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青
摘 要:先秦文獻中有大量關(guān)于伊尹的記載,伊尹也成為諸子依托的對象,但其中最推崇伊尹的當屬黃老學(xué)。通過對《呂氏春秋·先己》、帛書《九主》、清華簡《湯處于湯丘》《湯在啻門》等四篇文章的探討,可以看出其中具有濃厚的黃老學(xué)思想,當是《漢志》所載道家類《伊尹》類文獻。伊尹成為黃老學(xué)代言人的原因主要有:伊尹與儒墨的關(guān)系不如堯舜那樣密切,客觀上為伊尹成為黃老學(xué)象征提供了有利條件;伊尹的帝師身份與黃老學(xué)文獻多為帝師類文獻相合;伊尹事跡和傳說與黃老學(xué)思想具有一致性。
關(guān)鍵詞:伊尹;《伊尹》;黃老;先秦諸子
中圖分類號:B2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9)08-0113-06
先秦時期流傳著大量關(guān)于伊尹的文獻,這些文獻中有很大一部分可以歸于黃老學(xué),《漢書藝文志》(以下簡稱《漢志》)“道家略”中首列《伊尹》五十一篇,可見伊尹在黃老學(xué)中的地位。本文擬以先秦文獻中的伊尹為起點,探究《伊尹》類文獻中所體現(xiàn)的黃老學(xué)思想,并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分析黃老學(xué)特別重視伊尹的原因。
一、先秦文獻中的伊尹
早期文獻中有大量關(guān)于伊尹的記載。在甲骨文中,有關(guān)伊尹的記載就屢見不鮮。陳夢家從五個方面論述伊尹在卜辭中的重要地位:(1)與大乙并見于一辭;(2)“伊尹五示”“伊五示”當是舊臣五示而伊尹為首,又有“又于十立:伊又九”,是伊尹與其他九臣為十位;(3)伊尹附祭于先王;(4)伊尹具有祈求風(fēng)雨的能力;(5)伊尹和大甲至康丁二十三王,伊尹卒于大甲之時。①可見,伊尹死后地位十分尊崇,他不僅可以配祭商湯,而且具有祈求風(fēng)雨的能力,儼如鬼神一般。春秋時宋人而仕齊的叔尸所鑄銘文曰:“尸典其先舊……伊小臣唯輔?!雹谝列〕技匆烈?,上述銘文也記載了伊尹輔佐商湯成就大業(yè)的赫赫功績。
《尚書》對于伊尹多有記載,據(jù)《書序》載,《女鳩》《女方》《湯誓》《伊訓(xùn)》《肆命》《徂后》《太甲》《咸有一德》《沃丁》等篇均直接涉及伊尹,但只有《湯誓》一篇保留了下來③,而《湯誓》是湯出師伐桀之前的一篇誓詞,并沒有過多涉及伊尹,因此從今文《尚書》中并不能過多了解伊尹的思想。但《書序》中透露出伊尹一些事跡:“伊尹相湯伐桀”,“伊尹去亳適夏,既丑有夏,復(fù)歸于亳”等,表明伊尹曾到夏桀朝廷,后重新回到亳地輔佐商湯;“成湯既沒,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xùn)》、《肆命》、《徂后》”,“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諸桐。三年復(fù)歸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等,表明在商湯死后,伊尹還輔佐了太甲,并且在太甲昏庸的時候?qū)⑵浞胖鸬酵┑?,三年后太甲反省伊尹又將太甲迎回,并作《太甲》三篇對其進行訓(xùn)誡??梢姡烈o佐了商湯和太甲兩代商王,為商朝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周書·君奭》記載說:“我聞在昔成湯既受命,時則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時則有若保衡?!北:饧匆烈?,可見伊尹為商湯和太甲時期最重要的功臣是公認的。近年新發(fā)現(xiàn)的清華簡《尹至》《尹誥》兩篇也是書類文獻,記載了伊尹在滅夏中所起的作用。⑤《詩·商頌·長發(fā)》追述了契、相土、湯、伊尹等四者的功業(yè),其中契和相土均為湯的先祖,伊尹與這三者并列,可見伊尹在商朝地位之高。