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兵
【摘 要】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練,也是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訓練方式。理解課文靠讀,感受語文思想感情靠讀,積累語言要靠讀。在語文教學中“以讀為本”,既是學生學習的需要,也是優(yōu)化閱讀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朗讀;目的;形式;層次;拓展
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理解課文靠讀,感受語文思想感情靠讀,積累語言要靠讀。在語文教學中“以讀為本”,既是學生學習的需要,也是優(yōu)化閱讀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讀歷來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實用的方法。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闡述的就是“讀”的道理,但在小學朗讀教學中卻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一、朗讀訓練中存在的不足
(一)朗讀訓練沒有明確目標
筆者聽過很多語文教學公開課、觀摩課、青年教師賽課。幾乎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讀前教師沒有給學生一定的任務和要求,學生朗讀時,教師沒有認真聽,忙著板書或思考下一個教學過程,對于學生的朗讀情況,自己心中無數(shù),更談不上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學生只是被老師牽著鼻子為讀而讀,絕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用心、用情去讀,南郭先生吹竽、搖頭晃腦,這樣的朗讀訓練事倍功半,目標不明確。
(二)朗讀訓練時間太短、訓練單一
小學語文課堂的“講問教學”擠占了學生的讀書時間。一節(jié)課,學生朗讀訓練的時間不到十分鐘,朗讀訓練如雁掠過,卻又“雁過無痕”。預習性的朗讀要求學生讀通課文,讀準生字新詞,但實際上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學生連一遍課文都沒讀完,教師就叫停,草草收兵,馬上轉入下一程序。
二、搞好朗讀教學的策略
(一)端正教學思想
在教學中,由于受統(tǒng)考升學率的影響,教師往往會重寫輕讀,狠抓字、詞、句、篇的落實,把朗讀基本功的訓練擠掉了,或是讀幾遍,走走過場就算了,結果造成學生朗讀能力低的現(xiàn)象。我在教學中,堅持把“朗讀”放在教學的一定高度,并加強朗讀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才會有所提高。在以新課改為指導,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開拓型人才的今天,加強朗讀教學和朗讀訓練決不是絆腳石,而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發(fā)展學生能力的金鑰匙。
(二)明確朗讀訓練的目標
朗讀不是亂讀。朗讀前教師應對學生提出明確要求或目標,在學生初讀前,教師可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讀順課文,并合理設計幾個簡單的思考問題,讓學生有目的地去朗讀,在讀中感知課文內容。對于美讀,不僅要讓學生讀準語音、節(jié)奏和語調,還應要求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語言氣勢,并把握朗讀的速度,從而達到聲情并茂的效果,這樣學生才能進入語境,體驗文章的情感美和語言美。對于分角色朗讀,則要求學生讀出人物的個性,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表達性地朗讀,教師要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讀后要留給學生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朗讀的激勵功能、判斷功能和調節(jié)功能。我在教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山雨》一課時,先讓學生聽課文的朗讀錄音,要求學生注意生字詞的讀音和朗讀的節(jié)奏,同時要求學生邊聽邊動筆,在文中給生字注音,給難讀的語句標出朗讀的節(jié)奏。然后讓學生自己練讀,要求吐字清楚、聲音響亮、讀準字音、不讀破句,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表達性地朗讀,給學生留足時間試讀、練讀,要求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讓朗讀貫穿教學的始終,并且每個朗讀環(huán)節(jié)都要布置不同的任務和要求,學生在整個朗讀過程中,思維始終在活動,對文章的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
(三)教師要做好示范朗讀
朗讀訓練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教師的范讀著重要作用。成功的范讀能收到直觀、生動、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幫助學生正音,明確詞義和了解詞的感情色彩,能夠激發(fā)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我在教學中很重視范讀的作用。
根據(jù)課文的不同情況,我把范讀分為以下幾種:
1.范讀全文
敘事性課文有時放在解題后范讀,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有時講完課文后進行總結性范讀,給學生完整的印象,使其融會貫通。
2.范讀重點段落
有些課文重點段的語調較難處理,有的是襯托人物內心活動的地方,學生對語速不好掌握,我就選擇這樣的段落進行范讀。如《月光曲》的想象部分,《老水牛爺爺》一課的開頭一段和最后一段等。
3.范讀重點語句和模棱兩可、含糊不清的難句
對于關鍵性的語句,聲音重輕強弱難以處理的語句要范讀。如《狼和小羊》一課中“啊,親愛的狼先生,那是不會有的,去年我還沒有生下來呢!”
4.學范讀
有些課文可讓朗讀技巧好的同學范讀,但次數(shù)不易過多,讀前應給予提示,讀后加以指導,以老師帶學生,以學生促學生。
(四)朗讀訓練要有層次、要合理安排
教師指導學生的朗讀,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一般訓練到實用訓練,循序漸進,忌一氣灌到底。朗讀訓練有它的適度,對學生來的基本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朗讀—口齒清楚—聲音響亮—停頓適當—語調自然;較高要求:表情達意—速度適中—完美和諧—領會主旨。學生的理解過程是一個不斷接受、補充、整合的過程,需要反復觀察、比較、練習,教師要讓學生自由練習,充分交流討論,反復比較和揣摩,使學生不斷提高認識、加深理解。當學生充分理解且又經過反復練習,形成了技能技巧,確信自己有能力達到熟練自如的朗讀時,自然會躍躍欲試。此時,教師要給學生搭建平臺,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朗讀,如表演讀、感情朗讀、美讀、品讀、誦讀等。
(五)朗讀的形式要多種多樣
情感可以用多種方式表達,在學生處于主體作用的課堂教學中,朗讀是表達情感的途徑,情感的表達是朗讀的前提,兩者密不可分。換句話說,用朗讀表達不一樣的情感,就需要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去朗讀,去表達情感。如果只是一味的齊讀,個別讀,學生會有單調、乏味感,勢必影響學生的朗讀興趣和熱情。對于朗讀,我們不能停留朗讀的表面——“聲音”上,這樣達不到朗讀的要求。心理學告訴我們,新異的刺激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為了引起學生朗讀的興趣和熱情,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如領讀、個別讀、分角色讀、輕聲讀、競賽讀、配樂朗讀等。
(六)拓展朗讀訓練面
朗讀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xù)時間短,單調的閱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因此,教師要適度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愿讀、樂讀、爭著讀。學生朗讀時,讓他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站著讀、坐著讀、走讀、同桌賽讀、小組賽讀等。由于每個班的學生不是整齊劃一的,水平、能力都有差異。因此,在朗讀教學訓練中也應體現(xiàn)層次性,復雜程度不同的語段訓練要因人而讀。朗讀訓練的目的不是消滅學生之間差異,而是拓展訓練面,達到縮短差異的目的。此外,教師可定期舉行一些詩歌、散文朗讀比賽或朗誦會,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形式,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同時,再定期舉行一些詩歌、散文朗讀比賽或朗誦會,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形式。
總之,教師應抓好朗讀訓練,讓課堂充滿讀書聲,堅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長此下去,學生的讀書能力,以至說話能力、寫作能力都會有很大提高,必能實現(xiàn)“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的這一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李鵬.朗讀技能的梯級訓練策略[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
[2]肖梅芬.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技能訓練[J].考試周刊,2013(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