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石榴作為陶瓷器物的裝飾紋樣,最早的產生時代目前尚難確知,但在宋代瓷器的裝飾中已多見石榴紋,且石榴常與童子相伴,組成“童子戲石榴”的圖案。如江西永吉宋代墓葬中曾經出土一件耀州窯青釉盤,盤內即刻劃二童子嬉戲石榴枝的紋飾圖案。此盤即寓意多子多福,因而其所具有的民俗意義是顯而易見的。圖案中童子形象刻畫生動可愛,而石榴紋飾的表現則汲取了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單線描的技法,線條刻于胎體上,后施以色釉,只是取其大意而已,因而此一時期的石榴紋也可以看作其在陶瓷器中作為裝飾的初始階段。
關鍵詞:紋飾;圖案;多樣
一、紋飾造型多樣
明代瓷器的制作工藝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器物本身的造型也趨于多樣化,紋飾也更加豐富。同時,以石榴作為喜慶吉祥圖案裝飾的作品也大量出現,但它已經明顯地區(qū)別于宋代具有繪畫形式的紋飾特點,而是逐漸采用折枝花卉的形式與其他花果一起出現在瓷器的紋飾中。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代永樂時期青花梅瓶即是一例。此器腹體豐潤潔白,上以青花描繪石榴、仙桃、蘋果、枇杷、佛手等果實,作上下錯落的散點式排列。其中石榴折枝花畫花葉一枝,石榴果二枚,藍色深沉濃艷,但又不是平涂一層,而是在單色調的基礎上借鑒畫中墨分五色的用墨特征,將枝葉的濃淡向背、果實上的凸凹感均以用色的濃淡加以表現,使花枝在瑩白的底色襯托下,顯得格外清逸明麗。另外,故宮博物院還收藏有一件十分罕見的成化黃地青花折枝華果盤,盤內外為黃地,也就是在明代稱著一時的成化鵝黃。此盤內青花繪石榴、櫻桃、蓮蓬、楊梅,其中石榴折枝的畫法較永樂青花梅瓶略顯拘謹,更具有圖案化的性質。
二、多種紋飾蓬勃發(fā)展
清代以石榴紋為瓷器裝飾的作品仍沿襲明代傳統,在所選取的石榴與其他花卉品種的搭配上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化,大部分仍是與一些具有吉祥寓意的植物共同組合成器物的主要圖案。如故宮博物院所藏康熙素三彩折枝果紋盤,即是繪石榴、仙桃于刻有龍紋的白色地上,石榴與仙桃對應伸展,兩相呼應。石榴綻開,露出果中百子,以黃綠紫三色表現,素雅高潔,別具特色。此盤圖案繪制精美,寓多子多壽之意。另外還有一種以石榴與佛手、仙桃為紋飾者,其寓意為多子、多福、多壽,俗稱“三多”紋。此種紋飾多出現在青花、粉彩瓷器上,如清乾隆款粉彩折枝三果紋燈籠尊,以藍釉描金為地,加開光粉彩,器面會石榴、佛手和仙桃。三種植物各取一折枝相互穿插組合而成,其圖案的繪制具有十分明顯的寫實特征,綻開的石榴,露出紅白相間的石榴子,色澤鮮明亮麗,畫法工細,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三、制瓷業(yè)的高度發(fā)展
石榴紋飾在瓷器的平面上加以表現,相對來說應該是比較容易的,而且在明代及以前器物中石榴紋飾的表現也是比較粗糙的,只是取其大致的形體特征而已,及至清代粉彩器中,石榴紋飾方以真實生動的面目出現,因此可以說石榴紋是在清代才得到完美的表現。清代制瓷業(yè)的高度發(fā)展,在乾隆年間達到了極高的程度,所制瓷器不僅器型豐富多樣,畫工精美,而且在仿生器物的制作方面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故宮博物院所藏粉彩塑果品蟹盤就是這一時期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此盤以白色瓷盤為依托,盤內塑石榴、花生、螃蟹、棗、栗子、核桃、菱角等果品,配置巧妙,安排合理,色彩鮮艷,若不仔細觀察很難分辨,幾可亂真。特別是其中的一塊石榴果,晶瑩剔透,仿佛注滿了汁液一般,讓人看后饞涎欲滴,嘆為觀止。此盤是用于婚禮的陳設瓷,寓早生貴子、多子多福之意。充分體現了清代乾隆時期制瓷工藝水平。不僅如此,在清代雍正、乾隆兩朝的極盛時期還出現了以石榴形象為主題的仿生器。如故宮博物院所藏清雍正時期官窯燒制的窯變釉石榴尊,瓣口綻開,形似石榴,它以紅藍浸潤,光彩可鑒的釉層覆罩,猶如一枚熟透了的石榴果,色澤艷麗,鮮美誘人。另一件雍正白釉暗花石榴尊,其造型本身就是一個渾圓豐碩的石榴果形,口為五瓣花口,釉色潔白滋潤,既是一件實用器,也是一件難得的陳設瓷器。
參考文獻:
[1]李曼.明清時期陶瓷石榴紋裝飾特征演變研究[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0.
[2]李丹.陶藝石榴紋研究[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3.
作者簡介:李繼來,山東省濟南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