除《詩》《書》外,還有一些早期文獻提到伊尹,《逸周書·王會解》后附錄《伊尹朝獻》一篇,明確說是《商書》,主要記載伊尹輔佐商湯作四方令之事?!蹲髠鳌は骞荒辍罚骸耙烈糯蠹锥嘀?,卒無怨色?!庇涊d伊尹放太甲之事?!秶Z·晉語一》:“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妹喜有寵,于是乎與伊尹比而亡夏。”《國語》的記載與此前有所不同,認為妹喜與伊尹的合作在滅夏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見,早期文獻中關(guān)于伊尹的記載較為零星,主要強調(diào)伊尹為商朝的建立與發(fā)展立下汗馬功勞,在死后配祭商王,地位非比尋常。
春秋末期以來,由于諸子百家的興起,作為先圣的伊尹,其傳說與事跡為諸子所改造與發(fā)揮,伊尹儼然成為諸子學(xué)說的代言人,成為諸子百家思想的來源之一。
儒家將伊尹列為先圣之一?!墩撜Z·顏淵》載:“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雹拮酉南蚍t解釋“知人”時舉了舜舉皋陶、湯舉伊尹的例子,一方面說明舜、湯之“知人”,同時要使“枉者直”“不仁者遠”,也說明“皋陶、伊尹德亦盛矣”⑦,才能行教化,使得“人皆化而為仁,不見有不仁者,若其遠去爾,所謂使枉者直也”⑧。因此,《論語》所舉舜舉皋陶、湯舉伊尹的例子,一方面是為了說明儒家舉賢才的主張,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圣人教化的必要性。
《孟子》中涉及伊尹之處較多,孟子特別稱贊伊尹“以天下為己任”的態(tài)度,他對伊尹的評價是:“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雹崦献佑诌M一步解釋說:“(伊尹)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后知,使先覺覺后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此道覺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⑩伊尹自認為自己是“先覺者”,有責任也有義務(wù)去“覺后覺者”,而所謂“覺后覺者”的方法就是使其“被堯、舜之澤”,而所謂“堯舜之道”即“仁義”B11,這樣伊尹就成為行仁義的代言人,成為儒家之圣人,是“圣之任者”B12,孟子本人“舍我其誰”B13的氣概也是這種思想的體現(xiàn)。孟子還否定了伊尹“以割烹要湯”的傳說,因為孟子認為這樣做是辱己,不合乎儒家圣人的要求,圣人要潔身、正己,因此不可能會“以割烹要湯”。孟子又以湯對于伊尹的態(tài)度來說明君主應(yīng)該尊重賢人、尊德樂道。孟子在回答學(xué)生關(guān)于伊尹放逐太甲的疑問時說:“有伊尹之志則可,無伊尹之志則篡也?!盉14朱熹曰:“伊尹之志,公天下以為心而無一毫之私也?!盉15孟子稱贊伊尹之志實際上是借伊尹“公天下而無一毫之私”來論述其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荀子也多次稱贊伊尹,將其視為“圣臣”“諫臣”B16,其目的是為了強調(diào)君主選用賢臣的重要性。他用“湯用伊尹”B17的典故也是為了論述“能當一人而天下取,失當一人而社稷危”B18,說明君主恰當任用賢臣的重要性?!耙烈疇?,面無須麋”B19,則是為了批駁相人之術(shù),證明以人的相貌決定吉兇是荒謬的?!盾髯印そ獗巍酚州d:“成湯監(jiān)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荀子借此來說明人君解蔽的重要性。
