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輝 周可人 李慧 張雁來
【摘 要】目的:觀察和評價分析胸腺五肽對過敏原不明慢性蕁麻疹患者外周血Th1/Th2平衡和IgE水平的影響及療效觀察。方法:選擇2016年2月到2018年4月收治的40例過敏原不明慢性蕁麻疹患者作為治療組,予以使用胸腺五肽注射液治療4周。在治療前后檢測患者外周血Th1/Th2和IgE水平的變化,并進行臨床療效判斷。選擇40例正常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結果:治療組患者治療前血漿IFN-γ,水平較對照組明顯減少,IL-4和IgE水平明顯增加(P均<0.01)。治療12周后,血漿IFN-γ,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上升,IL-4和IgE水平明顯下降;同時治療組患者治療4周后,癥狀積分由治療前的(7.25±2.38)分下降至(1.84±0.96)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胸腺五肽治療過敏原不明慢性蕁麻疹患者的臨床療效確切,其作用機制通過糾正外周血Th1/Th2平衡失調(diào),降低血漿IgE水平,減少炎性反應介質釋放,減輕慢性蕁麻疹的癥狀,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胸腺五肽;慢性蕁麻疹;Th1/Th2平衡;影響
慢性蕁麻疹是指由各種因素致使皮膚、黏膜、血管發(fā)生暫時性炎性充血與組織內(nèi)水腫,病程超過6周者稱為慢性蕁麻疹。病因常不確定[1]。臨床表現(xiàn)為患者不定時地在軀干、面部或四肢發(fā)生風團和斑塊。發(fā)作從每日數(shù)次到數(shù)日一次不等[2]。一般以抗組織胺藥物治療為主,可結合病情及臨床表現(xiàn)選用。一種抗組胺藥物無效時,可2~3種同時給藥[3]。對于頑固性蕁麻疹患者可使用多聯(lián)療法或長期用藥逐漸減量,盡量使用最小維持量[4]。當慢性蕁麻疹患者具有自身免疫基礎,病情反復,上述治療不能取得療效時,可試用皮質類固醇、氨茶堿等[5]。選擇2016年2月到2018年4月收治的40例過敏原不明慢性蕁麻疹患者作為治療組,予以使用胸腺五肽注射液治療4周,效果明顯,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到2018年4月收治的40例過敏原不明慢性蕁麻疹患者作為治療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18-62歲,平均年齡(35.2±3.6)歲,病程35-72d,平均病程(46.2±13.8)d;選擇40例正常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0-60歲,平均年齡(34.8±3.4)歲,兩組在年齡、性別上沒有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使用抗組胺藥物每次使用10 mg,并聯(lián)合使用胸腺五肽注射液(深圳翰宇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810),每次注射胸腺五膚2mg,隔日1次,患者均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
在治療前后檢測患者外周血Th1/Th2和IgE水平的變化,并進行臨床療效判斷,并對治療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進行評價。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治療后的結果進行收集與整理,采用SPSS24.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所有計量資料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率表示,組間比較用X2檢驗。P<0.05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組治療前后與對照組的血漿IL-4、IFN-γ和IgE水平比較
治療組患者治療前血漿IFN-γ,水平較對照組明顯減少,IL-4和IgE水平明顯增加(P均<0.01)。治療12周后,血漿IFN-γ,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上升,IL-4和IgE水平明顯下降。如表1所示。
2.2 治療組治療前后的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組患者治療4周后,癥狀積分由治療前的(7.25±2.38)分下降至(1.84±0.96)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如表2所示。
3 討論
慢性蕁麻疹是皮膚科常見病、多發(fā)病,病因不明,易反復發(fā)作,是臨床上較為難治之癥[6]。通過本研究對治療組予以使用胸腺五肽注射液治療4周,治療組患者治療前血漿IFN-γ,水平較對照組明顯減少,IL-4和IgE水平明顯增加。治療12周后,血漿IFN-γ,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上升,IL-4和IgE水平明顯下降;同時治療組患者治療4周后,癥狀積分由治療前的(7.25±2.38)分下降至(1.84±0.96)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胸腺五肽治療過敏原不明慢性蕁麻疹患者的臨床療效確切,其作用機制通過糾正外周血Th1/Th2平衡失調(diào),降低血漿IgE水平,減少炎性反應介質釋放,減輕慢性蕁麻疹的癥狀,值得推廣應用。
(通訊作者:張雁來)
參考文獻
[1]陳耿明,黃國強,王錦云.自血療法聯(lián)合苯海拉明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及作用機制[J]. 實用醫(yī)學雜志,2018,34(13):220-221.
[2]沈萃萃,呂萌.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變化及其與Th1/Th2細胞失衡的關系[J].山東醫(yī)藥,2018,58(04):77-79.
[3]Maurer M,Staubach P,Raap U,Richter-Huhn G,Bauer A, Ru?ff F, Jakob T, Yazdi A S, Mahler V, Wagner N, Lippert U, Hillen U, Schwinn A,ect. H1-antihistamine-refractory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it's worse than we thought - first results of the multicenter real-life AWARE study.[J].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llergy: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17, 47(5).
[4]徐觀輝,黃秀梅,陳偉忠.鹽酸西替利嗪遞減療法聯(lián)合復方甘草酸苷對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IgE及IL-6水平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7,24(09):27-29.
[5]劉軍連,王曉菲,徐冰心等.自身免疫性慢性蕁麻疹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和比例分析[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7,33(01):96-97.
[6]牟萍,鄭罡.卡介菌多糖核酸對慢性蕁麻疹患者外周血炎癥因子水平和Th1/Th2分化的影響[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5,9(24):458-459.
作者簡介
辛德輝(1982-),男,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人。主治醫(yī)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皮膚病與性病學。
通訊作者簡介
張雁來,教授,主任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