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浩紅
數學教學對于學生而言就是一個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正因如此,在小學數學課程中安排了“解決問題”相關的內容。雖然年級不同,要求不同,但是解決問題的共同點都是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選取了學生生活中顯而易見的很多事情,同時加入了很多數學元素。這樣的方式更加方便了教師的教學,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對于數學課堂而言,如果僅限于課本的教學,數學教學就是一潭死水,是枯燥無味的,同時,教師和學生都會被課本所累,學生的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也只是一種形式,因此,針對這一問題,我經過多年的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總結出了幾點體會:
一、巧用信息,激發(fā)興趣
數學教材中經常會列舉學生身邊的事例,作為問題導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例如:五年級的教材中解決問題一課中,教師就從國慶節(jié)到了,一家人自駕車去公園玩,但它遇到一點麻煩,讓我們一起來幫它解決。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且教師可以合理運用書中所給的資源,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觀察、思考,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學會將老師所給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篩選,從而培養(yǎng)學生了用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引導學生巧用信息,并將所給信息進行加工再轉化為數學問題。
二、引發(fā)思考、注意篩選
很多時候,做題對于學生而言并非難題,可是提出問題對于學生而言卻是一個大難題。因為很多時候當干擾條件擺在學生面前時,如何撥云見日,找到重要信息對于學生而言就是一個考驗。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已知信息進行加工、篩選、分析,并從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傾聽他人發(fā)現的信息,判斷自己篩選信息的對錯。在整合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整理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教學中很多時候教師希望學生提出的是新的數學問題,可是很多學生的思維認知還停留在原地,所以,提出的有可能是原來學習過的數學問題。面對這種情況,教師不要輕易給予否定,可以讓學生馬上解決,對提出的正確問題,以板書的形式出現,以突出重點,最后選擇例題進行研究。例如:在教授六年級下的圓柱的表面積一節(jié)時,老師找到了隨處可見的飲料罐,讓學生從熟悉的事物出發(fā),提出問題,要給這個飲料罐包裝起來,那么需要知道什么信息?學生說,需要知道底面積是多少,有的學生說需要知道側面積是多少,還有的學生說需要知道這個圓柱的表面積是多少。學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門的,教師沒有給予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最終確定,需要求出圓柱的表面積,這樣老師因勢導入新課。通過這樣的方式水到渠成地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三、牽引落實,尋求策略
數學課堂不是教師的一言堂,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教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嘗試解決、主動探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交流意見,以達到全體參與的目的。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已有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通過多種方式對問題記性分析,如:獨立嘗試、動手操作、畫線段圖、小組討論等方式,以尋求最終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五年級下冊求長方體正方體棱長和的練習中,用彩帶捆扎包裝盒的練習題,我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不同形式的捆扎,并求出相應的彩帶長度,學生有了直觀的感受,所有的問題迎刃而解。
四、理清思路,形成技能
數學課堂教學中,只有思路清晰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技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教師根據學生課上的反饋信息做到及時調整,從而起到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在練習設計的時候也要切合實際,要有層次,注意由易到難,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更要做到因材施教。通過這樣的方式,真正做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技能。
例如:六年級下冊求圓柱體體積一課中,通過長方體體積的復習,引出新知識的學習。長方體體積是學習圓柱體體積的基礎,對探索圓柱的體積計算方法有遷移作用。
五、運用實踐、發(fā)散思維
很多學生喜歡學習數學就是因為數學課給了學生更多動手操作的過程,也有的人說數學課堂就是一個小的體驗場。教師可以利用好教室里已有的物品,或者是身邊隨處可見的小盒子,小瓶子等物件,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一個個豐富的現實的問題情境。學生因為對這些場景和事物很熟悉,因此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可能因為這種熟悉感自信心增強,同時,更容易得到成功的體驗。通過這樣的方法,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能知道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能感受到現實世界中有廣泛的應用。也可以通過改變條件或問題,把一道題改編成幾道不同類型的問題,讓學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從而形成知識鏈,提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例如:在教授六年級下冊比例的應用一課,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時候,教師并沒有直接給予學生答案,而是讓學生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先小組內合作,列出不同的比例式,再派同學到前面來講講清各自的思路,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發(fā)散了學生的思維,也讓學生的計算過程多樣化。這樣不僅發(fā)散學生的思維,而且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算法對比,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類。
以上的內容只是我在這些年工作中的一點體會,我覺得在數學高段教學的課堂中,運用這些方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真正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愿意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在參與之余,教師也不忘培養(yǎng)學生學會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發(fā)現和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了根據需要篩選和處理信息,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特別是通過這種教學策略促進了學生聽、說、思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時時有數學、處處有數學,數學其實并不遙遠,它就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