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晶
摘要:中提琴是比較重要的一個中聲部,它填充了高音和低音中間的一個空白。隨著重奏音樂體系的不斷完善進步,中提琴已從最開始的室內樂重奏角色發(fā)展成為了當前具有多種藝術表現(xiàn)力的主流演奏樂器。本文就中提琴在弦樂四重奏中的演奏技藝展開探討。
關鍵詞:中提琴;弦樂四重奏;琴弓壓力
一、引言
弦樂四重奏是人類音樂文化的一種高級形式,在所有西洋器樂演奏中,像中提琴這種小眾樂器正需要不斷完善,不斷加強自身樂器的屬性發(fā)揮,逐步在弦樂四重奏中穩(wěn)固位置作用,才有機會讓人們更加認識并了解中提琴的獨特之美。中提琴聲部擔任著和聲、復調等內聲部織體的角色,又擔任著特種情緒、特種音色的抒情段落旋律演奏,它自身音色充滿著豐富多變的情感色彩,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音響效果,既有補充性又有獨創(chuàng)性。
二、中提琴起源和發(fā)展
中提琴起源于意大利,早期分為中音提琴和次中音提琴兩種。19世紀,帕格尼尼獲得了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中提琴,柏遼茲為它寫了一首交響曲《哈羅爾德在意大利》。柏遼茲不僅把中提琴獨奏寫得非常精彩,而且把樂隊的中提琴聲部也寫得十分優(yōu)秀。20世紀以來,出現(xiàn)了特蒂斯、普里姆羅斯和欣德米特等中提琴演奏家。沃爾頓為特蒂斯、巴托克為普利姆羅斯寫了《中提琴協(xié)奏曲》。欣德米特自己寫了4首中提琴協(xié)奏曲,由他親自演奏。從中提琴的演奏藝術發(fā)展來說,在室內樂作品中,特別是弦樂四重奏中,中提琴發(fā)揮出了重要的作用,對藝術的表現(xiàn)力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較之小提琴與大提琴,中提琴所具有的局限性使得中提琴的發(fā)展一直非常緩慢,就連像貝多芬這樣獨具個性的音樂家,也沒有對中提琴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在這樣的冷遇下,中提琴的學習走入了一個誤區(qū),人們感到只有學不好小提琴的人才被迫去學中提琴,好像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學習選擇,只有庸碌無為的音樂學者才會去選擇這件蹩腳的樂器。但事實不是這樣的,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代表性作曲家梅雨爾在他的歌劇《烏達爾》中,自始至終用中提琴演奏,這在當時是對中提琴的一種肯定。我們通過研究可以看到,中提琴發(fā)展的緩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我們知道,小提琴和大提琴都是在制琴名師斯特拉迪瓦里的手中定型的,中提琴卻沒有這樣的福氣。這一時期,中提琴的尺寸是不固定的。直到19世紀末,特蒂斯設計制造了特蒂斯型中提琴,這時的中提琴,才擁有了屬于自己的身材與尺度。在20世紀前,巴洛克主義音樂和古典主義音樂中有一些和中提琴相關的作品。如柏遼茲創(chuàng)作的《哈羅德在意大利》其實就是一首中提琴協(xié)奏曲(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在獲得一支斯特拉迪瓦里中提琴后曾考慮轉拉中提琴,并請柏遼茲為他譜寫一首中提琴樂曲,即《哈羅德在意大利》,但最后帕格尼尼因不滿樂曲中提琴獨奏部分太多休止符而拒絕演出)。在室內樂中,中提琴是一個重要的角色。莫扎特的《弦樂5重奏》系列,將中提琴的特點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他的作品采用兩把中提琴,一把作為獨奏,另一把作為和聲,極大地豐富了音樂的表現(xiàn)力。
三、中提琴的色彩描述
