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素 朱錦國 牛志方
摘要? ? 淺山丘陵區(qū)立地條件差,尚有大面積未綠化區(qū)域,因而綠化潛力較大。內丘縣根據自身實際探索,總結出一套淺山丘陵區(qū)“三仁”抗旱造林模式,即在淺山丘陵區(qū)結合容器苗造林種植酸棗、仁用山杏、柏樹,打造藥材“三仁”基地。截至目前,已打造“三仁”基地逾666.67 hm2,取得了很好的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以期為太行山淺山丘陵地區(qū)的造林綠化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淺山丘陵區(qū);“三仁”基地;造林模式
中圖分類號? ? S725?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6-0131-02?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fā)展理念,大力發(fā)展植樹造林。淺山丘陵區(qū)立地條件差,造林難度大,是造林的瓶頸。截至目前,太行山尚有大面積未綠化區(qū)域,因而綠化潛力大。內丘縣根據自身的實際探索,總結出一套淺山丘陵區(qū)“三仁”抗旱造林模式,即在淺山丘陵區(qū)結合容器苗造林種植柏樹、酸棗、仁用山杏,打造藥材“三仁”基地。柏樹、酸棗、仁用杏構成“三仁”,這3個品種都是耐瘠薄、抗旱且有藥用價值的鄉(xiāng)土樹種。目前,已打造“三仁”基地逾666.67 hm2,取得了很好的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
1? ? 內丘縣淺山丘陵區(qū)立地條件
根據河北省林業(yè)勘察設計院1991年《太行山森林立地類型分類》資料顯示,內丘縣屬太行山冀西石質山地立地亞區(qū)(B),淺山丘陵區(qū)海拔高度在350~900 m之間,坡度在10°~30°之間,以石灰?guī)r為主要成土母質,多為褐土,土壤屬于淋溶性和粗骨性,呈中性,有機質和氮含量偏低,速效磷含量嚴重不足,厚度<30 cm,土層瘠薄,立地條件差,主要植被有酸棗、荊條、白羊草等。
2? ? “三仁”造林模式設計原則
堅持以生態(tài)效益為主,生態(tài)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兼顧的原則;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堅持統(tǒng)一規(guī)劃、合理布局的原則;堅持突出重點、集中連片的原則;堅持科技優(yōu)先的原則。
3? ? 造林樹種的特性
3.1? ? 側柏
側柏為中國特產,除青海、新疆外,全國均有分布。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在酸性、中性、石灰性和輕鹽堿地均可生長。側柏耐旱,常為陽坡造林樹種,側柏耐干旱瘠薄,在年降水量350 mm的地區(qū)就可以正常生長。側柏為淺根性樹種,側根發(fā)達,壽命長,為我國北方地區(qū)重要的抗旱造林樹種[1]。柏仁是側柏果實,有安心神、潤肝腎等功效。
3.2? ? 酸棗
酸棗生長于海拔1 700 m以下,山區(qū)、丘陵或平原、野生山坡、曠野或路旁廣為分布。主產區(qū)位于太行山一帶,以河北南部的邢臺為主,素有“邢臺酸棗甲天下”之美譽。酸棗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可食用、藥用,去果肉的棗仁也是中藥材,如江蘇長美花卉的酸棗,太行山上野生酸棗較為普遍。
3.3? ? 山杏
山杏是黃河流域重要鄉(xiāng)土樹種。適應性強,喜光,根系發(fā)達,深入地下,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點。在7—8月干旱季節(jié),當土壤含水率僅達3%~5%時,山杏卻葉色濃綠,生長正常。其用途廣泛,經濟價值高,可綠化荒山、保持水土,也可作沙荒防護林的伴生樹種,同時可入藥,還是滋補佳品,經加工提煉后還是一種高級的油漆涂料、化妝品及優(yōu)質香皂的重要原料[2]。
4? ? 造林技術
4.1? ? 苗木選擇
側柏采用二至三年生、基徑>1 cm、苗高>100 cm的營養(yǎng)缽苗,仁用杏選用二年生壯苗。結合自然生長的酸棗,沒有野生的地方適當混交栽植酸棗。種苗管理上,嚴格執(zhí)行“三證一簽”的管理制度,對林木種苗嚴格進行有害生物檢疫,杜絕帶疫種苗進入工程造林;凡在造林中使用的種苗,全部使用省、市規(guī)定的二級以上種苗,樹種的苗木全部采用營養(yǎng)缽苗,并有明確的產地標簽[3]。苗木根系帶土團或蘸泥漿栽植。
4.2? ? 整地
造林整地是保證造林成活率和苗木正常生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具體整地方法:在山地丘陵的緩坡、斜坡采用人工挖水平溝,陡坡挖魚鱗坑,魚鱗坑低部呈“鍋底”形,土石坡壘石坑,石坡采用炸石坑;平緩地段采用穴狀整地,盡量做到提前整地,一般在造林的前一年秋季進行。通過不同的整地方式,起到了蓄水保墑、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消滅雜草、抑制病蟲害發(fā)生的積極作用,從而為苗木健康生長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顯著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4]。
