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明 李云飛
【摘要】人生境界與人有著密切的關系,教育對人的境界的提升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馮友蘭把人生的境界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以及“天地境界”四種境界。在后兩個境界中,教育發(fā)揮了它獨特的作用。通過教育培養(yǎng)具有奉獻精神、正義精神、創(chuàng)造力和批判思維的人能夠更好地促進人達到“天地境界”的人生境界高度。
【關鍵詞】人生境界 ?教育 ?應然關切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9-0017-02
個體總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斷追求自我境界的提升,關懷以人為本的教育則離不開談“人生境界”的問題。教育本身就會潛移默化的提升人的境界,并且這個提升的過程是長期而又復雜的,并需要不斷引導和促進的。教育在個體的人生境界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何為人生境界
從古至今,人類存在的境地自然和“人生境界”是分不開的。既然提到了人生境界,那么何為“人生境界”?當然,不同時期的人有著不同的詮釋,中國和外國也對人生境界有著各自的理解?,F(xiàn)代人在閱讀中國古代圣賢作品的時候,往往觸動讀者的,是圣賢面對窘境時豁達的心態(tài),是遭遇不同人生境遇時的處理方式,是面對坎坷人生時的看淡一切。不同的志向飽含不同的人生境界,而遠大的、豁達的人生境界才是我們所追求的。
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被稱為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位人生哲學家。他認為,人生的發(fā)展斷然離不開腳踏實地的生活,如若單純把研究重點關注自然,人生的研究價值就無法凸顯。因此他“把哲學家觀看星星的眼睛轉向了觀察生活”[1],開始慢慢的人生真理探索之路。19世紀丹麥著名的思想家克爾凱郭爾被西方哲學界認為是“存在主義的先驅者”。 他根據(jù)人生的三個階段的劃分,總結了人生境界有三種,即“審美境界”、“倫理境界”以及“宗教境界”。在克爾凱郭爾看來,對待上帝的態(tài)度決定人生境界的程度,皈依上帝的基督徒被當成典型的崇高人格范式和做人的標準[2]。
面對各種“人生境界”的理解,筆者倒是對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將人生境界理解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種境界頗為欣賞和贊同。所謂“自然境界”就是個體本能或按照社會的風俗習慣來進行活動;“功利境界”是指個體做事考慮到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道德境界”是指個體心存“正其義不謀其利”;最后,“天地境界”是指個體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二、人生境界的提升需要教育
一切人的活動,包括物化的行為活動和內(nèi)在的心理活動,都是在追求自身的“人生境界”,對這種境界的無限追求和渴望達到的努力是一切純粹人的一生所為。既如此,教育是如何滲透并貫穿于人的一生,又是如何達到人生之境界的呢?
事實上,“自然境界”與“功利境界”是每一個人生來固有的一種境界,是比較低級的境界。教育在這兩個階段滲透的力量有限,當然此時的境界仍不算我們所謂真正的境界。這種發(fā)展涵蓋了人之身心、情感、理智、思維、動機等為一體的發(fā)展,是一種追求、渴望、努力等心理與行為的過程統(tǒng)一體的教育在這兩個過程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真正的教育在本質(zhì)上即是促使一切人通往真理和自由之徑。
教育何以追尋人生境界、何以達到人生境界中的“天地境界”?當已出現(xiàn)“百家爭鳴”的壯觀壯觀景象時。這種“百家爭鳴”與達到個體“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分不開的。他們的“天地境界”并不是自然而然就獲得的,而是他們通過教育的洗禮,對社會發(fā)展和人類文明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無疑歸功于他們已達到那種屬于他們自己的人生境界了。
時至今日,當我們重新找尋“人之所以為人”的答案時,我們依舊深受“仁之境界”、“天人合一”、“道之境界”、“空之境界”等束縛;當我們淡化這一切時,事實上我們又很難再去確定人生境界的標準和含義。與其說追求“教育為經(jīng)濟建設、政治文明、社會發(fā)展服務”,不如說是教育在追求“道”與“術”的過程中丟失了自己。從五千年之久談到今天,我們應該深思“價值回歸”、“境界追尋”的問題。人為追求物質(zhì)的豐裕與滿足,還是為追求精神內(nèi)心自由的超越?歸根結底,作為追求與實現(xiàn)人生境界的途徑——教育,可否實現(xiàn)其原有的價值?
三、追求人生境界:對教育的要求
(一)道德境界
1.培養(yǎng)奉獻精神的人
對于教育而言,首先,培養(yǎng)人們的奉獻的意識。要以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來引導人們,讓人們意識到奉獻的光榮性和重要性,通過媒體對社會正面事情的積極曝光,讓人們意識到奉獻行為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其次,鼓勵人們投身實踐中去。當人們已經(jīng)具備奉獻精神的時候,可以鼓勵他們大膽地去做,并且社會要通過物質(zhì)和精神的獎勵來肯定這樣的行為,促使奉獻精神的循環(huán)往復的發(fā)展,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2.培養(yǎng)正義精神的人
羅爾斯認為正義原則主要包括兩部分,第一個是平等自由的原則,第二個是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正義與人生境界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3]。一方面,人生境界的提高離不開正義。我們生活在一個復雜的社會中,無時無刻會遇到一些矛盾和危機,當我們處于很高的人生境界時,我們對這些矛盾能處之泰然,但當我們的境界比較低的時候,這時候就要靠正義的品格來矯正存在中的偏差促進人生境界的提高;另一方面,正義的發(fā)展也離不開人生境界的提高。當人處在較高的人生境界的時候,人的自由和平等也能得到充分的實現(xiàn)。對于教育而言,首先應該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平等的環(huán)境,這樣人的自我才能夠得到充分的展示;其次,對于維護正義品質(zhì)的人應該給予及時的鼓勵,有利于弘揚正氣,促進人生境界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