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字性與語言性的統(tǒng)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學在指導學生正確理解祖國語言文字、準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同時,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其德、智、美、勞全面發(fā)展,形成健全的人格。選入中小學語文的課文,大多是名家名篇,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既有親情,友情;也有師生情、愛國情等。準確把握文章所表達的這些情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很好途徑。
【關鍵詞】語文 ?課堂教學 ?情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9-0054-02
一、結合寫作背景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
學習《墨竹圖題詩》時,為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所表達的鄭板橋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我給學生介紹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當時天下大旱,糧食歉收,災民們啼饑號寒,四處流浪,餓死的人隨處可見??烧畢s遲遲不放糧賑災,面對此情此景,作為地方小吏的鄭板橋心急如焚。晚上躺在縣衙的床上聽到風雨吹打竹葉的聲音,就如同聽到了災民們痛苦的呼救聲。他輾轉反側,無法入眠。起身提筆連夜給上司寫信,懇請賑濟災民。公函發(fā)出很久了,但卻遲遲不見回音。萬般無奈之下,鄭板橋不等上司批文下來,便擅自開倉放糧,救濟百姓。結果因此獲罪,丟了烏紗帽。了解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再去理解詩歌內容, 鄭板橋公而忘私的拳拳愛民之心躍然紙上。學生們也被鄭板橋的正直善良所感動。
二、通過親身經(jīng)歷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
藝術植根于生活,它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秼寢尩膼邸肥且皇赘腥朔胃默F(xiàn)代詩,它把媽媽的愛形象地概括為“清涼的風”;“遮雨的傘”;“滴落的淚”,“溫柔的責備”。我們從誕生的那天起,就與媽媽朝夕相處,媽媽無時無刻不在關愛著我們,怎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媽媽對我們的愛呢?我讓孩子們聯(lián)系日常生活想一想:平時媽媽是怎么照顧我們的?結果孩子們說了許多許多,從穿衣戴帽到吃飯睡覺,從走親訪友到外出游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樁樁、一件件,無不凝聚著媽媽對孩子深深的愛。有些孩子說著說著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他們領悟到:媽媽的愛就蘊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媽媽的愛就是那么簡單、那么瑣碎、那么平凡、又那么無私。
三、列舉身邊的事例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
提高民族素質,必須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我們每一個人做起?!兑粓鎏厥獾目荚嚒肥且黄獎尤说耐捁适?。他通過小狗、小猴、小兔、小狐貍幾個小動物對待地上一塊果皮的不同態(tài)度 ,告訴孩子們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故事的內容淺顯易懂,其他幾個小動物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應試,但對考場門前地上的一塊果皮視而不見。只有小兔大大方方地撿起了果皮。結果小兔被錄取了。原來地上的果皮就是考題呀。學完課文后,我讓孩子們找一找身邊破壞環(huán)境的行為。孩子們小手舉得高高的,七嘴八舌、爭先恐后,列舉了許多許多。從亂丟果皮紙屑到隨地吐痰;從攀花折木到亂涂亂畫。這說明我們的孩子們并非懵懂無知,他們是有初步的明辨是非的能力的,只要恰當引導,孩子們也會成為講文明,有道德的人。
四、通過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
課文《一雙手》通過描寫種樹工人張迎善那雙特殊的手,贊美了那些默默無聞,為祖國的綠化事業(yè)無私奉獻的普通勞動者。課文末尾通過大量的數(shù)據(jù)來說明張迎善種樹之多,貢獻之大。為了讓學生了解祖國綠化事業(yè)的輝煌成就。課前我搜集了大量的資料,通過篩選匯編,給學生通報了1980年至今。我國三北防護林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這些都是無數(shù)像張迎善那樣的普通勞動者辛勤的結晶。他們雖然默默無聞,從事的是不起眼的工作,但他們是共和國的功臣。他們平凡而偉大!
五、欣賞新聞視頻資料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
《黑孩子羅伯特》通過描寫黑人小孩羅伯特,把辛苦積攢的買戰(zhàn)斗機模型的錢無私地奉獻出來,給歧視他的白人女孩麗莎治病的感人故事,表達了人們渴望平等,消除種族歧視的美好愿望。為幫助孩子們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我給孩子們解釋了種族歧視的含義,種族歧視下某些民族的悲慘命運,講了為消除種族歧視而獻身的美國總統(tǒng)林肯的故事,然后播放了在奧運會,印度洋海嘯,艾滋病紀念日,世界環(huán)境日等重要日子里,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那些不同膚色、不同信仰的人們,在激烈的競爭面前,在巨大的災難面前,他們團結一致,同呼吸,共命運,互幫互助,共度難關的新聞視頻 。最后還一起欣賞了漢城奧運會的主題曲——手拉手。這些新聞資料很好地詮釋了文章的主題思想,通過這些活生生的畫面,孩子們明白了什么叫人道主義,什么叫國際援助,讓世界充滿愛、讓大家共有一個家,成為了我們共同的心聲。
小學語文是思想性很強的教材,內容包羅萬象,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告訴孩子們?yōu)槿颂幨乐?,告訴他們做人的真諦。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利用教學之便,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培養(yǎng)孩子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是我們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作者簡介:
李丹(1969.12-),女,甘肅玉門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職稱,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