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秒 董國慶 肖菲 張紀泳 蘇月月 李明珠
南方醫(yī)科大學附屬深圳婦幼保健院兒科(廣東深圳518028)
川崎?。↘awasaki disease,KD)是一種由炎癥風暴導致涉及全身非特異性中小血管炎,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推測可能受感染、遺傳、環(huán)境、免疫及炎癥等多種因素有關,未經(jīng)治療患兒其中有20%~25%合并冠狀動脈損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1]。研究[2]證實,抵抗素(resistin,RETN)參與炎癥反應,促進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文獻[3]報道抵抗素基因啟動子-420位點C/G多態(tài)性影響血清抵抗素水平。至今,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數(shù)個抵抗素基因中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位點,其中研究得最多的是RETN啟動子-420C>G(rs l862513)位點,且RETN-420C>G多態(tài)性與冠狀動脈疾病、炎癥反應等密切相關[4]。目前有關川崎病與抵抗素基因多態(tài)性文章研究較少,且結論不一。有研究表明抵抗素基因-420C/G(rs1862513)位點多態(tài)性與川崎病有關[5]。為探討抵抗素基因-420C/G位點多態(tài)性與川崎病的關系,本文選取81例川崎病患兒和100例健康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抵抗素基因-420C/G位點多態(tài)性及其血清抵抗素水平,為預防和控制川崎病及其冠脈損傷提供理論依據(jù)。
1.1研究對象選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深圳市婦幼保健院住院KD患兒81例作為KD組;KD診斷和冠狀動脈損傷診斷參考《實用兒科學(第7版)》的診斷標準[6]。KD組年齡3個月至6歲,平均(1.8±1.5)歲,男49例,女32例。根據(jù)是否合并冠狀動脈損傷,分為CAL組,11例均為輕度冠狀動脈擴張,年齡8個月至6歲,平均(2.3±1.7)歲,男8例,女3例;冠狀動脈正常組(NCAL組)70例,年齡3個月至6歲,平均(1.7±1.4)歲,男47例,女23例。另選同時間段在我院體檢的健康兒童100例作為正常對照組,均排除既往疾史,經(jīng)常規(guī)體格檢查、肝功能、腎功能、尿常規(guī)等檢查均無異常。對照組年齡4個月至6歲,平均(2.0±1.3)歲,男65例,女35例。KD組與正常對照組在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CAL組與NCAL組年齡和性別比較差異亦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KD組與正常對照組人群抵抗素-420均符合Hardy-Weinberg遺傳定律(P>0.05),表示本研究選取研究對象具有群體代表性。
1.2方法
1.2.1標本的采集與保存研究已獲得深圳市婦幼保健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取得所有研究對象及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取外周靜脈血4 mL,取2 mL用全血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編號SK8224)提取總DNA;然后紫外分光光度儀測定DNA純度和含量,A260/A280在1.7~2.0之間,并計算產(chǎn)物濃度。將DNA保存-80℃超低溫冰箱備用。剩余2 mL置于含肝素鋰的真空采血器中,分離血清,-80℃冰箱保存,集中時間統(tǒng)一采用ELISA法測定血清抵抗素。
1.2.2血清抵抗素水平測定所有研究對象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測定血清抵抗素水平,試劑盒由美國R&D公司提供。
1.2.3抵抗素基因-420C/G位點基因多態(tài)檢測(1)引物設計與PCR擴增。采用Premier 5.0設計引物,并委托上海生工合成。人抵抗素基因-420位點體外擴增的引物如下:正向引物:5′-TGGCTTGGCTAATAAGTCCCT-3′,反向引物:5′-GTTGCCCAGACTGGAGTGC-3′,片段大小 395 bp。PCR反應體系(25 μL)如下:樣本DNA 為1 μL,正反向引物各為0.5 μL,dNTP 10 mmol/L 取0.5 μL,Taq Buffer 2.5 μL,Taq酶5 U/μL 0.2 μL,水為20 μL。PCR的反應條件為:95℃預變性3 min;94℃變性30 s,58℃退火30 s,72℃延伸30~60 s,總共35個循環(huán);72℃終末延伸10 min。PCR產(chǎn)物經(jīng)1.5%瓊脂糖凝膠電泳分析,確定為目的產(chǎn)物。(2)基因分型。取PCR產(chǎn)物20 μL由上海生工測序。測序的步驟如下:①制備樣本(過膜或切膠);②用雙脫氧鏈終止法PCR擴增;③3730xl DNA Analyzer測序儀進行測序,并輸出結果。(3)PCR產(chǎn)物測序的結果。用PCR產(chǎn)物純化回收試劑盒(生工,編號B518131),通過 NCBI數(shù)據(jù)庫查詢rs1862513(人抵抗素基因SNP-420C/G)基因序列CAGGGCCTCCVTCTTCATGTC,測序結果出現(xiàn)3種基因型CC、CG和GG,見圖1。
圖1 rs1862513(人抵抗素基因SNP-420C/G)基因序列CAGGGCCTCCVTCTTCATGTCFig.1 rs1862513(Human RETN gene SNP-420C/G)gene sequence CAGGGCCTCCVTCTTCATGTC