墨家對于伊尹也多有稱引。與儒家相似的是,墨家稱贊伊尹也是強調(diào)賢人的作用,因而國君應(yīng)該任用賢人。墨子借商湯的口吻說:“伊尹之于我國也,譬之良醫(yī)善藥也?!盉20但與儒家不同的是,墨家特別提出伊尹的出身問題。墨子說:“湯舉伊尹于庖廚之中,授之政,其謀得?!盉21“伊尹,天下之賤人也?!盉22按照墨子的設(shè)想,伊尹庖廚出身,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的范疇之中,因此墨子刻意強調(diào)伊尹低賤的出身是為了闡發(fā)其獨特的尚賢思想。
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也將伊尹看作法家的理想人物,認為伊尹、管仲和商鞅都“明于霸王之術(shù),察于治強之數(shù),而不以牽于世俗之言”B23,是他理想中的“忠臣”。韓非子又將伊尹與太公并稱:“伊尹毋變殷,太公毋變周,則湯、武不王矣?!盉24這樣伊尹也成了變法之臣。韓非子還多次提到伊尹“為宰干湯”之事。在韓非子心目中,伊尹是法家的圣人,“為宰干湯”主要表明伊尹是一個甘愿受辱也要心憂天下的法家式忠臣。
但在先秦諸子中,最重視伊尹的當屬道家,《漢志》“諸子略”于“道家略”首列《伊尹》五十一篇?!肚f子》也記載了“湯以庖人籠伊尹”B25之事以及關(guān)于伊尹“強力、忍垢”B26的評價?!秴问洗呵铩ぜ敬杭o·先己》載伊尹之言:“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扇?,身將先取?!边@段話也具有道家的色彩。
通過對早期文獻關(guān)于伊尹記載的分析,可知在諸子百家興起之前,關(guān)于伊尹的記載主要是強調(diào)他為商朝立下赫赫功績,死后得以配祭商湯,在商朝地位顯赫。諸子興起后,關(guān)于伊尹的記載突然豐富起來,各家關(guān)于伊尹記載有所差異,如多數(shù)記載伊尹“以割烹要湯”,孟子則否定了這種看法。各家筆下的伊尹都打上自家思想的烙印。我們可以說,各家都對伊尹事跡有所改造以服務(wù)于論證其思想的需要。究其原因,這是與諸子托古風(fēng)氣有關(guān),《淮南子·修務(wù)篇》說:“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記之于神農(nóng)、黃帝,而后能入說。”伊尹作為先圣之一,自然就成為諸子托古的對象,這也就是諸子筆下的伊尹形象各不相同的原因所在。
二、《伊尹》類文獻中的黃老學(xué)思想
先秦諸子如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對伊尹均有論述,但對伊尹之學(xué)最為重視的當屬道家?!稘h志》中有關(guān)伊尹之書有二,“道家略”首列《伊尹》五十一篇,班固自注:“湯相?!睂Υ?,清人姚振宗曰:“道家之言,托始黃帝。史言伊尹從湯,言素王之事,蓋亦述黃虞之言為多。此其所以為道家之祖,而老子猶其后起者也。”B27姚振宗認為從《漢志》首列《伊尹》五十一篇可知伊尹為道家之祖。這個說法遭到梁啟超的反對:“伊尹時已有著作傳后,且篇數(shù)多至五十余,此可斷其必誣。然《孟子》已征引伊尹言論多條,則《孟子》時已有所謂伊尹書者可知。”B28張舜徽解釋道:“君人南面之術(shù),所起甚早。然必君臣之分既立,而斯論始有所傳。其不起于夏殷以前,無疑也。顧夏殷之世,君人南面之術(shù)雖已萌芽,初但口耳相傳,至周末諸子,各述所聞,始著之竹帛耳?!盉29如前所述,伊尹形象以及傳說的豐富是在諸子學(xué)興起之后,諸子書中多依托之言,因此《漢志》中的《伊尹》不能當作伊尹本人的思想,因此也不能說伊尹是道家之祖。張舜徽所說的“君人南面之術(shù)”即《漢志》中的道家:“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shù)也?!笨梢姡稘h志》中的道家主要講的是君人南面之術(shù),這種君人南面之術(shù)主要是黃老道家的主張,因此列于《漢志》“道家略”之首的《伊尹》也有可能就是黃老道家著作,而且有學(xué)者指出,從班固自注“湯相”推測,《伊尹》當為伊尹為湯出謀劃策、輔佐湯治國理政之言。B30如果這一推測成立,《伊尹》就更是黃老道家文獻?!稘h志》“小說略”又列《伊尹說》二十七篇,班固自注曰:“其語淺薄,似依托也?!毙≌f為“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其思想較為淺薄,因此我們討論伊尹與道家的關(guān)系只討論可歸于《伊尹》的文獻,而暫且不論可以歸于小說家的《伊尹說》。