在交響樂團中,每一件樂器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其他樂器不能代替的表演色彩性,中提琴也不例外的是整個交響樂團中最具有表演色彩性的一種樂器,暫且不去探討管樂,單從來弦樂來看,小提琴的聲音是比較具有吸引力的,而大提琴的音色和音質則是帶有著穩(wěn)重和通透的,在兩種大小提琴中來講,中提琴則有著自己獨特的表演色彩性,它的聲音里是有著淡淡的憂傷的情愫的,所以,作曲家在了解中提琴的表演色彩性時,喜歡將自己情感方面的抒發(fā)通過中提琴獨特的音色來展現(xiàn),廣為人知具有代表性的中提琴作品如久石讓的《mother》。
四、中提琴在弦樂四重奏中演奏的相關概述
一般來說,弦樂四重奏中的中提琴角色主要負責中聲部音樂輸出,與大提琴同屬于伴奏部分,為擔任旋律部門的小提琴進行音區(qū)調和。同時,中提琴的音色厚實豐滿,具有其他樂器不可取代的情感色彩表現(xiàn)力,故而許多作曲家會將中提琴作為音樂作品中表達強烈內心情感的樂器載體,例如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第二樂章起始部分、哈恰圖良《第二交響樂》的主旋律部分、布里頓的《含淚——基于約翰·道蘭一首歌曲之上的深思》等。此外,理查·施特勞斯、瓦格納、肖斯塔科維奇等眾多作曲名家也對中提琴這一樂器青睞有加,都在自己的音樂作品中才用過大量的中提琴旋律演奏。由此可以看出,中提琴聲部在弦樂四重奏中的特殊性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從樂器結構上講,中提琴的琴弦與小提琴相比較粗,所以會對聲音產(chǎn)生一定的延遲效果。故此,當四重奏中需要中提琴與小提琴同時演奏時,中提琴演奏者的拉弦動作要先于小提琴演奏者,才能保證二者聲音的同時輸出。
五、中提琴多樣藝術形式及在重奏中的作用發(fā)展
古典主義時期,在海頓莫扎特的最為興旺時,一種新的格局產(chǎn)生于此一一四重奏的雛形開始出現(xiàn),中提琴的位置作用相比室內樂而下,在四重奏中的地位更早的等同與其他樂器,中提琴扮演填充飽和中音區(qū)域的伴奏角色,在隨后的管弦樂隊中,中提琴漸漸的也發(fā)揮著其必須而深刻的歷史作用。同時海頓莫扎特總結著以往的經(jīng)驗,不斷挖掘中提琴的潛能,在他們后期一部部作品中,中提琴的位置作用也越來越深刻。在音樂藝術文化的長河中,弦樂的意義深遠而重要。它們更能生動的表達出作曲家的靈感思想,也奠定了弦樂在未來的音樂發(fā)展中無可厚非的作用。在弦樂組中,中提琴也保持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擔當著弦樂組中高音區(qū)域和低音區(qū)域中間的中聲部,充實而飽滿的中間地位。在十八世紀末,越來越多的人們被中提琴富有獨特又變化多端的音色所征服,逐漸認可它的地位與作用。因此常運用于海頓和莫扎特的弦樂四重奏。在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貝多芬的作品使古典主義管弦樂推向歷史的高峰,而貝多芬在他的《第七交響曲》第二樂章和《第五鋼琴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中為中提琴寫了一個在C弦的片斷,使其濃郁的、多情善感的音色基調得以顯現(xiàn),這樣寫并不是獨寵中提琴,而是在音色上的藝術需要,只有中提琴才能更加貼近的表達出作曲家內心的聲音。在隨后的莫扎特音樂中,打破傳統(tǒng)理念,用他的作品向世人闡釋他們對中提琴的偏見是一種錯誤。中提琴的獨奏表現(xiàn)能力得以充分的展示。他把中提琴的音色特點大量的運用在自己的作品中,使其在弦樂四重奏里的作用得到更大化的發(fā)展。漸漸的中提琴開始在弦樂四重奏或是交響樂、室內樂里發(fā)揮著其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逐步突出不同凡響的自我魅力,因為它獨一無二的音域美化了樂隊弦樂組柔和多彩的織體效果。它在撐持、聯(lián)系和結合其他聲部方面都十分出彩。