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锳妍 謝苑苑
摘 要:本文以巴斯內(nèi)特的文化翻譯觀為理論基礎,研究分析中醫(yī)藥老字號店訓文化內(nèi)涵的翻譯。以中醫(yī)藥老字號店訓文化內(nèi)涵為對象,基于文化突顯、文化功能對等、時代相合三個原則,總結切實可行的翻譯策略,為中醫(yī)藥老字號店訓文化內(nèi)涵的翻譯提供具有可實踐性的方案。
關鍵詞:文化翻譯觀;中醫(yī)藥老字號;店訓;文化內(nèi)涵
一、 引言
中華老字號源遠流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社會取得了廣泛認同。其中,中醫(yī)藥老字號更為典型。中醫(yī)藥老字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其店訓中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主要體現(xiàn)了三個方面:儒家“仁”的思想,儒家“正”的思想,以及佛教“善”的思想[1][2]。在改革開放和經(jīng)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勢在必行,中醫(yī)藥老字號店訓文化內(nèi)涵更是一大特色。因此,本文著眼于中醫(yī)藥老字號店訓文化內(nèi)涵的翻譯。
二、 巴斯內(nèi)特的文化翻譯觀
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翻譯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項單純的語言活動,而是一項文化交流活動。文化派的典型代表蘇珊·巴斯內(nèi)特提出的文化轉向使翻譯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1 文化翻譯觀的含義
文化翻譯觀源于巴斯內(nèi)特所著的《翻譯、歷史與文化》。文化翻譯觀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翻譯應該把文化作為翻譯的單位,而不是停留在文本上。二,翻譯不僅是一個簡單的代碼重組過程,也是一種交際活動。三,翻譯不應局限于對原文的描述,而應著眼于譯文在目的語文化中的功能對等。四,翻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原則和規(guī)范,以滿足不同的需要[3-5]。
2.2 文化翻譯觀的原則
2.2.1 文化突顯原則
文化是翻譯的單位,翻譯的主要目的是文化交流。文化交流的前提是要突顯其文化特點。文化作為翻譯的單位,既是翻譯的基石,也是翻譯中突顯的特色。單詞只有在其所處的文化中才有意義[6][7]。
2.2.2 文化功能對等原則
文化功能對等,是文化翻譯觀中實現(xiàn)翻譯的根本手段。正如文化翻譯觀所體現(xiàn)的,“翻譯不應局限于對原文的描述,而應著眼于譯文在目的語文化中的功能對等”。實現(xiàn)文化功能對等,達成文化轉換[6]。
2.2.3 時代相合原則
在翻譯的過程中,除了注意原語的文化特點,更要注意其文化的時代性。同一個語言片段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在原語文本的取義中,注意其時代所賦予的語言意義尤為重要[6]。
三、 中醫(yī)藥老字號店訓文化內(nèi)涵的翻譯策略
筆者查找研究了22家中華中醫(yī)藥老字號,從“仁”、“正”、“善”三個角度對老字號店訓的文化內(nèi)涵進行了總結,詳見表1:
對中醫(yī)藥老字號店訓文化內(nèi)涵的翻譯策略主要依托于三個原則,即文化信息的提取,文化信息的對應以及中介語的轉換。
3.1 文化信息的提取
文化翻譯觀主張文化是翻譯的基本單位。文化是翻譯的關鍵,遵守文化突顯原則,突出文化特點,有利于讀者在譯語文本中感受到原語的文化特色。如胡慶余堂“凡百貿(mào)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yè)關系性命,尤為萬不可欺”的古訓,體現(xiàn)了儒家的“正”的思想。正,即正直,誠信,譯為“integrity”。因此,該古訓譯為“For every trade negotiation integrity is key,and especially when it comes to the herbal medicine industry insofar as life remains a concern”較為合適——突出其文化特點“正”。此外,胡慶余堂另有店訓“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強調(diào)了“善”,蘊含了佛教“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可將文本譯為“Those who do good deeds will be blessed with fortune,and the ones who do evil invite disaster”。
除此之外,天津達仁堂的“達者兼善世多壽,仁者愛人春可回”,葉開泰的“遵古酌今,損己無欺”,九芝堂的“藥者當付全力,醫(yī)者當問良心”等店訓的翻譯關鍵都在于提取文化信息,而后圍繞文化信息進行翻譯。
在提取文化信息的過程中,一種情況便是主要的文化信息在語句中反復出現(xiàn),可以直接提取,而另一種情況便是需要通讀后進行概括??偠灾?,遵循文化突顯原則,關鍵在于文化的提取。
3.2 文化信息的對應