1.3統(tǒng)計學方法通過SPSS 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將符合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的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方法,3組間的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頻率采用R×C表χ2檢驗;對照組、病例組進行哈迪-溫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KD患兒基因多態(tài)性分布情況81例KD患兒中抵抗素基因-420基因型CC型、CG型、GG型頻率分別為18.5%(15/81)、44.4%(36/81)、37.1%(30/81);100例正常兒童抵抗素基因-420基因頻率分別為13%(13/100)、51%(51/100)、36%(36/100)。抵抗素基因-420位點CC、GC、GG基因型頻率及C和G等位基因頻率在KD組和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KD組與正常對照組抵抗素-420位點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頻率的比較Tab.1 Genotypes and allele frequencies of the resistin gene in Kawasaki disease(KD)patients and the controls 例(%)
2.2KD合并CAL組與NCAL組抵抗素-420位點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頻率的比較70例無CAL者中抵抗素基因-420基因型CC型、CG型、GG型頻率分別為18.6%(13/70)、42.8%(30/70)、38.6%(27/70);11例并CAL者抵抗素基因-420基因頻率分別為18.2%(2/11)、54.5%(6/11)、27.3%(3/11)。KD組中并CAL者與NCAL者基因型分布頻率和等位基因頻率比較差異亦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621、0.234,P=0.838、0.628)。見表2。
2.3各組血清抵抗素水平比較KD組血清抵抗素水平(30.06±5.86)ng/mL較正常對照組(25.64±9.00)ng/mL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725,P< 0.001),見圖2A。合并CAL血清抵抗素水平與未合并CAL組比較[(31.27±3.82)ng/mLvs.(29.87±6.13)ng/mL]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730,P=0.467),見圖2B。KD組抵抗素基因-420基因型CC、GG、CG血清抵抗素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1.785,P=0.175),見圖2C。正常對照組抵抗素基因-420基因型CC、GG、CG血清抵抗素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0.544,P=0.582),見圖2D。
表2 CAL組與NCAL組抵抗素-420位點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頻率的比較Tab.2 Genotypes and allele frequencies of the resistin gene in KD patients with CAL and without CAL 例(%)
圖2 組間血清抵抗素比較Fig.2 Comparison of serum resistin levels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基因單核苷酸的多態(tài)性與川崎病發(fā)生及其并發(fā)冠狀動脈病變有關[7]。抵抗素基因是編碼人類抵抗素蛋白,位于19p13.3,包括4個外顯子和3個內(nèi)含子。研究[8]發(fā)現(xiàn),抵抗素基因多態(tài)性420C/G可能與心血管事件發(fā)病密切相關。MITANI等[9]研究表明,幼年時患有川崎病患兒合并輕度冠脈損傷成年后患缺血性心臟病。因此,早期篩選冠心病高危人群,提早預防,具有重大意義。本研究川崎病患兒抵抗素-420基因多態(tài)性與正常兒童比較,發(fā)現(xiàn)抵抗素-420基因多態(tài)性在兩組人群中并無差異,提示抵抗素基因-420C/G位點與川崎病發(fā)生無關。同時分析合并冠脈損傷川崎病患兒與未合并冠脈損傷比較,抵抗素-420基因多態(tài)性亦無差異,提示抵抗素基因-420C/G位點與川崎病冠脈損傷發(fā)生不相關。目前對于抵抗素基因多態(tài)性在川崎病的研究不多,但結論不一。LIU等認為川崎病患兒抵抗素基因-420多態(tài)性與冠脈損傷不相關,與本研究一致。但也有研究[3]認為,抵抗素基因-420多態(tài)性在川崎病患兒中分布有差異。因本研究中川崎病合并冠脈損傷均為輕度冠脈擴張,且樣本量偏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抵抗素多態(tài)性與川崎病冠脈損傷有無關系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證實。
研究證實,抵抗素基因-420多態(tài)性在日本人群與抵抗素血清學水平相關。在本研究中,正常健康兒童中抵抗素3種基因型血清抵抗素比較亦無差異,考慮可能與人群種族有關,需進一步大樣本研究。同時,本研究KD組中三種基因型CC、CG、GG血清抵抗素比較無差異,提示在川崎病患兒中抵抗素-420多態(tài)性與血清抵抗素水平無相關。但本研究發(fā)現(xiàn)川崎病患兒中血清抵抗素較正常健康兒童明顯增高,具有顯著性差異,提示抵抗素水平變化可能與川崎病有關。有研究發(fā)現(xiàn),抵抗素作為一種促炎因子,炎癥時在人體內(nèi)表現(xiàn)為高抵抗素狀態(tài)。研究證實,抵抗素可通過激活炎癥因子NF-κB途徑增加血管細胞黏附分子等表達,從而使單核細胞和內(nèi)皮細胞黏附,致內(nèi)皮功能的紊亂,引起高抵抗素血癥,導致血管的炎癥[10]。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川崎病患兒抵抗素水平明顯增高可能與炎癥有關。ZHANG等[11]證明脂肪因子與急性川崎病早期炎癥密切相關,與本研究一致。同時本研究發(fā)現(xiàn)合并冠脈損傷川崎病患兒與未合并冠脈損傷抵抗素比較無差異,提示川崎病抵抗素水平與冠脈損傷不相關。
綜上所述,KD患兒血清抵抗素與KD發(fā)生有關,尚未發(fā)現(xiàn)抵抗素基因-420C/G位點與川崎病及其CAL的發(fā)生存在明顯關聯(lián)性。因樣本量偏小,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可進一步擴大樣本并作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