在歷史的長河里,早期中提琴也基本是在樂隊中使用,它也正是成長在交響樂的懷抱中并不斷演變發(fā)展,在室內樂等多種藝術形式的道路前景上越走越寬廣,越來越在更多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意義也更加深刻。它的聲音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音響效果既有補充性,又有獨創(chuàng)性。是樂隊中不可缺少的色彩調節(jié),那么毫無疑義,把中提琴作為重奏、室內樂中的重要樂器來發(fā)展,提高它在重奏中的演奏水平及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六、中提琴在弦樂四重奏中的演奏技藝
(一)提起對弦樂四重奏中音準的重視
在器樂重奏當中,音準這一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是演奏者必須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之一。為了強化中提琴的演奏技藝水平,保持良好的音準判斷力和控制力,演奏者應注意以下兩點:首先,要明確音準這一概念并不是絕對存在的,所以中提琴在演奏過程中切忌單純根據(jù)某一定律進行音準調整。但同時,弦樂四重奏對各樂器聲部的協(xié)調配合程度要求很高,所以演奏者應根據(jù)具體音樂作品明確自己的聲部特點,保證中提琴演奏的相對準確度;其次,基于作曲家對中提琴重視程度的不斷加深,當前許多四重奏作品中會設計有中提琴獨奏的部分,這就需要演奏者高質、穩(wěn)定的演奏技藝相支持,以保證中提琴奏出音符的表情感、飽滿感。例如,在捷克作曲家斯美塔納的作品《我的生活》種,就編制有高度緊張、攝人心魄的中提琴獨奏片段。此時,如果演奏者使用過大力氣按動琴弦,或采取錯誤的揉弦方式,都會影響到演奏的音準效果。所以,在演奏過程當中,中提琴演奏者要將專注力大比重地置于器樂的音準上,并盡量放松右臂和左手,以免因為情緒緊張、肌肉緊張而不自覺地加大按弦力度。
(二)仔細研究分析每一段每一句的演奏技法
即左右手的配合,弓子弓段的合理變化運用,左手揉弦、抬指的變化處理,這些都能直觀的影響到整個樂曲的演奏質量,獨奏曲目需要這樣,弦樂四重奏更是如此,每個聲部都要解決好自己的困難片段,做好自己聲部的細化研究分析后才可以談到配合。
(三)實現(xiàn)對弦樂四重奏中節(jié)奏的把控
在器樂演奏當中,節(jié)奏是表現(xiàn)音樂性格、奠定音樂情感基調、推動音樂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元素,可直接理解為有序化的音樂節(jié)拍組合。在大多數(shù)的弦樂四重奏角色分配中,中提琴都是以伴奏形式出現(xiàn),用來調和低音區(qū)與高音區(qū)的。因此,中提琴演奏者應對器樂和聲的情感色彩、調性變化保持敏銳的觀察力,并時刻根據(jù)樂曲節(jié)奏的發(fā)展進行配合,以保證音樂作品整體的順暢流動、節(jié)奏鮮明。如意識到自身節(jié)奏存在問題,演奏者應以其他樂器聲部的節(jié)奏作為參照,進而迅速恢復集體節(jié)奏感,在最大程度上發(fā)揮出中提琴聲部補充的作用。此外,演奏者應在精準把控音樂節(jié)奏的前提下,通過揉弦、運弓等方式彌補合奏中的發(fā)音時間差,增強音樂節(jié)奏的情感傾向性,從而清楚、果斷地傳遞出音樂節(jié)奏中的高潮點。
七、結語
由本文分析可知,基于中提琴音色、聲部的特殊性,演奏者在重奏過程中,必須要穩(wěn)定、精準地掌控音準和節(jié)奏,并采取正確的發(fā)聲方法為其他聲部進行伴奏補充,以便不斷提升自己的記憶水平,增強音樂作品整體的感染力、表現(xiàn)力和協(xié)調性。
參考文獻:
[1]穆秋晨.柏遼茲《哈羅爾德在意大利》音樂分析與中提琴演奏技法的運用[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2]高玲玲.淺談中提琴的演奏技巧與音樂表現(xiàn)[J].音樂時空,2016(0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