巴斯內(nèi)特認為,翻譯是一種文化交流,文化功能對等是實現(xiàn)文化轉換的手段。宏濟堂的堂訓“宏德廣布,濟世養(yǎng)生”在其官網(wǎng)上被譯為“Spread great virtue,benefit human beings[8]”。這句話體現(xiàn)了儒家的“仁”?!暗隆奔雌返拢赖?,譯為“virtue”;“廣布”即散布,傳播,譯為“spread”;“濟世養(yǎng)生”意為接濟世人,休養(yǎng)生息,主意為“濟世”,即幫助平民百姓,對百姓有利;“世人”,譯為“human beings”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并無不當。然而,在這個原語文本中,“宏德廣布”與“濟世養(yǎng)生”之間暗含一定的邏輯關系,“宏德廣布”是為了“濟世養(yǎng)生”。因此,譯文“Spread great virtue to the benefit of humanity”更為恰當。除此之外,同仁堂的“同修仁德、濟世養(yǎng)生”原譯文為 “Nurturing kindness and virtue,preserving tranquility and wellness [9]” 依據(jù)同理,改譯為“Nurture kindness and virtue to the benefit of human beings”更為恰當。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即文化意象的功能對等。宏濟堂的店訓“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譯文“Although no one finds the effort-making,God knows the sincerity”中的“天”被譯為“God”。中國“天”與西方的“God”在某種意義上達成了文化功能的對等。
除此之外,陳李濟的“火兼文武調(diào)元手,藥辨君臣濟世心”等店訓的翻譯都要剖析其中的內(nèi)涵意義,遵循文化功能對等原則,通過文化信息的對等來進行翻譯。在翻譯的方式上,采用意譯更為合適。
3.3 中介語的轉換
在中國歷史上,語言形式從文言文轉變?yōu)榘自捨?。中醫(yī)藥老字號傳承百年,其文化信息以文言文形式流傳下來。因此在中醫(yī)藥老字號店訓文化內(nèi)涵的翻譯上,切忌僅看字面意思,區(qū)分不同時代的主導詞義尤為重要。如宏濟堂的“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中“存心”二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常用意思為“故意,蓄意”,而在古時候,“存心”常作“心里懷有的意念”或“用心實意”,因此其譯文“Although no one finds the effort-making,God knows the sincerity”選意正確。同仁堂的制藥準則“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被譯為“no matter how complicated the procedures are,no manpower shall be spared;no matter how much the cost is,no material shall be reduced”。該句中的“品味”在現(xiàn)代人理解的主要意思是“層次,格調(diào),鑒賞”,該意思對應下的英文應為“taste”,然而,在這句古訓中,“品味”意味著“材料,原料”,即藥品的原材料,換句話說即成本昂貴,因此其對應的譯文將原語文本的含義明確清晰地表達出來了,對“品味”一詞的翻譯也十分貼切。
中介語的翻譯,通常沒有完整的代碼單元之間的等價性,而外來的消息可以作為足夠解釋代碼單元和消息[10]。在中介語轉換過程中,邏輯關系的處理同樣重要。中介語的轉換不僅適用于時代相合原則,也適用于所有店訓的翻譯。在中介語的轉換中,意譯的翻譯方法更為實用。
四、 結語
巴斯內(nèi)特的文化翻譯觀目的在于實現(xiàn)文化交流,中醫(yī)藥老字號發(fā)展近百年,在中國國內(nèi)得到廣泛認同。筆者通過文化翻譯觀提煉了三種翻譯策略:文化信息的提取,文化信息的對應,中介語的轉化,并針對中醫(yī)藥老字號店訓文化內(nèi)涵,嘗試進行翻譯。中醫(yī)藥老字號店訓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對此筆者水平尚且,望將來能有更多的研究者完善譯文。
[參考文獻]
[1]葉麗娥,陳紅梅.中醫(yī)藥老字號名稱的文化意蘊探討[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8(18):1-4.
[2]程志立,程志強.中醫(yī)藥老字號的文化精神與文化使命[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6(14):4-7.
[3]Bassnett, S.&Lefevere, A.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brary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1.
[4]Bassnett, S.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2004.
[5]Bassnett, S. & Lefevere, A.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 London: Routledge,1992.
[6]廖七一.當代英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7]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1993.
[8]http://www.hjt.cn/en/
[9]https://www.tongrentangcm.com/
[10]Jakobson, R. 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9.
(作者單位: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