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發(fā)國
【摘要】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思想引領,應該拒絕“拔高”;文本細讀,應該拒絕“平面”;資料引用,應該拒絕“花哨”,以此洞開學生的多重視域,打造高效、厚重、多彩的高中語文理想課堂。
【關鍵詞】高中語文 ?思想引領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30-0011-02
一、思想引領:拒絕“拔高”
一教師在《我有一個夢想》的教學結束時進行了這樣的人文滲透:同學們,馬丁·路德·金的的理想是讓全體黑人都擁有自由,享有和白人一樣的權利。這個理想很宏大、很崇高,那么,你們的理想是什么呀?和馬丁·路德·金的比一比,你們自己的理想是不是太小了?要不要調(diào)整一下?
竊以為,可以去欣賞馬丁·路德·金的理想,欣賞他的宏偉的抱負、勇氣和政治理想,但為什么要讓孩子們調(diào)整自己的理想呢?“能夠從眾生中‘拎出來,做一個最好的自己”[1],才是教師應該鼓勵的,而不是讓每一個孩子們都做同一個“馬丁·路德·金”。在這個意義上說,教師不宜鼓勵孩子們調(diào)整自己的理想,而學生也不應該為自己的理想過于“平凡和渺小”而自卑。
時下,不少語文課堂最重要的不是兒童的真實,不是文本、兒童和教師本身的遭遇和價值,而是成人總是習慣于以自己的視野代替學生的視野,以教化和政治的視角任意質(zhì)疑學生的追求和理想,以文中的名人光環(huán)強加于學生身上,最終換來的是學生的無奈、課堂的脆弱和文本的淺層解讀。
所以,教師啊,一定要多一些警覺,多一些慎重,多一些舍棄,以一種更加從容的方式解讀文學作品。“讀慢一點、有時間自悟;小心一點,有機會深入;讀透一點,有能力發(fā)現(xiàn)”,如此,方能打造快樂課堂、人文課堂和高效課堂。
二、文本細讀:拒絕“平面”
好的語文課堂,應該引領孩子們細讀、深讀,深入到文本的細微處反復開掘、涵詠和拓展,以此沉浸在語言和思想的更深處,發(fā)現(xiàn)更美的風景。比如,“交響曲”有什么特點?學生理解:所謂“交響曲”是一種大型管弦樂套曲,既有管樂,又有弦樂,自然少不了合奏與“交響”。
如果學生僅僅理解到這一步,顯然,對于“交響曲”的理解還停留在顯性層面。所謂的“品評”和“鑒賞”,還應當讓學生學會觸摸文字深處的溫度,留意文字背后的“多重意蘊”,在文字的內(nèi)涵和外延方面反復揣摩和反芻。比如,“交響曲,究竟是哪些人的交響曲?”
仔細考究,“交響曲”所包含的“多種器樂”其實滲透或串聯(lián)在整篇演講之中,比如“讓我們回到密西西比去……”,諸如此類列舉美國許多地名的句子很多,可見,“交響曲”的出現(xiàn)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前有鋪墊,后有印證:“……他們的命運與我們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這其中的“他們的命運與我們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等字眼或論述,恰恰是“洋溢手足之情的優(yōu)美交響曲”的有力的鋪墊。這里的更多地名也旨在證明“交響曲”中有更多地方,更多膚色的人參與其中。當學生理解到集會的25萬同胞來自美國各地,演講時列舉美國的許多地名,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之時,學生對“交響曲”的理解將更為全面,更為深刻。
三、資料引用:拒絕“花哨”
關于美國民權運動的背景,大到影響歷史進程的林肯簽署的“解放黑奴宣言”,小如坐公共汽車、白人嘲笑黑人學生……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因子。一位教師在《我有一個夢想》教學中,引用了大量的背景資料,從16世紀中期歐洲殖民者擄掠非洲黑人,到奴隸貿(mào)易延續(xù)4個世紀之久的運奴船……短短一節(jié)課,光背景介紹就占了15分鐘。然而,這樣的花里胡哨真的有用嗎?我們發(fā)現(xiàn),課堂更“擁擠”更“臃腫”了,而對文本細致的品味和細節(jié)化的觸摸卻少之又少。
相比較,另一個教師僅僅引用了以下資料:
1955年,美國黑人女裁縫羅莎·帕克斯在一輛公共汽車上拒絕為一個白人男子讓座遭到逮捕的經(jīng)過,以及隨后引發(fā)的黑人抵制公交車運動和最終出臺的民權法案禁止在公共場所實行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政策的資料。
反復細究課文內(nèi)容,不難發(fā)現(xiàn),司機要求黑人羅莎·帕克斯給白人讓座的事件,恰與課文前面提到的四個“100年后的今天”有很深的聯(lián)系。因為,100年后的今天,仍然有部分黑人受到歧視。同時,上述引用材料中帕克斯和馬丁·路德·金以此獲得的勝利——禁止公車上的“黑白隔離”,恰恰是馬丁·路德·金所倡導的“非暴力主張”的一個明證。當學生借助帕克斯的事例理解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主張”,那么,學生必將對“不要抱著敵對和仇恨之杯痛飲”這樣的比喻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全面的感悟,必將明白什么才是“不要采取錯誤的做法”……
可見,文本引用和拓展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從文本出發(fā),不脫離實際,有所延拓,才是語文教學之道”。對于徜徉在閱讀深處的高中學生來說,因為引用和拓展而產(chǎn)生的喚醒和感悟越多,學生將越有可能意識到演講稿被深層解讀后的神奇和博大,越有能力和勇氣去洞開個體生命的多重視域。
參考文獻:
[1]李之龍.從眾生中“拎”出真正的自我[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