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本劇就是把課文中敘事性的文章改編為戲劇形式,讓學生在課堂中表演出來,以戲劇語言來表達文章主題。小學生正處于天真活潑的兒童時期,大多具有愛展現(xiàn)自我、表現(xiàn)自我的欲望,如果讓學生一味地接受知識,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長時間會讓孩子喪失學習興趣,如果把這些乏味的知識用生動的肢體語言表演出來,就會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一些具有生動劇情的課文,教師可以有效地創(chuàng)設表演劇情境,讓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角色,進行課本劇表演。
關鍵詞:課本劇;展現(xiàn)自我;創(chuàng)設情境
在語文教學中通過課本劇的應用,能讓學生感受語文教學的樂趣,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教師、學生、文本內容這三者在課本劇表演中是缺一不可得。在此過程中,只是教師積極布置和做是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的,還要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其中來,并且編演的內容要和課文內容是息息相關的,不能完全地脫離了主題。將這三者相結合才能夠進一步地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激情,增強小學生的語文學習體驗,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呈現(xiàn)出一個完美的課本劇。
一、 以學生為主
在新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今天,學生的學習方式不斷創(chuàng)新,內心情感不斷豐富,形象思維得以加強,創(chuàng)新能力逐漸提高,在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模式就是全面以學生為主進行教學,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以學生的思維活動為主體。在課本劇表演中沒有學生積極參與是不行的,所以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地位,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個性來設計課本劇,讓其主題能夠貼近生活,貼近語文課程內容,貼近學生。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課本劇的表演中更加生動,從而提高學生對課文內容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能夠將自己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從多個層面來理解課文內容。
課本劇的編排過程中,也能夠鍛煉學生的表演天分,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有了合作探究,有了親身體驗,有了展示自己風采的舞臺,每一個學生都能夠體會到學習與表演的快樂,他們在表演的同時不僅輕松掌握了課本知識,而且在娛樂中受到教育,營造了一種健康快樂的校園文化氛圍。
課本劇的表演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且激發(fā)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在這樣看來,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就并不是枯燥的文字了,而是有著作者情感的真實生活,從而增強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體驗,在緊張的學習之余放松心情,在表演中更扎實地去學習和掌握課本知識。
二、 以文本為輔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币虼?,在教學這種課本劇的文本時,應讓學生抓住人物的對話,結合時代背景及舞臺說明,通過自主品讀、合作探究等方式,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在執(zhí)教《夜鶯的歌聲》一課時,在編排這一課本劇時,我先讓學生抓住人物對話,自由品讀文本,感悟人物形象。課文以夜鶯的歌聲為線索來進行記敘,共寫了四部分內容:先寫“小夜鶯”以歌聲誘敵深入;接著寫“小夜鶯”在為敵人帶路途中以歌聲為游擊隊員傳遞敵情;再寫游擊隊消滅德國兵;最后寫戰(zhàn)斗結束后“小夜鶯”繼續(xù)在村邊小路旁吹奏著婉轉的歌聲。
“小夜鶯”的歌聲自始至終貫穿著整篇課文,危險中充滿勇敢鎮(zhèn)定,緊急中充滿智慧機警,一個勇敢機智的小英雄形象就活脫脫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學生把握住整個神態(tài),所以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就不能完全脫離文本,要掌握好文中各個人物語調的抑揚頓挫,語速的快慢緩急,節(jié)奏的變化停頓,尤其是“小夜鶯”和德國軍官的對話,要有他們豐富的感情色彩以及內心的諸多活動。課本劇的編排不能完全脫離文本,但是也可以或多或少增加、減少一些劇情,所以學生可以適當在原有的文本中加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想法,只要想法合情合理,這樣就能夠突出人物的性格,不斷地推進故事的變化發(fā)展,使學生能夠拿捏的住不同的角色,使這一系列表演能夠更加的生動形象。
三、 以教師為導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育思想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教師引導著學生,無論是在學識教育方面,還是在德行教育方面,都是如此。但是現(xiàn)在不管是對低年齡學生,還是對青少年時期的學生,都堅持以學生為主,教師作為引導,以此來進行教學活動。
在課本劇表演模式中,教師應當積極地介入到學生編演課本劇的整個過程當中,但是不能剝奪了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的權利,要以引導者、合作者及組織者的身份進行教學,發(fā)揮自身的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機會及學習條件,引導學生能夠有效地開展課本劇表演活動。在課本劇表演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組織、創(chuàng)作、表演,教師也可以參與到表演中。這樣不僅縮短了傳統(tǒng)師生的距離,并且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和老師之間有了更多的互動和交流,也會減少家長、社會對教師的誤解。在執(zhí)教《夜鶯的歌聲》這一課本劇時,我為自己設定了旁白這一角色,雖然只是一些簡單的話語,沒有精彩的肢體動作表演,但我還是參與到了學生的這份熱情當中,我用自己獨特的嗓音在和學生交流著,我們完完全全的融入了一起,感受到了師生共演的這份樂趣和美妙。
在此過程中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使學生不僅能夠學習語文知識,而且還能夠將語文知識進行實踐,親身演繹,加深自身對語文學習的體驗,在表演中學習,在學習中表演,滿足了學生的興趣,也大大提升了學生在學習語文中的樂趣,使得學生更加愿意來學習語文,更加愿意在語文學習中實踐學習。
在今天,課本劇為語文素質教育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引來了一道清澈的活水,使一直以來長期沉悶乏味的語文課堂有了新鮮感,增加了一股清流,使學生感受到了人文科學的魅力,這不僅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有了極高的價值,而且對學生的自我認知也有了極大的提高。
作者簡介:
郭菊蘭,甘肅省武威市,民勤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