《漢志》所載《伊尹》五十一篇已全部佚失,為我們研究伊尹學(xué)說帶來很大困難,但幸運的是隨著20世紀以來眾多出土文獻的面世,其中包含許多伊尹文獻,為我們探究這個問題提供了新的契機。出土文獻中有關(guān)伊尹的主要有馬王堆帛書《九主》、清華簡《尹至》《尹誥》《赤鵠之集湯之屋》《湯處于湯丘》《湯在啻門》等,其中《尹至》和《尹誥》屬于書類文獻B31,《赤鵠之集湯之屋》被認為與小說家的《伊尹說》類似B32,因此只有帛書《九主》以及清華簡《湯處于湯丘》《湯在啻門》在我們討論之列B33。此外,《呂氏春秋》一書保存了很多先秦學(xué)術(shù)資料,其中有關(guān)伊尹的文獻有《先己》與《本味》兩篇,而《本味》被認為是小說家《伊尹說》類文獻,《先己》為道家《伊尹》類文獻。B34因此,我們討論道家《伊尹》類文獻主要限定于《呂氏春秋·季春紀·先己》、帛書《九主》、清華簡《湯處于湯丘》《湯在啻門》等四篇。
《呂氏春秋·季春紀·先己》載:“湯問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對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將先取。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嗇其大寶。用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此之謂真人?!薄叭√煜隆币鉃椤爸翁煜隆?,也就是要治天下當先治身,而要治身當“嗇其大寶”,“嗇其大寶”即愛惜自己的精氣。B35此處的“精氣”說與《管子》四篇等稷下黃老學(xué)相通?!豆茏印?nèi)業(yè)》說:“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于胸中,謂之圣人?!薄熬奔础熬珰狻??!豆茏印返瑞⑾曼S老學(xué)認為包括人在內(nèi)的萬物主要依賴精氣而生,《管子·內(nèi)業(yè)》又說:“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nèi)藏以為泉原,浩然和平,以為氣淵?!币虼艘胗猩?,就必須保有精氣?!断燃骸氛J為治身的關(guān)鍵在于保養(yǎng)精氣,此處的治身顯然不同于儒家的修身,而是養(yǎng)生、治身而后治天下,這是一種典型的從養(yǎng)生到治國的黃老學(xué)思維模式。
帛書《九主》是公認的一篇黃老學(xué)著作,許多學(xué)者均指出它就是《伊尹》中的一篇。B36《九主》采用商湯與伊尹的對話形式,列出了九種君主:法君一、專授之君一、勞君一、半君一、寄主一、破邦之主二、滅社之主二,以此探究君主治國興衰的原因?!毒胖鳌房隙朔ň鴮τ谄渌酥鞫际浅峙袘B(tài)度,肯定“法君”是因為“法君者,法天地之則者”B37。關(guān)于“天地之則”,《九主》詳細加以闡述:“志曰天,曰[地],曰四時,覆生萬物,神圣是則,以配天地。禮數(shù)四則,曰天倫,唯天不失范,四倫□則。古今四倫,道數(shù)不忒,圣王是法,法則明分?!痹诖?,《九主》提出“天倫”概念,天倫即天理B38,天理為“禮數(shù)法則”,而所謂“禮數(shù)法則”即“主法天,佐法地,輔臣法四時,民法萬物,此謂法則”,這樣《九主》就由天、地、四時、萬物之自然順序推出政治中君、臣、民之間的等級次序,此即所謂“古今四倫,道數(shù)不忒,圣王是法,法則明分”,由是政治中的君、臣、民之間的名分等級就得以確立,這是一種典型的從天道到人道的黃老學(xué)思維方式?!