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在演進過程中則蛻變?yōu)橐环N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臣民對君王的一種無條件、絕對服從于忠誠的表征。尤其在親子關系方面,父母與孩子之間經常處于一種命令-執(zhí)行的關系中。孩子必須無條件聽從父母的指令與要求,基本不與孩子交流溝通、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孝道不僅存在于家庭,更重要的是由此延伸、融入社會及學校各個領域中。教師天然享受“上”帶來的權威。《孝經》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經)?!本弥?,最終上升為法律層面的一種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教師經常用自己小時候的要求而要求十余年之后的學生,而不是從這一時代學生的現(xiàn)實境遇、思想方式、行為習慣、心理特征等出發(fā)。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這種絕對不平等關系在思想、自由、人格、行為上被限制與忽視,阻礙“以生為本”的實施[5]。
(五)蒙學教材的誤導
蒙學教材是社會通過有意識地選擇和加工傳統(tǒng)典型文化,讓幼兒和低年級學生學習的啟蒙讀物,帶有強烈的普及和傳承色彩。譬如以經典的《三字經》為例,《三字經》一共有一千多字,內容包括中國傳統(tǒng)的經典倫理道德、習俗、觀念、歷史、天文、地理及一些民間的傳說。然而《三字經》宣揚的內容中卻隱藏著許多與當今時代要求不相符合的、有礙基礎教育過程中“以生為本”實施的內容要求使《三字經》成為教育者管束、控制學生的工具,如:“子不學,非所宜。”小孩子不認真學習是不對的。孩子們要學習、愛學習、好好地學習才是正確的。《三字經》全篇脈絡鮮明地緊扣“勸學”主題。三字經中的“苦學”思想成為中國式教育的典型表征,這種不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中心的教學思想,造成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只管傳授或只抓學生的考試成績,導致以教材知識為一切教育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導致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習興趣、主體地位及無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與倡導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是不相符的。其他學習方式如簡單、枯燥的重復誦讀是制約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重要手段。
二、教師權威在教學過程中阻礙“以生為本”實施的根源
(一)僵化的傳統(tǒng)教育理念
高校教師作為社會上的人,意識極易受到統(tǒng)文化的影響,如:封建綱常、師道尊嚴等。導致其在意識上、思想上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疊加以往“天地君親師”的廣泛深入的影響,結果是教師基本沒有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的習慣。思想老套、僵化,用以往的思想、方法用壓制學生,如:傳統(tǒng)中,學生必須無條件地聽從教育者、長輩、家長、上級的安排等觀念,導致在教學中追求大一統(tǒng)、追求共性、喜歡用集體為重的思想考慮事情而置個人利益于不顧,常常忽視學生個體的發(fā)展[6]。
(二)教師素養(yǎng)不高
1.教師修養(yǎng)不深
教師自我修養(yǎng)不夠表現(xiàn)在教師的自我反省、自我反思意識缺乏,只會按照教材、按照大綱要求去教從不反思是否恰當、是否符合新時代社會趨勢與人性發(fā)展,出現(xiàn)一個教師十年如一日地用一種方法、一個教案教一輩子的現(xiàn)象;或者僅憑借多年經驗進行教學,不用現(xiàn)代教育理念武裝自己,不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
2.教師職后培訓不暢
高校教師因為教學任務重或科研要求至上,不太注重和很少接受繼續(xù)教育和專業(yè)培訓,參加職業(yè)后教育和培訓的機會和次數(shù)有限。教育者在思想、理論、實踐等方面均跟不上教育現(xiàn)代化的步伐。教育方式還停留在以教師個人講授式教學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為主的層面。
(三)頂層制度設計缺失
為促進“以生為本”的實施,國家在不同方針、政策中都提出了相應的實施要求和保障。但對于這些方針、政策的實施、頂層設計方面,還沒有具體的、可供操作的檢測方法和手段,只是提出“以生為本”等較為空泛的教育思想,使“以生為本”的實施更大程度上取決于現(xiàn)實基層教育者的自覺意識,多數(shù)時候流于表面形式,家長、學校、社會對學生考試成績的看重和唯一評價制度進一步讓該制度流于形式。
三、高校教學過程中實施“以生為本”的改進策略
(一)創(chuàng)新改造綱常倫理
1.上下級之間互敬互尊
綱常倫理的原初本質是全面規(guī)范確定君王和臣子、上級與下級之間相處之道。對于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和文明而言,人與人之間應該是平等互信、互尊互敬的關系。對于教師而言,應該率先垂范,樹立楷模,學生才會真正發(fā)自內心而不是停留于口頭尊重教師。
2.師生之間人格平等
在高校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樹立基本理念: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絕對平等的。教師僅僅是知之在先的先生,學生僅僅是知之在后的后生,在人格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是絕對平等的。由此,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是平等中的首席,引領但不強制、指導但不控制。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是單向度地輸入輸出,不能是居高臨下地俯視,不能是唯我獨尊的權威,不能是不容置疑的專斷。教師應該努力適應時代的要求,不斷提高自身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與專業(yè)技術水平。在生活中為學生做出表率;在課堂中敢于正視教學中的失誤,比如口誤、算錯等并向學生致歉。其次,建立和維護平等與民主的師生關系,在教育教學中始終圍繞“以學生為本”這個基本出發(fā)點,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興趣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
