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柏拉圖的藝術觀與他的核心哲學思想“理念論”一脈相承,在《理想國》一書的第十卷里,就以三種“床”為例說明作為模仿的藝術是真理的影子之影子。因此柏拉圖貶低畫家和詩人,不歡迎他們在理想國里,因為只是模仿影子遠不是真理,畫家的畫和詩人的詩因此會蠱惑人心,混淆耳目,將不利于理想國的建設。但這種藝術觀念背后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以及柏拉圖的個人政治理想的緣故。
關鍵詞: 柏拉圖;藝術觀 ;理想國
柏拉圖對藝術的看法,體現(xiàn)在《理想國》第十章中用“床”的例子闡述了理念世界、現(xiàn)實世界以及藝術世界這三者的關系。
對柏拉圖來說,理念世界是第一性的,先有萬事萬物的理念,然后才有萬事萬物。至于理念是怎么來的,柏拉圖認為是神創(chuàng)造的。柏拉圖的哲學總帶著神秘的色彩。這也是為什么后來中世紀的宗教哲學深受柏拉圖哲學的影響。而現(xiàn)實世界是第二性的,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但它只能模仿理念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不是全部與實質。因為模仿總要受到時空等外在條件的限制。因此感覺中的現(xiàn)實世界是不真實不可靠的,它和理念世界的真理隔了一層。藝術世界呢,它是第三性的,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模仿。這樣一來,它跟理念世界隔了兩層,就成了模仿的模仿,離真理更遠了。
為說明此觀點,柏拉圖舉出三種床的例子:理念的床、現(xiàn)實的床以及臨摹的床,分別代表理念世界,現(xiàn)實世界和藝術世界。理念的床是本體,是概念,是一切具體的床之形式。現(xiàn)實的床是具體的、個別的,由木匠所制造,受到時間地點條件的限制并不能完全地展現(xiàn)理念的真實。臨摹的床與現(xiàn)實的床又不同,臨摹的床由畫家所造,只是對外形的模仿。視點不同,所見的外形就不同。從這個層面上講,更不具有真實性。在柏拉圖的三個世界中,理念世界是至高無上的,現(xiàn)實世界依存于理念世界,藝術世界又依存于現(xiàn)實世界。后兩種世界是較低級的,不具有普遍真實性。柏拉圖因此貶低了詩人藝術家的地位。認為從荷馬起,一切詩人、藝術家都只是模仿者,只得到影子,抓不住真理。其地位還不如車夫、醫(yī)生等具有專門技藝的人。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認識,并非柏圖拉對藝術不夠了解,而是柏拉圖所處的時代問題。人的社會意識是受到社會存在所制約的。在柏拉圖的那個時代,藝術的發(fā)展還處在幼稚時期,藝術只能是進行摹仿,這是由當時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而人們對藝術的解讀由于模仿觀念的偏見也停留在藝術只是模仿的層面上。如果柏拉圖能看到現(xiàn)代藝術,他也許會改變自己的想法。
除此之外,柏拉圖還認為,像荷馬這樣的詩人,所寫的作品不但不真實,而且還會蠱惑人心,容易使人喪失理性,不利于城邦的正義和諧。
柏拉圖由于看透了雅典奴隸主民主制的種種弊端,以及蘇格拉底的受害使他對整個社會感到悲憤絕望,渴望建立一個理想城邦的思想油然而生。在柏拉圖的哲學里,人的靈魂分為三個等級:理智——意志——情欲。理智上要智慧,意志上要勇敢,情欲上要節(jié)制。這三大美德的結合就是正義,就是理想的人格。柏拉圖從公平正義出發(fā),在他看來,個人就是一個縮小的國家,國家就是大寫的人,一個人具有什么樣的性質,一個國家也應該具有同樣的性質。因此國家也應分為三個等級以達到正義。而教育應該為理想國培養(yǎng)理想人格,從而實現(xiàn)社會和諧與正義。而詩歌中的神和英雄寫得與常人一樣,不能使青年學會真誠勇敢、鎮(zhèn)定而有節(jié)制,不利于培養(yǎng)城邦的保護者。而且詩人往往模仿人的情感情欲,滋養(yǎng)放縱情欲,迎合人性中無理性的部分。性欲、憤恨等欲念,理應控制的,詩歌卻滋養(yǎng)了它們,日長月久,必將破壞城邦的秩序?;谏鲜隼碛桑乩瓐D提出要把詩人驅逐出理想國。
但是在《理想國》中又說:“對于人們,他們盡管不創(chuàng)作詩歌但卻因為喜歡詩歌而擁護它,我們要允許他們用散文寫作去表達,去試圖證明詩歌不僅僅是快樂——還對社會以及一般的人類生活有益。我們不會以敵視的心態(tài)去聽他們說的,因為如果詩歌被證明是有益并且是令人愉快的,那么我們就是勝利者。”[1]可見柏拉圖對詩歌并非是盲目的排斥,而是禁止詩歌所產生的負面道德影響,尤其是對青少年靈魂的毒害。在《法篇》中柏拉圖這一立場表達得最為清楚:“任何詩人不得創(chuàng)作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不符合公共標準的作品,這些標準就是正確、高尚、優(yōu)良,也不得在將其作品送交負責審查的官員和執(zhí)法官審查,并得到批準之前就隨意向他人表演。”[2]這表明正能量的詩歌,無邪的詩歌,柏拉圖還是接受的。這表明柏拉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政治功利主義者,在藝術功用問題上,柏拉圖的態(tài)度是明確的:必須對社會有用,為城邦政治服務。有用則是好的,否則是壞的。
參考文獻
[1] 《理想國》柏拉圖著 龐曦春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9年版
[2] 《柏拉圖全集》第三卷? 王曉朝譯 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作者簡介:吳必健 (1987—) 性別: 男
單位: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部哲學系碩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