毒胖鳌酚痔岢觥疤旆丁钡母拍睿骸疤旆稛o[名],覆生萬物,生物不物,莫不以名,不可為二名。此天范也?!薄疤旆丁保胺丁?,《爾雅》曰:“常也?!碧旆都刺斐#布础毒胖鳌泛笪乃f的“道”。此句話是說,天常無名,生萬物而不為萬物所物化,使萬物各有其名,這是一種典型的黃老學(xué)道物二分的思維方式?!毒胖鳌分蓄愃频恼Z句還有:“唯天無朕,凡物有朕?!薄痘茨献印け杂?xùn)》“凡物有朕,唯道無朕”也與此類似。天無名、無跡,而物有名、有跡,“主法天,佐法地,輔臣法四時,民法萬物”,由此天(道)與物的關(guān)系就轉(zhuǎn)化為君與民的關(guān)系,君主效法天之無名、無跡,因此是“無職”的,反之如果“能悟不能反道,自為其邦者,主勞臣佚”,這樣是“勞君者”,為《九主》所批判的對象。由于“天覆地載,生長收藏,分四時”,天與地相配合而分四時以及生萬物,相應(yīng)地,君主需要“佐”(三公)的輔助來選拔官員以統(tǒng)治民眾,天無名而生萬物并使物各有其名,因此君主就應(yīng)以名來統(tǒng)治臣民。《九主》說:“自強者先名,先名者自責。夫先名者,自強之命已。名命者,符節(jié)也,法君之所以強也。法君執(zhí)符以聽,故自強之臣,莫[敢]偽會以當其君?!边B劭名認為“先名”即“生名”,“強”讀為“疆”,“先名”即事物最初之生名,由此規(guī)定自身之命。B39“名命者,符節(jié)也”,符節(jié)即法令,由名生法,君主只需用法令治國,并以此來考察臣下,這就是所謂“循名責實”的方法B40,因此說:“故法君之邦若無人。非無人也,皆居其職也?!庇终f:“以無職并聽有職?!边@是一種典型的君主無為而臣下有為的黃老政治思想。
清華簡《湯處于湯丘》《湯在啻門》均主要以商湯與伊尹問答的方式闡述治國與養(yǎng)生的理念,其中《湯處于湯丘》故事性更強一些,而《湯在啻門》雖然思想駁雜,但以行道有成為本。B41關(guān)于兩者的思想傾向,整理者說:“《湯處于湯丘》與《湯在啻門》兩篇皆講述了伊尹故事。本篇中的一些內(nèi)容,見于《墨子·貴義》、《呂氏春秋·本味》、《史記·殷本紀》等文獻記載,不排除有可能為《伊尹》書的佚篇?!盉42劉成群也認為《湯處于湯丘》《湯在啻門》包含一定的黃老學(xué)因素。B43曹峰認為《湯在啻門》可能是儒道共同的思想資源,但其中成為后世道家思想資源的內(nèi)容更多些。B44郭梨華認為《湯處于湯丘》《湯在啻門》之重點均在于以“味”論說治國,具有鮮明的黃老學(xué)特征。B45眾多學(xué)者均認為《湯處于湯丘》《湯在啻門》是黃老學(xué)著作,是因為兩者鮮明地體現(xiàn)了從養(yǎng)生到治國、從天道到人道的黃老學(xué)思維方式。《湯處于湯丘》說:“有莘媵以小臣,小臣善為食,烹之和。有莘之女食之,絕芳旨以粹,身體痊平,九竅發(fā)明,以道心嗌,舒快以恒。湯亦食之,曰:‘允!此可以和民乎?小臣答曰:‘可?!盉46簡文從飲食之“和”上升到治國之“和民”,以至于湯對伊尹政績的評價之一就是“和利萬民”,這是一種從養(yǎng)生到治國的思維方式?!稖幱跍稹酚终f:“如幸余間于天威,朕惟逆順是圖?!北砻魅说男袆油耆槒挠谔欤@是從天道到人道的思維方式?!稖卩撮T》“何以成人?何以成邦?何以成地?何以成人?”的論述更是體現(xiàn)了從天道到人道、從養(yǎng)生到治國的思維方式,這點許多學(xué)者均已論述。B47
由上論述可知,《呂氏春秋·季春紀·先己》、帛書《九主》、清華簡《湯處于湯丘》《湯在啻門》等四篇《伊尹》類文獻均體現(xiàn)了從天道到人道、從養(yǎng)生到治國的黃老學(xué)思維方式,其最后的歸宿都在于治國,是一種君人南面之術(shù)。
三、伊尹成為黃老學(xué)代言人的原因探析
先秦諸子對于伊尹均有論述,各家筆下的伊尹形象均有所不同,伊尹成為各家托古的共同對象之一,但為何黃老道家尤其重視伊尹,并有以之命名的道家《伊尹》五十一篇呢?
