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
教育生態(tài)是否健康,事關兒童的健康成長、家庭幸福、國民素質(zhì)和國家競爭力。
在我看來,一個社會的教育生態(tài)是否健康,具有以下六個判斷標準:一是民本。教育是否全面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以人民為中心必須是以全體人民為中心,以全體人民的長遠利益、根本利益、終身利益為中心。二是平等。教育必須是面向人人的、服務人人的、讓每個人走向卓越與成功的教育。三是科學。這里的“科學”有幾層含義:第一,從教育實踐本身講,教育是敬畏和尊重教育規(guī)律的,第二,從教育發(fā)展的動力和依靠力量講,是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第三,每所學校、每個家庭對教育的認識和對待是理性的,不是盲從的、人云亦云的。四是法治。教育是有規(guī)矩的,是在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下運行的。任何教育機構、教育者、家庭,都必須把自己對教育的追求置于法律法規(guī)的約束之下。否則,都會遭到法律的懲處。五是綠色。兒童接受的一切教育活動,都是為了促進兒童的健康發(fā)展,兒童所有學習活動所取得的成果,都不以犧牲兒童的任何健康成長為代價。六是活力。教育是尊重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的事業(yè),師生的創(chuàng)造性得到極大的釋放。
用“民本、平等、科學、法治、綠色、活力”六個指標來評判當下的教育,我認為,許多地方離人們所期盼的健康的教育生態(tài)還有相當?shù)木嚯x。不能不說,不少地方的教育,就其教育的價值追求而言,少了一點“民本”思想,多了一些“官本”味。就是考慮自己的政績多了些,考慮每個家庭的教育權益少了些,考慮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多了些,考慮每個兒童全面的、有個性的、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少了些;不能不說,一些地方的教育特別重視通過考試進行選拔、分等、分層,直到淘汰,而很少考慮,甚至直接放棄了許多學生的發(fā)展權益,不斷提前教學進度,不斷加大教學難度,能跟上的就跟著跑,跟不上的,就被邊緣化,就被分流,就被淘汰。在這里,一些地方的教育缺少了底限思維,缺少了基本質(zhì)量的思維,更沒有讓每個孩子走向卓越的思想;不能不說,一些地方的教育,仍然深陷“時間+汗水”的思維陷阱和泥潭不能自拔,以至于在許多教育工作者眼里,沒有什么規(guī)律、科學而言,有的只是加班加點,拼命死學;不能不說,一些地方的教育置國家教育法律法規(guī)要求于不顧,一切以追求升學率這個“政績”為目的;不能不說,一些地方的教育,在追求學校升學率、學生考試成績的同時,犧牲了學生的德性成長、身心健康和綜合能力的發(fā)展,這樣的教育談不上什么“綠色”可言;不能不說,一些地方的教育是僵硬的,師生的教育教學活動是被動的、缺乏創(chuàng)造性的。
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辦好教育事業(y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shù)、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
我之所以呼吁做健康教育生態(tài)的建設者,是因為作為媒體和媒體人,擔負著引導教育輿論、宣傳教育思想、營造健康教育生態(tài)的神圣使命!
自2008年以來,我之所以旗幟鮮明、堅定不移地反對炒作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是因為這種宣傳、這種炒作,在助推一些地方片面的教育政績觀,因為當人們在這個高考季里,全社會都在為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而拼命喝彩時,無形中就在無限放大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的價值和影響,一些人在這種價值追求上得到滿足和享受的同時,會從內(nèi)心向往著明年的“喝彩”,而追求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這種政績觀本身,并不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全部,甚至不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本質(zhì)體現(xiàn);是因為這種宣傳、這種炒作,在助推一些地方片面的教育實踐觀。一些地方一味追求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這種教育的“顯績”,是以犧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這種“潛績”換來的,當人們拼命為高考狀元、高考升學率而喝彩時,人們在教育中就會一味去追求這種教育上的“顯績”,已顧不上教育更為根本的目的——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這種“潛績”了;是因為這種宣傳、這種炒作,在助推一些地方片面的教育價值觀,有人拼命地呼喊教育改變命運,殊不知,教育本身并不能直接改變命運,教育所能做的只能是為人的生命能量“賦值”,也就是促進人的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本身,這就是教育的本體價值,好的教育賦予人無窮無盡的正能量,它當然能起到改變?nèi)说拿\的功能,進而體現(xiàn)出教育的工具價值,而壞的教育,它賦予人們許多“禍害不斷”的“負能量”,它起到的不是改變?nèi)说拿\,而是破壞人的命運。當人們把高考成功本身等同于教育改變命運的時候,無疑在為一種片面的教育價值觀喝彩。
做健康教育生態(tài)的建設者,人人有責,大有可為!
(作者系全國人大代表、民進山東省委會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