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李月清
歷史學家麥克尼爾在《西方的興起:人類共同體史》一書中,以“此起彼伏的大?!北扔魅祟惖臍v史,這樣的歷史沒有“中心”,世界秩序就是在各種力量的溝通和影響中產生。今天,世界秩序正處于一個十字路口,在各種力量激蕩交匯下,變局正在發(fā)生。
這種“百年之未有大變局”,用石油視角審視,脈絡更加清晰。以往經濟學家對國際石油市場本身傾注了過多精力,而對“地緣政治”因素則置若罔聞。政壇達人恰好相反,過多地關注地緣政治變遷,卻忽略了市場本身運行規(guī)律。事實上,國際石油市場的平衡狀態(tài)是利益相關方通過競合等方式在油氣生產、交換、消費、分配問題上實現的暫時妥協(xié)。而國際石油市場有其自身運行邏輯,盡管權力的陵谷變遷可以影響市場,但這一影響也要通過市場本身才能起作用,市場才是決定油市走勢的內在力量,把市場與“政治”割裂開來的傳統(tǒng)分析模型導致任何關于油市的解釋一地雞毛。
而今,“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一幕又在上演,這是自近代以來,世界權力首次開始向非西方世界轉移擴散。新興經濟體和發(fā)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讓國際權力在少數幾個西方國家之間“擊鼓傳花”的局面走向終結。
世界力量對比逆轉,也將我國石油石化產業(yè)推到風口浪尖。中國版原油期貨上市交易,不僅形成亞洲區(qū)域原油基準價格,而且也完善了全球石油市場定價體系,削弱了WTI和Brent原油期貨在國際油價中的主導地位;中國需求不僅成為產油國競相爭奪的消費市場,進而也成為穩(wěn)定國際油市的“定海神針”。從“溢價”到“議價”,從“咿呀學語”到“縱橫捭闔”,我國石油石化產業(yè)逐漸從邊緣走向中心,成為世界能源舞臺上的聚光點。
回顧國際石油巨頭崛起歷程,都曾遇到過三大難題:資源難題、市場難題、國際化難題?,F在,這三大難題無一例外地擺在中國石油石化企業(yè)面前。
公司榮辱興衰深藏于答案之中。商業(yè)巨頭演進的歷史劇,總會給那些有勇氣、有意志、有能力承擔其歷史角色的卓越企業(yè),提供最寬廣的舞臺和最生動的劇本。
中國石油
已在全球34個國家進行92個油氣投資項目的運營合作,工程技術、工程建設和裝備制造業(yè)務在全球76個國家和地區(qū)提供服務,海外隊伍總數1300余支。
中國石化
先后與“一帶一路”沿線10個國家開展合作,擁有或參與項目17個,累計投資超過250億美元。
中國海油
資產和業(yè)務已遍及6大洲45個國家和地區(qū)。海外原油產量3205萬噸,海外天然氣產量117億立方米,海外資產占比超過36%。
石油是平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在這樣一個地球村中,逆全球化思潮只會給全球化狂瀾濺起點泡沫、增加些不確定性而已。而我們要做的是,統(tǒng)籌考慮和綜合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國際國內兩類規(guī)則,以更高遠的視野、更開闊的心態(tài)、更宏大布局、更積極的姿態(tài)、更靈活的策略、更有利的措施,深度融入全球油氣產業(yè)體系中,推動建立一個以互惠互利為核心、能夠反映大多數國家意愿和利益的能源合作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