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澤標
【關鍵詞】 數學教學;問題導學法;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4—0167—01
所謂問題導學法,就是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創(chuàng)設的一種教學情境,通過設置合理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入思考,幫助學生更清晰、明確地掌握數學中的難點知識和重點知識。在數學教學中應用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策略,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設計的問題具有針對性
教師應用問題導學法進行教學時,必須設計具有針對性的問題。設計的問題應具有較高的啟發(fā)性以及思考價值,必須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導學問題應從基本的知識出發(fā),并以基本的概念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逐漸思考與探索。通過設置具有針對性的導學問題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的知識,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基礎概念以及解決問題需要的條件,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理解、掌握所學知識,進而獲取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比如,教學“菱形的判定定理”時,為了能達到良好的教學目標,讓學生深刻地理解與鞏固該定理,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具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我們已經學過哪幾種菱形的判定方法?我們所學過的幾種方法哪些可以證明邊相等?選擇哪種方法證明比較簡便?上述的三個問題都是針對菱形的概念與內容去設計的,通過這三個問題啟發(fā)學生進行學習,起到了良好的導學效果。
二、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
初中階段的學生個體差異表現還是比較明顯的,有的學生比較內向,有的學生比較外向,有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學習,有的學生比較靦腆、在學習上處于被動地位。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教師在運用問題導學法時也不可能讓每個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那么在分組討論與發(fā)言時很多學生就隨大流被動接受任務,并未真正融入到課堂活動中。長期以往,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也會大大降低。針對此情況,教師應主動地幫助學生,引導學生主動融入課堂。首先,教師應給一些特殊的學生特別的關照。比如,教師在教學一些基礎知識時,就可以恰當照顧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應多給他們發(fā)言的機會。在評價時,應以鼓勵為主,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逐漸樹立學習的信心。此外,教師還要精煉地概括與講解每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讓學生能理解知識的本質。最后,在布置作業(yè)時也應講究層次,盡可能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yè),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做作業(yè)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
三、重視課堂互動交流
課堂互動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通過課堂上的互動,能有效解決導學方面的問題,同時也有利于鼓勵學生提出新的問題,與教師共同交流解決。
比如,學習“分式的乘法”時,教師也可以這樣運用問題導學法:“已知|a+4|+=0,求·.”在這個問題中,教師可以與學生互動,先回顧之前學過的絕對值與算術平方根的知識,讓學生對絕對值與算術平方根的非負性質有深刻理解。在了解了此內容后,繼續(xù)與學生互動,讓學生知道在這個前提下想要讓二者的和為零,那么就應該使得兩個數的值都為0。通過計算可得a=-4,b=9,最后再化簡·=,帶入值可得結果。教師在課堂上應主動與學生互動,鼓勵學生回顧平方差公式的逆運算知識,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提出新的問題。這樣,才能讓學生逐漸掌握化簡求值的方法。
總之,近年來問題導學法已經逐漸得到教育界各人士的普遍認可,這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該教學法的運用也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為此,教師更應該積極推廣與運用問題導學法,并設計科學合理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漸喜歡學習數學學科,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綜合素養(yǎng)。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