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春花
200335北新涇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上海
心血管疾病是導致我國老年人死亡的常見原因,《2015年中國心血管病報告》中指出,2014年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居于死亡首位,成為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有研究證實[1],心臟康復可促進心臟病患者心功能恢復。心臟病患者院外康復階段是心臟康復的重要時期,但是多數(shù)患者只注重心臟病早期康復,對院外康復治療未加以重視。本研究為探討心肌梗死后患者院外康復最佳方案,將運動處方用于院外康復中,現(xiàn)報告如下。
2016年11月-2017年8月收治心肌梗死病程6個月以上患者112例,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各56例。觀察組男35例,女21例,年齡53~73歲,平均(63.78±4.58)歲;病程7~18個月,平均(11.52±1.42)個月。對照組男33例,女23例,年齡52~75歲,平均(63.28±4.14)歲;病程8~19個月,平均(11.17±1.22)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心肌梗死病程6個月以上;雙下肢健全;對本研究知情同意,且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伴有意識及智力障礙者;行為受限者;精神疾病史;合并其他嚴重心臟疾病者;運動期間出現(xiàn)左室功能障礙、嚴重缺血、心律失常者。
方法:(1)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藥物及常規(guī)干預治療,常規(guī)干預包括健康宣教、服藥管理、簡單飲食及運動指導等。(2)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實施運動處方干預:①首先對患者病情、心理狀態(tài)、體力狀態(tài)、家庭情況等進行評估,按照個性化、循序漸進的原則制定運動處方。在運動處方實施過程中,通過積極暗示、心理疏導、松弛療法等幫助患者建立信心,消除恐懼、擔憂、焦慮等情緒,保持精神與肌肉放松,以控制危險因素。②運動方式:運動以散步、騎自行車、慢跑等有氧運動為主,患者也可根據(jù)自己興趣選擇運動項目,如爬山、太極拳、游泳、有氧健身操等。③運動強度:以靶心率法和自感勞累分級法對運動強度進行評估,運動靶心率計算公式:運動靶心率=[(220-年齡)-靜態(tài)心率]×(60%~80%)+靜態(tài)心率;自感勞累分級法:6~8分表示未感覺勞累,9~10分表示感覺勞累極輕,11~12分表示感覺勞累輕,13~14分表示有輕微勞累,15~16分表示感覺勞累,17~18分表示很勞累,19~20分表示極勞累?;颊咭话氵_到靶心率40%~80%,自感勞累分級法達到11~14分即可。④運動時間及運動頻率:運動持續(xù)時間循序漸進,初始運動時間為10 min,可根據(jù)患者耐受程度逐漸延長至30~60 min。運動頻率從2~3次/周,逐漸延長至5~7 d/周。兩組患者均干預9個月。
觀察指標:(1)分別在干預前后對兩組患者心功能進行檢測,包括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VEDD)、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ESD)、每搏輸出量(SV)等。(2)分別在干預前后對兩組患者B型腦鈉肽前體(NT-proBNP)及6 min步行距離進行記錄。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兩組干預前心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心功能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6 min步行距離與NT-proBNP比較:兩組干預前NT-proBNP、6 min步行距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6 min步行距離明顯較對照組長,NT-proBNP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急性心肌梗死是威脅人類健康與生命的常見心血管疾病,其具有發(fā)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點。目前,臨床多采用溶栓或介入治療,使血管再通,改善其預后。但是僅通過溶栓或介入治療難以消除致病危險因素,也不能逆轉(zhuǎn)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生物學進程。因此,需要通過長期心臟康復改善血管內(nèi)皮功能,建立側(cè)支循環(huán),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住院率,提高生活質(zhì)量。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LVEF(%) LVESD(mm) LVEDD(mm) SV(mL)對照組 56 干預前 50.41±3.58 38.67±4.11 50.47±4.51 62.24±4.08干預后 56.38±4.58* 34.21±3.69* 46.82±4.02* 66.35±4.75*觀察組 56 干預前 50.69±3.62 38.24±4.02 50.36±4.58 62.58±4.11干預后 65.81±5.58*# 28.14±2.05*# 41.52±3.18*# 73.25±5.42*#
心臟康復是指通過主動積極的心理、身體、行為與社會活動的訓練、再訓練,幫助患者改善心血管功能,使其在社會、心理及職業(yè)、生理等方面達到理想狀態(tài)[2]。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臟康復分為3期,第1期為院內(nèi)康復期,目的是讓患者盡快安全恢復,以預防栓塞、褥瘡、墜積性肺炎為主;第2期為門診康復期,為出院后6個月內(nèi);第3期是指院外長期康復,該階段持續(xù)時間最長,是心臟康復的重要過程,但是多數(shù)患者未對此階段加以重視。有研究表明[3],運動可提高心功能,加速心臟康復。本研究將運動處方用于社區(qū)心肌梗死6個月以上患者心臟康復中,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心功能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運動處方可有效增強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功能,有利于心臟康復。運動處方是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而制定的個性化運動方案,更加符合患者需求,也能提高其運動依從性。有研究發(fā)現(xiàn)[4],長期有氧運動可抑制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2表達,減輕心室重塑,這是由于減少了心肌間質(zhì)纖維蛋白含量;同時,運動也能使過氧化氫酶活性獲得提高,使血管緊張素受體1型與Gp91蛋白表達下降,控制心肌細胞氧化應激水平,使心臟重塑延緩。全身血液會在運動過程得到重新分布,血流量最明顯增多的位置為冠狀動脈與骨骼肌,運動強度越大,運動時間越長,則血流速度越快,血管內(nèi)側(cè)壁應切力越大,激活一氧化氮合酶,大量釋放NO。而NO可擴張血管,改善缺血組織的周圍血供,使血管平滑肌細胞舒張,使腎上腺素物質(zhì)產(chǎn)生血管收縮作用,從而增加缺血部位的血流量。有研究證實[5],靶心率60%左右的運動強度訓練50~60 min,可激活血管內(nèi)皮細胞一氧化氮合酶及NO釋放量。心肌梗死病理基礎(chǔ)為不穩(wěn)定粥樣斑塊破裂引發(fā)血管栓塞,導致心肌供血、供氧量急劇下降或中斷。因此,改善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關(guān)鍵為舒張閉塞血管,促進梗死區(qū)域微血管再生。已經(jīng)有研究表明[6],運動訓練可舒張心肌梗死閉塞血管,也能促進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與基質(zhì)蛋白酶、血管衍生因子合成,誘導內(nèi)皮組織細胞增殖,從而促進梗死區(qū)域微血管再生。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6min步行距離及NT-proBNP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運動處方可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后患者心臟供血、供氧狀態(tài),能提高患者運動能力,降低NT-proBNP水平,利于遠期預后。
表2 兩組干預前后6 min步行距離及NT-proBNP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6 min步行距離及NT-proBNP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6 min步行距離(m) NT-proBNP(pg/mL)對照組 56 干預前 255.98±25.47 654.58±101.47干預后 289.41±31.69* 465.32±95.68*觀察組 56 干預前 256.38±25.69 654.21±101.36干預后 356.87±45.17*# 325.14±90.62*#
綜上所述,運動處方可改善社區(qū)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功能,也能降低NT-proBNP水平,延長6 min步行距離,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