先秦諸子將自己的理想托之于古代圣王,其中尤以儒、墨為甚,這就是所謂的“法先王”。儒家將其學(xué)說托之于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后世更是將此視為儒家道統(tǒng)。墨家也將其學(xué)說上溯到“三代圣王堯舜禹湯文武”B48,所以韓非子說:“孔、墨俱道堯、舜,而取舍相反,皆自謂真堯、舜?!盉49可見,儒墨都將其學(xué)說托于堯、舜、禹、湯、文、武等圣王,黃老道家托之于黃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仲等(詳見《漢志》“道家略”),大概是有意與儒墨相區(qū)分。美國漢學(xué)家史華慈在解釋黃老道家為何要托于黃帝時說:“黃帝和儒家以及墨家之間沒有絲毫的聯(lián)系,這也許反而有利于挪用他來擔任黃老道家的中心象征符號,這樣看來也是十分合理的?!盉50雖然這句話不太準確,黃帝并非與儒家毫無關(guān)系,如《大戴禮記·五帝德》就是范例,但黃帝確實與儒墨的關(guān)系不如堯舜等密切。同樣的道理,儒墨雖然對于伊尹均有論述,但伊尹也確實沒有成為儒墨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圣人,如孟子雖認為伊尹是“圣之任者”,但卻不如孔子。因此我們也可以說伊尹與儒墨的關(guān)系并不像堯舜那樣密切,這是它成為黃老學(xué)象征的有利條件。
曹峰發(fā)現(xiàn)中國古典文獻中有一類特殊的文獻,這類文獻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其中必然出現(xiàn)深明天道又洞察世事、可以稱作帝師的人物,這些“帝師”往往是天道的代言人,他們的話看似帶有神秘感,但一定有著現(xiàn)實的意義,具有實用主義色彩,這類文獻他稱之為“帝師類文獻”,多是黃老學(xué)文獻。B51通過帝師之口說出黃老學(xué)理念,這與黃老學(xué)的關(guān)于君臣關(guān)系的觀點是相關(guān)的。《黃帝四經(jīng)·稱》說:“帝者臣,名臣,其實師也。王者臣,名臣,其實友也。霸者臣,名臣也,其實[賓也。危者]臣,名臣也,其實庸也。亡者臣,名臣也,其實虜也。”B52《黃帝四經(jīng)》認為作為最高層次“帝”的大臣應(yīng)該是帝師,帝師說出來的話當然也是黃老學(xué)的核心觀點。伊尹是輔佐商湯滅夏最重要的功臣,立下赫赫功績,而且太甲即位后不修德政,伊尹還將其放逐又迎回,死后得以配祭商王,這自然最符合帝師的標準。事實上,《漢志》“道家略”所列黃老學(xué)所依托人物如黃帝、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仲等除黃帝為古圣王之外,其他均為帝師類人物B53,可見伊尹成為黃老學(xué)代言人是與其身份是帝師息息相關(guān)的。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關(guān)于伊尹的事跡和傳說與黃老學(xué)理念是一致的。伊尹善于烹飪的傳說與黃老學(xué)重視養(yǎng)生的理念不謀而合。伊尹在商湯伐夏的過程中出謀劃策,制定了伐夏方針,《尹至》說:“湯盟誓及尹,茲乃柔大縈,湯往征弗服,摯度,摯德不僭,自西捷西邑,戡其有夏?!币烈贫藦奈鞣ハ牡膽?zhàn)略方針,《湯處于湯丘》也說:“乃與小臣基謀夏邦?!鄙踔吝€有如《國語》等書記載“伊尹間夏”,都是說明伊尹之謀略。黃老學(xué)也重視謀略,老子就曾提出“柔弱勝剛強”的謀略思想,《鶡冠子·武靈》說:“太上用計謀,其次因人事,其下站戰(zhàn)克?!薄妒?jīng)·順道》說:“守弱節(jié)而堅之,胥雄節(jié)之窮而因之。”主張持守弱節(jié),等逞強恃勇之敵窮困時而去攻擊它。B54因此,伊尹多謀略的記載恰好符合黃老學(xué)重謀略的思想。伊尹重視制度建設(shè),為商湯建立了納貢制度、禮樂文化制度以及職官制度,確立了社會秩序。B55而黃老學(xué)也重視制度建設(shè),《十六經(jīng)·論約》說:“故執(zhí)道者之觀于天下也,必審觀事之所始起,審其形名。形名已定,逆順有位,死生有分,存亡興壞有處,然后參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禍福死生存亡興壞之所在。是故萬舉不失理,論天下無遺策,故能立天子,置三公,而天下化之。”黃老學(xué)特別強調(diào)依據(jù)形名來進行制度建設(shè),以保障君臣之間的秩序,《經(jīng)法·六分》說:“其主失位則國無本,臣不失處則下有根?!鼻迦A簡《尹誥》記載伊尹反思夏失國的原因是:“夏自絕其有民,亦惟厥眾,非民亡與守邑,厥辟作怨于民,民復(fù)之用離心,我捷滅夏?!倍S老學(xué)也非常重視民,如《經(jīng)法·國次》認為治國有“五逆”,其中一逆就是“人執(zhí)者失民”。《經(jīng)法·君正》也說:“[省]苛事,節(jié)賦斂,毋奪民時?!弊詈?,伊尹“以割烹要湯”的傳說與道家卑下屈辱的思想是一致的,《老子》第二十八章說:“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第七十八章說:“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p>
