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琪 王奕航
摘要:本文通過對唐、宋、明三代的主要代表茶葉、飲茶方式、茶具及茶文化成果的對比分析,闡明了三個朝代茶文化成果的風格特征,以及與茶文化的物質基礎之間的對應關系。從中借鑒和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茶文化的思想精神,為新時代茶文化的復興和發(fā)展做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茶葉;飲茶方式;茶具;茶文化成果
中華茶文化歷史悠久,其中唐、宋、明三代各俱風采,成就輝煌。故有“茶文化興于唐盛于宋”之說。明代由于一貫的低調而常常被人們低估。茶文化的形成,與各個朝代復雜多樣的社會歷史背景息息相關,以物質和精神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面對博大精深的古代茶文化,從茶葉、飲茶方式、茶具、文化成果等方面來說,無疑是最為直觀的。走進茶的歷史,巡禮唐、宋、明三代,仰望一座座豐碑,致敬一位位先賢。以史為鑒,以史為師,汲取精華,推陳出新。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新時代茶文化的發(fā)展會更加健康而通達。
一、樸實高深的唐代
(一)樸實的茶餅
唐代的茶葉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等多種形態(tài),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餅茶。唐歷二月、三月、四月之間采摘筍茶為原料,經(jīng)過蒸青、杵搗、拍壓、烘焙、穿餅、包封等工序制成。茶餅的質量以外形似胡人穿的靴子表面皺紋的為好。這樣的茶餅,不加香,不添飾,大大方方,樸樸實實,茶葉的精華盡收其中。
(二)古樸的烹茶法
唐代前期的飲茶,還要加入蔥、姜、棗、桔皮等佐料。陸羽認為破壞了茶的原本真味,如同溝渠里的廢水。因而推介了一種清飲式的烹茶法。這種方法,不再混加那些佐料了。將茶餅烤炙、碾碎、過羅入盒備用。煮茶時,只加一些鹽調味,三沸水烹煮再攪打就可以了。
這樣的茶湯,茶的精華充分發(fā)出。飲茶其實是茶水連同茶末一起吃下,是名副其實的“吃茶”。茶的精華毫無外泄的被唐人吸收了。樸實的原料,經(jīng)過充分烹煮出的茶湯一定是厚實的,這應該是唐代茶文化興起的物質基礎。
(三)深奧的風爐
唐代,最具代表性的茶具就是風爐。茶圣陸羽在8000多字的《茶經(jīng)》里,僅描述風爐就用了244個字。足見其在《茶經(jīng)》中的地位和在茶具中的重要性。更值得重視的是,茶圣還在風爐上鑄了一些文字,分別是“坎上巽下離于中,體均五行去百疾”、“圣唐滅胡明年鑄”、“伊公羹,陸氏茶”。這些文字的大概意思解讀如下:“坎上巽下離于中”,坎、巽、離表示八卦中的三個卦象,分別代表水、風、火。根據(jù)風生火,火上有鼎,鼎中煮水的現(xiàn)象,可以拆開為離上巽下的“火風鼎卦”和坎上離下的“既濟卦”。卦辭的意思分別是,君子觀此象,取法于鼎足三分,正立不倚,從而操守正位,不負使命;起初吉利,最后將發(fā)生變故。水火既濟,盛極將衰。“圣唐滅胡明年鑄”,是指大唐平定安史之亂后第二年鑄風爐。這是告訴茶人們,要操守正位,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吸取歷史教訓,一切事物盛極而衰?!绑w均五行去百疾”,是說五行相生相克,五臟相互作用均衡了,身體就可以百病不侵,保持健康。“伊公羹,陸氏茶”,意思是伊尹以羹說天下大治之理,陸羽以茶論修身治國之道。
這小小的風爐上,可以看到唐代茶人講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修持正直人格,拳拳愛國之心,殷殷愛民之情。風爐不單是個烹茶的實用器,更寄托著茶人的一腔家國情懷,凝聚著唐代茶人的思想精神追求。
(四)茶文化的典范
輝煌的唐代,是茶文化興起的時代。誕生了一代茶圣陸羽。他寫出的《茶經(jīng)》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對茶事活動涉及的各個方面都做了專題闡述。后人對《茶經(jīng)》的研究已有大量成果出現(xiàn),但在思想精神方面似有欠缺。
《茶經(jīng)·一之源》講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是講茶適宜行為專誠,德行謙卑,內斂克己之人。看來對于飲茶之人是有思想精神要求的,不是隨隨便便的解渴而已。
《茶經(jīng)·四之器》里的風爐,如前文所述,其上所鑄的21個字,彰顯了茶人的思想精神追求。飲茶不只是簡單解渴的小事,更是修持身心,胸懷天下的大事。
《茶經(jīng)·六之飲》說“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講述了人為什么要喝茶的要旨,飲茶是為了滌蕩昏寐。如果簡單的解釋只是為了“去瞌睡”,那何勞茶圣8000字的贅述,24器的伺候。
為了對“昏寐”有進一步的了解,我們再看一下陸羽的良師益友皎然是如何說的。他在詩中寫道“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滌蕩昏寐后,可以情思爽朗,可以神清氣爽。放下苦和煩惱,進而得了大道。飲茶在這里是高級的精神活動,是一個修行凈心,徹悟大道的過程。“茶道”一詞也出于此詩,相比之下,現(xiàn)代所稱的“茶道”顯得淺薄了許多。