(二)共性個性要求兼容并舉
學生是社會人的一部分,他們的成長、發(fā)展不可能與社會影響分開,尤其處于高校教學階段的學生們更是如此。在教學中既要關注集體的發(fā)展更要關注學生自身的成長,共性和個性要兼容并舉。共性與個性的兼容并舉、和諧共處應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終極目標[7],因此,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應該大力提倡個性化學習。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與學習活動中應該允許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思維、思考過程。教師必須意識到知識學習與創(chuàng)新只能在個性化的學習和思考中才能有所繼承與創(chuàng)新,人云亦云式學習,或過于強調繼承式學習,無助于學生真正理解知識、學習知識,只會導致學生簡單的記憶知識量的增加,難以真正把知識運用于實踐,成為固化的知識、僵化的知識,這是得不償失的。與現(xiàn)代教育知識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的時代要求是格格不入的[8]。
(三)師道尊嚴推陳出新
“師者,人之模范也”。教師要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yè)性、條件性等知識,樹立自己的專業(yè)技術權威之“道”,為學生樹立尊重科學、尊重事實、善于發(fā)現(xiàn)的求知態(tài)度。在人格方面應以學生為本,民主平等與學生展開對話,并以正直、善良、正義、誠信這些現(xiàn)代文明的價值觀和人格魅力感染和影響學生,給學生在學習、求知、生活、道德等方面做榜樣,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培養(yǎng)學生既尊重老師又謹記重道二字。正如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現(xiàn)實境遇中,教師應有的理念是:學生應尊重師長,更要勇于獨立思考,在任何知識面前,首先要相信科學,然后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絕非盲從權威、盲目尊師[9]。對師道尊嚴,我們應堅持推陳出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四)師生關系與時俱進
師生關系是否以生為本,直接關系到學生是否真正得到“以生為本”的尊重,從而直接決定學生是否會樹立起人格平等、抬頭做人的新時代人權觀。“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我們一直引以為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但在二十一世紀必須首先遵從“以生為本”這種人格平等的相處模式。教師為學生做出表率,以“人格平等”的理念與學生交流溝通,蹲下來與學生平等對話,真切聆聽學生的心聲,教學活動中多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聽取學生的意見是保障實現(xiàn)以生為本的主要因素。
1.平等協(xié)商的課堂規(guī)則
課堂規(guī)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但是,課堂規(guī)則的制定必須遵循平等協(xié)商厘定的原則。發(fā)展心理學研究認為,人從2歲開始就能理解和執(zhí)行簡單的規(guī)則,作為成人的大學生更是不在話下。關鍵點在于制定的課堂規(guī)則必須取得學生的同意而非用高壓政策或單向度制定后僅僅要求其遵守,同時,課堂規(guī)則不能只讓學生遵守,教師本人必須參與其中,共同遵守,不能例外?,F(xiàn)代管理學認為,只有取得所有當事人同意的規(guī)章制度,方能成為當事人發(fā)自內心的信仰,才能自覺地遵守。
2.簡單有效的溝通與對話
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交談,注意交談時的語氣與情感,培養(yǎng)教師與學生間以愛和敬為內核的平等融洽的相處模式,讓學生主動要求參與教學活動中,是培養(yǎng)學生遇見問題、尋找線索、進而提高處理能力的重要保障。
(五)改造教學活動組織形式
以往的秧田式教學組織形式不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不利于營造討論式的課堂教學氛圍,不利于培養(yǎng)師生之間對知識、真理、規(guī)律的共同學習。因此,將以往的秧田式教學組織形式改造為“馬蹄形式”“圓桌式”“菱形式”等形式,是有效改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宰課堂話語權的重要形式。當然,必須為教育管理者提供充分支持和物質保障。這是一個現(xiàn)代高校課堂應該具備的基本形式。
總之,“以生為本”作為當今世界教育的主流選擇,是符合時代和人類文明價值要求的?!耙陨鸀楸尽钡睦砟钍艿絺鹘y(tǒng)教師權威的消極因素影響,高校教師應樹立新時代職業(yè)素養(yǎng)的自覺性,不斷提高專業(yè)技術水平、更新教育理念,用“以生為本”的思想指導教學過程,不斷反思自己教學的不足影響,積極消除傳統(tǒng)文化賦予教師權威的不足影響,促進和提升教學活動效能,是當下教育工作者的應有之責。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Z].中發(fā)〔2001〕5號,2001.
[2]摩羅.集體主義與近代中國的命運[J].社會科學論壇,2015(12):182.
[3][8]孫敏.當代集體主義道德原則的內涵[J].江蘇教育學院報(社會科學版),2002(3):46,48.
[4]劉鐵芳.教育者的形象與師道尊嚴[J].教育科學研究,2002(3):5.
[5]李偉.“學生為本”實施困境與應對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3(11):63-66.
[6]曹麗萍.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化[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70.
[7]徐明源.讓所有人都生活得更美好[J/OL].教育·財富蘊藏·敞開思想,2017.
[9]李俊,李偉.我國高校人才資源培育協(xié)同創(chuàng)新機制的動態(tài)評價研究[J].東南學術,2017(1):12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