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瓊
何謂語文學習?它是學生交際能力提高的學習,是學生基礎素質與發(fā)展素質相結合的重要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是學生精神生活的有否豐富內容的基礎性學習。濃情五月,我們走進靈動的教學課堂,品味著厚重的語文味兒,可謂收獲滿滿。
首先,我們聆聽了人教社編審、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崔巒先生做《統(tǒng)編教材與教學》主題報告。崔巒先生可謂是小語屆泰斗,他從“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語文統(tǒng)編教材的編寫理念”以及“統(tǒng)編教材的各個階段的教學目標”進行了詳細的解讀,為小語教學指明航向。關于“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崔巒先生結合當前教育實際,針對青少年一代價值觀嚴重缺失,他認為應該培養(yǎng)有大愛、有擔當、有責任心、有愛國主義精神的青少年,要有信仰,有志氣,有創(chuàng)新,還得有科技競爭能力的人,對學生要因材施教,讓孩子們做最好的自己。
關于“語文統(tǒng)編教材編理念”,他強調要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首先要解決青少年一代信仰問題。要弘揚三個文化,即中華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他強調,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根基,是中華民族的DNA,要以古人之規(guī)矩,培養(yǎng)接班人;其次,他強調把語文素養(yǎng)作為壓艙石。(中國古代的航海用大型帆船的船艙里都必須放置壓艙石,如果沒有它航船將會飄浮不定,稍遇風浪就會船毀人亡。)把培養(yǎng)讀書習慣作為一種重要任務。他結合當前中考高考實際,講到了閱讀的重要性,閱讀開闊視野,享受幸福,凈化心靈。他指出,閱讀是根,語文為王,做到大量閱讀,廣泛閱讀,速度閱讀,讀文學,讀歷史,讀地理,讀少兒哲學……重視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閱讀的習慣。語文主題學習是最美的遇見,強調閱讀的內容和閱讀的方法,即圍繞主題閱讀,精選閱讀內容;課內大量閱讀,單元整體學習;學習自主閱讀,強化語言實踐。另外閱讀教學必須吃透教材,閱讀教學設計有高度,有梯度,還得選準角度,對教材內容還得合理取舍,一課一得;尤其關于教師備課,我覺得特接地氣,讓我最受益,平時我進行備課,首先就是拿教參或相關指導用書,自認為如此這般方向明,不走彎路,其實這種方式極大程度的限制并束縛了教師的思維,老師只會被動的“接受”被動的“拿取”,備課必須得關注單元導語,從導語入手,關注課后習題,圍繞課后習題展開教學。回頭想想,這才是創(chuàng)造性的備課,有實效性的備課!
時下,小語教壇可謂熱鬧非凡,個人風格展示,教學流派比拼,呈現一派百花齊放的景象。為此,作為我們一線語文教師,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中,究竟怎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怎樣的課才是好課?語文特級教師賈志敏是這樣詮釋的:何謂好教師?能培養(yǎng)出一撥又一撥好學生的就是好教師;怎樣的課才是好課?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教有成效,學有提高,這就是好課。
劉學金老師執(zhí)教的《草船借箭》更令我受益匪淺,劉老師風趣幽默,極具親和力,一開課就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在閱讀指導中,創(chuàng)設情境,激勵學生扮演角色對話,學生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走進原著,讓學生通過細節(jié)品讀人物,進一步把握人物的特點。反思我的課堂,很多時候,也在努力備課,也精心設計,也巧制課件,也認真上課,但總是覺得不如預期的好,總是覺得缺失點什么,癥結在于一個字——“教”,我們只注重“教過”學生,而并沒有“教會”學生,往往把學生當成是我們的道具,少了課堂生成的練習,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感受,讓學生覺得平平淡淡,少了那種厚重的語文味兒。為此,我們要在課堂中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讓學生先學“語”后習“文”,關注孩子學習的過程,千萬不要“看花了眼”。
走進特級教師盛新鳳的課堂,更是讓我感慨萬千的心靈頓悟,盛老師那優(yōu)美、詩化的語言,如春雨潤物一般,成為學生語言發(fā)展的“聚寶盆”,為學生開啟了讀、思的源泉。
“以兩極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賞之美”的“和美語文”,是盛新鳳老師在借鑒古今中外哲人智慧的基礎上提出的概念。她的課堂,或淺吟低唱,如癡如醉;或慷慨激昂,面紅耳赤,盡興盡情,痛快淋漓??芍^過癮。詩意的語言,適時的點撥,更是讓我醉在美不勝收的“和美課堂”。
這是一堂繪本欣賞課。書的名字叫作《最想做的事》,作者是美國的瑪莉布雷比。講述的是一個在鹽場做工的黑人孩子渴望閱讀,渴望走入知識的海洋卻步履維艱的故事。老師和一個孩子交換的讀著它,而我們的思緒也隨著劇情漸漸流淌,讀到最后一個字的時候,感覺它并沒有停止,而在我們的腦海中漸漸回旋,悠久、綿長。繪本課原來可以這么上!讀完了整個故事,本以為課堂應該差不多了,但,這才知道,一切才剛剛開始……老師把書退回到了第一頁,領著孩子們一頁一頁地瀏覽?!澳隳苷业街苯訉懖伎丝释喿x的句子嗎?”拋出了這樣的問題,有目的地第二遍讀,這一遍的讀更有效率了,學生也能夠迅速地從文本中找出需要的信息。
第三遍讀則是抓住細節(jié),細細品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回家的路上,我抓住了一只小青蛙。青蛙在我的手里扭來扭去想要逃走,但是我抓得緊緊的。等我想放它走的時候,我才會松手?!白髡邔戇@一段是為了說明我們的小布克是一個不愛護小動物的人嗎?”“到底是什么在他的手里扭來扭去想要逃走呢?”深層次的品讀,讓孩子們讀出了畫外之音,言外之意,再次提升了閱讀的層次。?最后,盛老師巧妙使用繪本的空缺頁,它給我們留下想象的空間?若是讓你設計空缺頁,你想畫上點什么?讓學生交流設計思緒。“我想畫一個太陽剛剛升起,一條大道正通向太陽,小布克正拿著一本書走向太陽?!睂W生的頭腦被激活,回復十分精彩,實現了讀編遷徙。
心,被輕輕撥動的那一刻,便是靈感之泉涌流的時候,用課感動自己、感動學生、感動他人,在課堂上追求這一份獨特的詩意享受,只愿捧出一顆易感的心,和我的孩子們一起,在課堂上淺吟低唱。
一路走來,在語文路上,在這特殊的舞臺上,我心中的琴弦一次次被輕輕撥響,常問自己,我教育的動力是什么?應該是情,是對生活、對教學、對學生、對語文的一片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