總而言之,先秦諸子傾向于將自己的學(xué)說托之于上古圣人,儒墨最終是堯、舜、禹、湯、文、武等,相對來說,伊尹與儒墨關(guān)系沒有那么密切,并非儒墨理想中的最高圣人,這客觀上為伊尹成為黃老學(xué)的象征提供了有利條件。伊尹的帝師身份以及伊尹事跡和傳說與黃老學(xué)思想的一致性也是伊尹成為黃老學(xué)代言人的原因所在。
注釋
①②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中華書局,1988年,第363、362頁。
③《女鳩》《女方》《肆命》和《徂后》均已佚失,《伊訓(xùn)》《咸有一德》和《太甲》屬于“偽古文尚書”篇章,不可信。
④鄭玄曰:“伊尹,湯所以倚而取平,以尹天下,故曰‘伊尹。至太甲改曰‘保衡?!睂O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中華書局,1986年,第449頁。
⑤參見李學(xué)勤:《清華簡九篇綜述》,《文物》2010年第5期;李學(xué)勤主編:《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一),中西書局,2010年,第127—134頁。
⑥《論語·顏淵》,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
⑦⑧程樹德:《論語集釋》,中華書局,2013年,第1010、1008頁。
⑨《孟子·公孫丑上》,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以下引用《孟子》均出自這一版本。
⑩B12《孟子·萬章下》。
B11B13《孟子·公孫丑下》。
B14《孟子·盡心上》。
B15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358頁。
B16《荀子·臣道》,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3年。以下引用《荀子》均出自這一版本。
B17B18《荀子·王霸》。
B19《荀子·非相》。
B20B22《墨子·貴義》,孫詒讓:《墨子間詁》,中華書局,2001年。以下引用《墨子》均出自這一版本。
B21《墨子·尚賢上》。
B23《韓非子·奸劫弒臣》,王先慎:《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1998年。以下引用《韓非子》均出自這一版本。
B24《韓非子·南面》。
B25《莊子·庚桑楚》,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以下引用《莊子》亦出自這一版本。
B26《莊子·讓王》。
B27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條理》,《二十五史補編》,開明書店,1936年,第1601頁。
B28梁啟超:《飲冰室專集之八十四·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考釋》,中華書局,1989年,第19頁。
B29張舜徽:《廣校讎略·漢書藝文志通釋》,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第281—282頁。
B30李守奎:《漢代伊尹文獻的分類與清華簡伊尹諸篇的記載》,《深圳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15年第3期。
B31參見李學(xué)勤:《清華簡九篇綜述》,《文物》2010年第5期。
B32參見李學(xué)勤:《新整理清華簡六種概述》,《文物》2012年第8期;黃德寬:《清華簡〈赤鵠之集湯之屋〉與先秦“小說”》,《復(fù)旦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3年第4期。
B33李守奎認為《湯處于湯丘》既有可能歸屬于道家,也有可能歸屬于小說家,但《湯處于湯丘》的思想較為深刻,并不符合思想淺薄的小說家特征,因此我們認為《湯處于湯丘》不屬于小說家。
B34陳奇猷認為《先己》《論人》《恃君》《長利》《知分》《贊能》等均屬于道家伊尹學(xué)派之言,但其中只有《先己》一篇直接出現(xiàn)伊尹,故而我們只認定《先己》一篇為《伊尹》類文獻。參見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B35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49頁。
B36參見凌襄:《試論馬王堆漢墓帛書〈伊尹·九主〉》,《文物》1974年第11期;連劭名:《帛書〈伊尹·九主〉與古代思想》,《文獻》1993年第3期;魏啟鵬:《前黃老形名之學(xué)的珍貴佚篇》,陳鼓應(yīng)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30—339頁;余明光:《帛書〈伊尹·九主〉與黃老之學(xué)》,陳鼓應(yīng)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0—348頁。
B37B38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四),中華書局,2014年,第97、101頁。以下涉及帛書《九主》均引自此書,不另注,為方便起見,以通行字寫出。
B39連劭名:《帛書〈伊尹·九主〉與古代思想》,《文獻》1993年第3期。
