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燕
【摘要】當前在我國語文教育中,學生的問題意識普遍欠缺。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新的教學大綱要求教師注重課堂上提問技能的培養(yǎng),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本文就針對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等一系列問題進行簡要論述。
【關鍵詞】初中;語文;問題意識;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作為語文學習的主人翁,教育工作者應該激發(fā)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并且要鼓勵學生探索自己擅長的學習,并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具備問題意識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的基本途徑,然而在目前的教育大背景下,很多學生僅僅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對知識的講解灌輸,而自身沒有具備問題意識。針對這個問題,下文對于如何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來培養(yǎng)他們的問題意識以及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問習慣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初中語文課堂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意義
首先根據(jù)教學大綱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其次強烈的問題意識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思維的搖籃,它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原因在于一旦學生具備了強烈的問題意識,那么在他們的大腦深處,問題意識的驅動會促使他們的思維內(nèi)部產(chǎn)生一種自我刺激,再到自我運動,然后進行自我發(fā)展的這么一個思維創(chuàng)新的過程。在整個思維過程中學生將對已有的知識及經(jīng)驗進行重新理解、整合、重構,從而使原有的認知結構更加清晰,更加豐富。
二、初中語文課堂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開放愉悅,充滿活力的教學課堂
一個充滿活力開放的課堂氛圍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基礎,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方式來喚起課堂教學的生命力。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語文教材的一些特點,圍繞文本教材多角度地來設置問題,從而不斷激發(fā)學生探究問題的求知欲,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fā)整個語文課堂的生命活力。例如在《背影》這一課中,老師可以先設置問答環(huán)節(jié),如:“我認為可以將文中描述家庭背景這一塊刪除,因為他的設置與文中標題不相呼應,同學們你們有什么看法呢?”于是就引發(fā)同學們的思考,老師可以積極鼓勵學生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大家進行討論看看是否合理。于是通過這簡單的問題讓學生之間產(chǎn)生思維的碰撞,久而久之,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yǎng)和提升。
我們的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的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互動合作的過程,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不僅是作為課堂教學本身應該具備的客觀條件,而且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形成的重要途徑。在教學實踐中,老師需要尊重學生的意見并及時了解到學生的知識框架以及他們心理上的需要,多與學生互動,加強心靈上的交流。老師必須從教材本身以及學生心理特點的角度設置問題、組織教學,激發(fā)他們對求知的渴望,鼓勵他們暢所欲言,為學生搭建能創(chuàng)新求異的舞臺,從而來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二) 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篩選問題,引導學生敢問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課堂基本上都是以老師為主體,學生都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填鴨式”的單向知識灌輸,他們在學習中是消極的被動者,缺少了參與感和主動性。但是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明確規(guī)定我們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我們教育中的主人翁。因此我們必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敢于讓學生質(zhì)疑,俗話說:“學貴有疑!”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首要前提。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學實踐中采用一定的方式去引導學生進行提問,并帶領學生主動去思考文章的語句以及文章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只有經(jīng)過這樣的反復練習,才能逐漸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例如我們在教《信陵君竊符救趙》這篇課文的時候,本身作者對信陵君的態(tài)度是肯定的,是積極的,而且在其他的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后人對戰(zhàn)國四君子的態(tài)度是贊揚是歌頌的,對于這些觀點,我們的學生各有不同的想法,各抒己見。一部分學生對待信陵君的態(tài)度是貶義的,認為信陵君的行為不忠于自己的國家,是一種欺君盜竊的行為,認為這是惡劣的,認為這樣的行為對國家會造成極大的損失。這時我們就可以組織引導學生對信陵君竊符救趙這件事進行分析思考和討論,然后一起歸納總結,最后再對自己的思維過程和結論進行反思,從而更好地來提高自身思維的敏銳性和有效性。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是充滿好奇與渴望的,但是因為怕自己的問題過于簡單膚淺,害怕自己提出問題后被班上的同學和老師恥笑,從而導致學生顧慮重重,瞻前顧后,于是乎就不再有提問的想法了。所以我們的老師需要慢慢地引導學生去提問,并且對他們提出的每個問題都要認真地對待,耐心地解答,而且能及時地鼓勵那些勇于提問的學生,營造“提問光榮”的學習氛圍。學生的提問對于教學是非常有幫助的,因為在有時候學生提出的問題會有可能是老師在備課期間并沒有想到的問題,因此對于這些凸顯的有價值的問題,我們老師應該帶領學生一起進行歸納總結。但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不可能都在課堂上一一回答,因此我們的老師需要將問題進行篩選,首先,對于那些很容易在課本上就能尋找到答案的問題,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解決。但對于學生提出問題的行為要及時鼓勵和肯定。其次,對于學生的問題,若學生不能自行解決的,我們的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慢慢地一步一步去解決問題。例如在《祝?!愤@篇課文的學習中,有同學提問:“為什么書中的祥林嫂后面會變成一個乞丐呢?”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引發(fā)了對于文章主旨的思考,老師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去思考祥林嫂的經(jīng)歷,首先去分析她痛苦的原因:因為在生時連一個平等的奴隸都做不到,在死后都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鬼魂,對于這殘害人心靈的封建迷信缺乏足夠的科學的認識,導致她的死亡。然后引導學生去思考祥林嫂除此之外的其他原因,如禮教的殘害以及自己的愚昧等等,經(jīng)過這些疑問思考來激發(fā)學生對文章閱讀的興趣,從而讓學生進入深思,慢慢地解開自己的疑問。
(三)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的主動性,深入文本,提高思維層次
在進行語文學科教學的探究實踐中,我們需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團結以及探究創(chuàng)新的精神,需要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進行《孔雀東南飛》這一堂課的教學中,有些學生會問:焦母為什么會休掉善良賢惠的劉蘭芝呢?以及劉蘭芝犯了什么錯呢?等等。這都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的教師要學會如何去點撥學生,去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思維,激活他們的質(zhì)疑意識,并且引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己可以利用課后時間去相互探討、分析思考,這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強學生團隊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的意識。整個探究性學習的過程是豐富多彩的,是充滿樂趣的。學生自主查閱了相關資料,相互間認真討論并進行了歸納總結。他們通過積極的實踐獲得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加深了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提升了自己分析、歸納、創(chuàng)新的能力,真正地做了學習的主人。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深入文本、讀透文本,才能夠感悟到作者的深意,也只有在反復閱讀后,才能讓學生有所疑惑、有所提問,從而引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標尺是問題意識的強弱,學生在思維和探索的過程中會去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這不僅僅使得學生能夠獲得知識,并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探索問題的能力。只有閱讀者全身心地投入,才能達到真正有效的閱讀,才能通過書面字符的表象,來理解文章深層次所反映的客觀事理以及其中的含義。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能幫助學生快速進入狀態(tài)的情境氛圍,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促使學生能在不斷閱讀中提出自己的疑惑,然后思考并解決,從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以及思維的層次。
最后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要充分利用身邊的一切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多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去加以思考解決問題,從而來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不斷拓寬學生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