述及唐代茶文化,盧仝的“七碗茶歌”是絕不能忽略的。詩人傳神的寫出了飲茶從第一碗的物質感受到第七碗的精神感受的美妙過程。后世文人但凡寫飲茶的感受,引經(jīng)據(jù)典多出于此。詩的最后,對于那些在懸崖峭壁上不辭勞苦的采茶人也寄于了深切的關懷。茶在這里既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是瑞草靈芽,是醍醐甘露,飲茶是高深的靈魂之飲。
(五)結束語
唐代,以樸實厚重的茶湯為物質基礎,升華出的茶文化成果豐碩。對唐及以前的茶文化進行了總結,規(guī)范了各項茶事活動。把飲茶這一生活中的尋常事,融入了高度的思想精神內涵。為后世茶文化的發(fā)展開啟了宏大的局面,打下了雄厚的思想基礎,樹立了崇高的精神標桿。滌蕩昏寐,清心凈神,精行儉德,遵循自然,體悟大道。唐代的茶文化,包容、大氣、高深、逸趣,如詩一樣的大唐。
二、奢侈不實的宋代
(一)華而不實的龍團鳳餅
宋代也有散茶,但是以餅茶為主。最為出名的便是“龍團鳳餅”,因茶餅上模壓龍鳳圖案而得名。采摘時搶早到驚蟄節(jié)氣即開始,采摘細小如雀舌谷粒的嫩芽,投入隨身帶的鮮水中浸泡。然后經(jīng)蒸青、沖洗、再小榨去水,大榨去汁,研細壓制,烘干而成?!靶↓垐F”、“密云龍”、“瑞云龍”、“龍團勝雪”……,名品層出,越做越精細,越做越金貴。其中“瑞云龍”一年的貢品只能出12餅。而“龍團勝雪”則是,采摘一縷芽心,用珍器貯清泉浸漬,一片僅工費就值四萬。名臣歐陽修為官20年,僅得到賞賜一餅小龍團。這茶已經(jīng)不再是飲用品,而是純粹的奢侈品,已經(jīng)遠離了茶圣陸羽倡導的“茶性儉”了,品飲之人也不再是“精行儉德”之人了,而是皇親國戚和達官顯貴。
紫砂壺兼有實用性,觀賞性和藝術性,成為了茶人愛不釋手的“泡茶利器”。一經(jīng)問世,便廣受推崇,流傳至今,經(jīng)久不衰。人稱贊紫砂壺是“人間茶具稱為首”,看來一點兒也不為過。
(四)茶文化完善于明代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從唐代至清代共撰寫了茶書98種,而明朝一代就占了55種。僅此一項,就沒有理由再低估明代在茶文化史上的地位了。明代的茶書很多,其中朱元璋的第17子,寧王朱權寫的《茶譜》很有代表性。
《茶譜》博采眾長,自成一家。對于茶葉,主張廢除團餅,推行散茶,以能夠爽神的為上品。對于環(huán)境,講求到自然中去,在泉石之間,松竹之下,或明窗靜牖里飲茶。對于飲茶之人要求更高,須是志趣高遠,不貪戀紅塵之人。是寄形物外,不落于世俗的雅士墨客。對于飲茶的境界,追求達到盧仝、蘇軾那樣心通仙靈的境地。如果把朱權這一套稱作“茶道”,那現(xiàn)代我們效仿日本、港臺的所謂“茶道”與之相比就顯得淺薄了。
明代的茶壇,茶星璀璨。有位怪誕的茶人徐渭,也著過《茶經(jīng)》,寫過《名茶秘集》。由他手書的《煎茶七類》更是書法與茶文化的美妙結合,可謂是茶墨俱香。文中對飲茶涉及的人品、茶宜、茶侶、茶勛等七個方面都有見解。要求飲茶之人,應是歸隱山林的世外高人,云游在云霞泉石之間的雅士墨客,超然世外的逸士高僧。要求適宜飲茶的情形,是在明窗凈幾的安靜屋舍或靜寂的僧房道觀。伴著松風明月,竹影搖曳,或靜坐或行吟,或者手捧書卷與友清談論道。這樣的飲茶,真是高雅之極。[2]
(五)結束語
明代在唐、宋等茶文化的基礎上,承先啟后,吹進了一股清新自然之風。對于飲茶的人品、環(huán)境、適宜飲茶的氛圍,飲茶達到的境界等方面都作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和完善。使得中國茶文化更加深入完備,從而形神兼?zhèn)洌浪圐R聚,清新自然,簡約樸素。展現(xiàn)了明代茶人以茶勵志,洗心清神,契合自然,回歸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飲茶至高境界。如果說中國茶文化興于唐,盛于宋,那么應補充一句就是,完善于明。
四、結束語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看到,茶文化的物質基礎決定著茶文化的思想精神高度。樸實厚重的茶湯,使茶文化興起在厚實的物質基礎上,孕育出了雄渾大氣,包容精深的唐代茶文化。華麗淡薄的茶湯,養(yǎng)育出了華而不實,奢侈空泛的宋代茶文化。而清新自然的茶湯,滋養(yǎng)出了簡約樸素、道法自然的明代茶文化。
新的時代,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文化自信,在茶文化方面更應如此。唐烹、宋點、明瀹,三個朝代雖然飲茶方式等各不相同,但有思想精神貫穿其中。如同一篇散發(fā)著茶香的散文,形可以散而神絕不能散。這個神就是中華民族之神,中國文化之神,必須認真研究加以傳承。在包容的學習外來茶文化的同時,切莫數(shù)典忘祖,輕視了對我國傳統(tǒng)優(yōu)秀茶文化的傳承。
明代的茶葉及飲茶方式和我們現(xiàn)代最為接近,它承唐宋而別開生面,開啟了千古茗飲新風。追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明代茶文化的特征,也應該是新時代茶文化復興的方向和目標。兼收并容,推陳出新,新時代茶文化就一定能夠道藝齊進。
參考文獻:
[1]林治.中國茶道[M].北京:中華工商聯(lián)和出版社,2000.
[2]趙佶著,沈冬梅,李涓編著.大觀茶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