B40裘錫圭:《中國出土文獻十講》,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4年,第339頁。
B41B42B46李學(xué)勤主編:《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五),中西書局,2015年,第141、134、135頁。以下所引清華簡內(nèi)容,均引自此書,不另注,為方便起見,簡文直接以通行字寫出。
B43劉成群:《清華簡與先秦時代的黃老之學(xué)》,《人文雜志》2016年第2期。
B44曹峰:《清華簡〈湯在啻門〉與“氣”相關(guān)內(nèi)容研究》,《哲學(xué)研究》2016年第12期。
B45郭梨華:《〈湯處于湯丘〉、〈湯在啻門〉中的黃老思想初探》,《〈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中的〈湯處于湯丘〉、〈湯在啻門〉與〈殷高宗問于三壽〉會議論文集》,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xué),2016年。
B47參見劉成群:《清華簡與先秦時代的黃老之學(xué)》,《人文雜志》2016年第2期;曹峰:《清華簡〈湯在啻門〉與“氣”相關(guān)內(nèi)容研究》,《哲學(xué)研究》2016年第12期;郭梨華:《〈湯處于湯丘〉、〈湯在啻門〉中的黃老思想初探》,《〈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中的〈湯處于湯丘〉、〈湯在啻門〉與〈殷高宗問于三壽〉會議論文集》,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xué),2016年。
B48《墨子·尚賢中》。
B49《韓非子·顯學(xué)》。
B50[美]史華慈:《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程鋼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7頁。
B51曹峰:《清華簡〈三壽〉、〈湯在啻門〉二文中的鬼神觀》,《四川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6年第5期。
B52B54陳鼓應(yīng):《黃帝四經(jīng)今注今譯》,商務(wù)印書館,2007年,第352—353、331頁。
B53伊尹為“湯相”,太公呂望為“周師尚父”,辛甲,班固自注曰:“紂臣。七十五諫而去,周封之。”《史記·周本紀集解》引劉向《別錄》云:“辛甲,故殷之臣。事紂,蓋七十五諫,而不聽。去至周,召公與語,賢之,告文王。文王親迎之,以為公卿,封長子。”鬻子,班固自注曰:“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惫苤賱t為齊桓公之相。
B55張碧波:《伊尹論》,《學(xué)習(xí)與探索》2004年第2期。
責任編輯:涵 含
Abstract:The pre-Qin literature had a large number of records on Yi Yin and Yi Yin had been the relying object of scholars in the pre-Qin Dynasty, of which Huang-Lao Daoism was the school that most admired Yi Yin.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Xianji" in Lv′ 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he silk text Jiu Zhu, Tsinghua Bamboo slip Tang Chuyu Tangzhiqiu and Tang Zai Chimen, we found Huang-Lao Daoism were reflected in the Daoist Yi Yin recorded in the Hanshu Yiwenzhi. The reasons that Yi Yin became the representative of Huang-Lao Daoism were as follows: first, unlike Yao and Shun, Yi Yin was not so close to Confucianism and Moism in relationship, which provided beneficial conditions for Yi Yin being the symbol of Huang-Lao Daoism; second, Yi Yin as the emperor master accorded with Huang-Lao literature as emperor master records; third, Yi Yin′s deeds and legends conformed with Huang-Lao ideas.
Key words:Yi Yin; Yi Yin; Huang-Lao Daoism; scholars in pre-Qin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