4.3? ? 造林方式及造林密度
采用植苗造林的方式,造林密度為側柏825株/hm2、仁用山杏300株/hm2、酸棗525株/hm2?;旖环绞揭詭罨旖粸橹?,在野生酸棗分布較多的地方充分利用現有的酸棗資源,采用不規(guī)則混交方式。
4.4? ? 栽植
栽植時必須采用套袋技術,即先在袋內裝10 cm左右的松土,將容器苗連同營養(yǎng)缽放入高40 cm、直徑30 cm、底部打有小孔的塑料袋中,并在袋內裝滿土、澆足水。再把保濕袋放到栽植坑內,用塑料袋的剩余部分封住袋口,最后用土把保濕袋埋好。要深栽淺覆,造林時挖深坑,覆土時不填滿坑穴,栽植后在穴面上覆地膜。
4.5? ? ?;畲胧?/p>
起苗后栽植前,用ABT生根粉或50 mg/L萘乙酸溶液灌根,施抗旱保水劑10~20 g/株,在植樹坑內鋪地膜,對提高造林成活率有較好的效果。還應對幼樹采用樹盤除草、修剪、整枝等措施。
4.6? ? 管護措施
對新造林地進行撫育、除草、施肥、澆水、圍欄、防火、病蟲害防治等管護任務及補植補造,管護3年。采用擴墾方式,保留種植穴周邊的雜草灌木,將墾除的雜草灌木放入種植穴內,可起到節(jié)水、保濕作用。在灌溉過程中,采用多次、少量的噴灑方式,達到減少用水量的目的,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在林業(yè)有害生物防治過程中,不同有害生物發(fā)生期,須施用不同的農藥,盡量使用低毒生物農藥;采用營造混交林、合理配制各樹種密度、嚴格執(zhí)行檢疫制度等預防措施,降低有害生物發(fā)生率;采用人工誘捕、保護天敵、清除病害植株等方法,減少農藥使用率[5]。
5? ? 效益分析
5.1? ? 生態(tài)效益
增加有林地面積5 333.33 hm2,使項目區(qū)森林覆蓋率提高6.7個百分點,對改善淺山丘陵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土壤涵養(yǎng)水源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提高空氣質量、改善人居環(huán)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5.2? ? 社會效益
可解決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yè)問題,消除不穩(wěn)定因素,促進社會的安定和諧。同時,可加快當地農業(yè)生產結構的調整步伐,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fā)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5.3? ? 經濟效益
造林3年后,杏仁單價為80元/kg,產量為300 kg/hm2,年收益24 000元/hm2;酸棗仁單價150元/kg,產量150 kg/hm2,年收益22 500元/hm2;柏仁20元/kg,產量600 kg/hm2,年收益12 000元/hm2,綜合年效益58 500元/hm2,栽植側柏30年后的出材量為30 m3/hm2,可產木材240萬m3/hm2,木材產值逾28.95萬元/hm2,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
6? ? 結語
淺山丘陵區(qū)“三仁”基地造林模式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品種的選擇上,酸棗、仁用山杏、柏樹構成“三仁”。這3個品種具有2個共性:一是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耐干旱瘠薄,在平地或懸崖峭壁上都能正常生長,適合在干旱缺水、土層貧瘠的淺山丘陵區(qū)發(fā)展,有利于打造“三仁”基地;二是這3個品種均有藥用價值,經濟價值較高。這2個特性符合內丘縣政府建設生態(tài)旅游大縣、中醫(yī)康養(yǎng)古縣的發(fā)展思路。采用這個模式打造淺山丘陵區(qū)“三仁”基地,為加快淺山丘陵區(qū)荒山治理、提高森林覆蓋率、增加淺山丘陵地區(qū)農民收入奠定了基礎。
7? ? 參考文獻
[1] 畢巧玲.淺山丘陵區(qū)生態(tài)工程造林的現狀與思考[J].河南林業(yè)科技,2010,30(3):45-48.
[2] 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3] 王禮先.林業(yè)生態(tài)工程技術[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4] 戚峰軍,李友,戚甫才.淺山丘陵區(qū)的造林綠化模式[J].中國林業(yè),2000(10):25.
[4] 史凱航.遼寧西北部低山丘陵區(qū)造林技術分析[J].防護林科技,2016(15):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