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要】語文學習固然要強調(diào)個性解讀、獨特感悟和多元解讀,但不能尊重有余而引領不足,也不能引領過多而個性解讀不足。自主自悟,并非完全放權(quán);個性解讀,并非尊重有余;拓展延伸,并非放任自流;如此方能引領孩子們在語文的的百花園中“郁郁乎文哉” 。
【關鍵詞】個性解讀 ?合理引領 ?重設框架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9-0032-01
一、自主自悟,并非完全放權(quán)
十幾年前,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就對自己的教學產(chǎn)生遺憾:“生怕自己的思想侵犯了學生的思想,因而情不自禁地尊重有余而引領不足。”[1]的確,好的語文教學,一方面,需要教師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個性解讀;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師恰如其分地點撥、扶掖和引領。正所謂,既不能尊重有余而引領不足,也不能引領過多而個性解讀不足。
曾經(jīng)執(zhí)教過統(tǒng)編本小學三年級語文《父親、樹林和鳥》的公開課,對于臨下課的拓展延伸,我設計了這樣的延伸思考:“學習了《父親、樹林和鳥》,你們一定有不少的感觸,想想,假如父親是獵人,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
以下是部分教學片斷:
生1:假如父親是獵人,這片樹林中早沒有鳥兒了。
生2:假如父親是獵人,鳥兒早死光了。
生3:假如父親是獵人,我們就聽不到鳥兒的歌聲。
……
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討論得很熱烈,而我則微笑著一直鼓勵著孩子們熱烈地說下去,最后總結(jié)道:“對呀,幸虧父親不是獵人。否則的話,鳥兒將遭殃,我們也無法欣賞到人和自然如此和諧的一面?!?/p>
本以為,這樣的語文味和思品味的結(jié)合,這樣耐人尋味而又熱熱鬧鬧的拓展結(jié)尾,能夠贏得聽課教師的贊譽。誰知,老師們毫不留情地批評了我。課后,教研組長對我說:“可以引領孩子們盡情想象假如父親是獵人后發(fā)生的情境,但絕不能是一邊倒的想象。”帶語文的嚴老師說:“是呀,難道所有的獵人都射殺鳥兒嗎?”年輕的張老師說:“假如父親是獵人,看到樹林的景色那么美,聽到鳥兒的叫聲那么好聽,也許不忍心舉起獵槍?!薄犞蠋焸兊哪阋谎晕乙徽Z,我驚出了一聲冷汗,“惱怒”的同時也真正地醍醐灌頂。
由此可以看出,在面對同一件事情時,學生實際上可以從多個角度、全方位的進行解讀,老師要意識到學生思維差異性,不要一味地向同一個思維模式方向引導,要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各抒已見,充分挖掘?qū)W生的思維能力,釋放天性,將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體現(xiàn)學生是課堂教學主體的地位。老師的課堂教學只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平臺,提供一個機會,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充分展示才華,體驗成功的感覺,獲取成功的喜悅。
二、個性解讀,并非尊重有余
“以生為本”固然好,充分尊重學生也固然“時尚”,任由學生“舌綻蓮花”也固然能達到“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熱鬧效果,但過分地放任學生,會出現(xiàn)一些教學病態(tài):一邊倒、僵硬、火藥味十足、生拉硬扯、以偏概全……基于此,當同一類型或比較單一的“發(fā)言”被重復時,就需要教師及時按下“暫停鍵”:“停,難道只要是獵人,就該拿起槍來獵殺鳥兒嗎?有沒有其他的可能?”這樣的“剎車”或者“轉(zhuǎn)向”可能會把孩子們的思維轉(zhuǎn)向更多維、更多元的軌道上來。
假如父親是獵人,也許會獵殺鳥兒,也許不會,現(xiàn)在分成贊同派和反對派,進行辯論。然后就“如果父親是獵人,‘我就會請求他手下留情”為延伸點,進一步想想,“我還會干什么”,也可以就“當父親舉起手槍來時,我會對父親說……”進行對話訓練;最后還可以就“父親曾經(jīng)是個獵人”這個說法對不對進行辯論。
在語文教學中,會發(fā)現(xiàn)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極為明顯,不僅僅是心理、思維等上的差異,而且還包括性格、氣質(zhì)、智力等方面,因此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均呈現(xiàn)多樣性與獨特性。個體差異需要老師在教學中注意個性解讀,究其根本實質(zhì)上是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價值取向,編制評價方法,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刺激學生學習的熱情與興趣,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拓展延伸,并非放任自流
實踐證明,“給孩子一點空間,他們會還你十分精彩?!钡诙文フn時再沒有出現(xiàn)“一邊倒”的傾向,而是呈現(xiàn)出自由、盡興、多元的對話氛圍,甚至呈現(xiàn)出針鋒相對的對話:
“假如父親是獵人,一定會打死鳥兒”——“不一定呀,父親可能會猶豫不決?!?/p>
“獵人的目的就是捕獲鳥兒,怎么能不動手呢?”——“即便是一個獵人,難道不能良心發(fā)現(xiàn)嗎?”
“獵人才不管鳥兒是不是應該珍惜,只想獵殺了完成任務?!薄案赣H以前是獵人,而現(xiàn)在不是獵人了,說明父親變成了一個知鳥愛鳥的人?!?/p>
“我認為父親曾經(jīng)是個獵人,否則他怎么知道鳥兒飛離樹枝的那一瞬間最容易被打中?”——“這是因為父親一生愛鳥,愛樹林,善于觀察,才知道這一切,而不是曾經(jīng)是獵人。”
“我認為父親以前是獵人,而現(xiàn)在不是獵人,說明他由一個獵殺鳥類的人變成了一個知鳥愛鳥的人?!薄拔曳磳?,課文最后說:‘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這句話并沒有強調(diào)父親現(xiàn)在不是獵人,那么,這說明父親以前也不是獵人?!?/p>
……
或許誰對誰錯已不是唯一重要的,在此過程中,創(chuàng)新思維的碰撞、眼界視域的擴大、情感心靈的滋養(yǎng),以及難得呈現(xiàn)出來的思維之光、自由之光和創(chuàng)造之光,才是我們更加需要的境界。
可以發(fā)現(xiàn),使孩子們在匯報、辨別和開悟中生成對周遭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因而孩子們可以自由發(fā)言、盡情交流、快樂表達,盡情沉浸在良性循環(huán)中而不知不覺。這樣的“挺進”隱含著我們對于語文教學更美好、更富理想化的一種假設和期盼,那就是:既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解讀,也要恰如其分地對孩子們言說的走向加以合理的引導。為此,我們需要重設教學框架和重選文本材料,給學生騰出個性解讀和多元解讀的更大舞臺和空間。
這次公開課對我的觸動很大。我在想,如何讓思維“穿越那些看不見的邊界”[2],在自由言說和理性言說之間“水乳交融”,需要教師的耐心、堅守、以及高度的警覺和敏感。何時要源源不斷地鼓勵孩子們“大說特說”,何時又要勇敢地按下“暫停鍵”,掐斷孩子們言語奔涌的出口和路徑,引領學生轉(zhuǎn)向更為合適的言說方向,是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而我,愿意和孩子們在這樣學習之路上漸行漸深,在語文的百花園中“郁郁乎文哉”。
結(jié)語:
綜上所述,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除了要解讀學生的個性外,還需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這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情。個性解讀不僅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新思維,而且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自主探究的習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有效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李鎮(zhèn)西.得失寸心知[J].教師月刊,2015,(4):38.
[2]陳俊一,程曉云.竇桂梅:站著課堂上的校長[J].教師月刊,201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