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織優(yōu) 李偉 殷貞燕 鄧娟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對慢性肩袖損傷患者實施推拿手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的效果。方法 52例慢性肩袖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A組與B組, 各26例。A組接受推拿手法治療, B組在A組基礎上加行康復訓練方式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肩關節(jié)(UCLA)評分及治療效果、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結果 治療后, B組的VAS評分(2.08±0.38)分低于于A組的(3.76±0.56)分、UCLA評分(35.42±1.56)分高于A組的(12.43±1.36)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總有效率96.15%高于A組的76.92%, 不良事件發(fā)生率0低于A組的15.38%,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慢性肩袖損傷患者實施推拿手法、康復訓練聯(lián)合治療, 可有效緩解疼痛感, 改善肩關節(jié)功能等, 整體療效理想, 在臨床中具有可觀的應用價值, 值得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 慢性肩袖損傷;推拿手法;康復訓練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4.103
Effect of massag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rotator cuff injury? ?HAN Zhi-you, LI Wei, YIN Zhen-yan, et al. Guangzhou Dongsheng Hospital, Guangzhou 51014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massag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rotator cuff injury. Methods? ?A total of 52 patients with chronic rotator cuff injury as study subjects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into group A and group B, with 26 cases
in each group. Group A was treated with massage, and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group B. 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score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reatment effect and occurrence of adverse ev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group B had lower VAS score as (2.08±0.38) points than (3.76±0.56) points in group A, and higher UCLA score as (35.42±1.56) points than (12.43±1.36) points in group A.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Group B had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6.15% than 80.77% in group A, and lower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s 0 than 15.38% in group A.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combination of massage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shows ideal overall effect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rotator cuff injury, and it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pain and improve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It contains considerabl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and is worth further promotion.
【Key words】 Chronic rotator cuff injury; Massag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導致出現(xiàn)慢性肩袖損傷的原因有創(chuàng)傷、血供不足以及肩部慢性撞擊損傷等, 患者在臨床中多伴有疼痛表現(xiàn), 如果不能夠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干預, 還會對肩關節(jié)外展功能產生影響[1]。慢性肩袖損傷疾病多發(fā)生于老年人群, 主要是受到反復輕微傷或者較為嚴重的創(chuàng)傷、退行性病變導致, 在肩關節(jié)疾病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 會大大降低日常生活質量, 所以需要予以科學的措施幫助康復[2, 3]。本文就本院收治的慢性肩袖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分析推拿手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進行治療的效果,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8月~2018年12月本院門診接受治療的52例慢性肩袖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A組與B組, 各26例。A組中男15例, 女11例;年齡40~72歲, 平均年齡(50.43±7.45)歲;病程時間2~10個月, 平均病程(6.43±1.67)個月。B組男16例, 女10例;年齡41~73歲, 平均年齡(50.45±7.65)歲;病程1~10個月, 平均病程(6.45±1.92)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伴有肩部疼痛以及肩部關節(jié)活動受到限制等情況, 經過磁共振成像(MRI)檢查, 顯示岡上肌遠端存在部分撕裂或者退變現(xiàn)象。所選擇研究對象均對本次研究知情, 自愿簽訂同意書。
1. 2 方法
1. 2. 1 A組 接受推拿手法治療:①基礎治療:指導患者保持健側臥位, 術者與患者背后站立, 選擇輕柔滾法按摩患側肩背部位, 接著行拿法拿捏岡上肌、上臂肌肉、肩部肌肉等, 幫助疏通經絡。②肌筋膜鎮(zhèn)痛手法:指導保持俯臥位, 在患者患側部位站立, 對岡上肌肌腹部位置附近的疼痛部位進行點按, 時間為3 min, 然后彈撥岡上肌, 并拿揉, 對疼痛部位行輕度按壓, 時間為1~2 min, 最后采用理順手法推, 時間3 min,
使肩部肌肉充分放松, 疼痛得到緩解。③運動關節(jié)手法:指導患者保持站立位, 患肢下垂, 術者雙手握住其腕關節(jié)上部, 然后拔伸牽引患側肩關節(jié)部位, 同時需要行小范圍搖動, 并牽抖1~2 min, 150~200次/min;如果合并肩肱節(jié)律異?,F(xiàn)象, 需要指導患者保持健側臥位, 將雙手放置在肩胛骨內上角及下角位置, 在進行肩關節(jié)外周運動時推動肩胛骨, 并行上回旋運動, 5~6次/組, 共3組;接著協(xié)助患者保持站立位, 患肩外展范圍為90°, 然后屈肘90°, 術者需要在旁協(xié)助。
1. 2. 2 B組 在A組基礎上加行康復訓練方式治療:①肌張力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肩胛帶后伸以及前屈練習, 動作7次/組, 共行3組練習。②穩(wěn)定性訓練:指導患者于墻上按壓治療球, 確保上肢較肩水平低, 并在治療球上支撐, 保持5 min/次。③肌肉力量練習:肩關節(jié)保持前屈位, 并用力拉伸(力度適宜, 不會產生疼痛);在彈力帶中間位置, 術者需要行震顫晃動, 時間≤10 s/次, 共3~5次;術者需要握住彈力帶的兩頭, 并行肩關節(jié)內收、前屈等動作, 每一個動作3次, 3~5 s/次。④節(jié)律穩(wěn)定性練習:患者坐在治療球上, 指導患側肩部外展以及外旋, 且旋轉時需要確保其較肩胛平面稍微低些, 10~30 s/次, 3~5次/組。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UCLA評分及治療效果、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參考文獻[3]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VAS評分:0~10分, 分值越高代表疼痛感越強烈。UCLA評分:分值越高代表恢復效果越理想。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UCLA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VAS評分、UCL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B組VAS評分低于于A組、UCLA評分高于A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治療效果及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比較 B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A組, 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A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肩袖在臨床中又名為旋轉軸, 在人機體中屬于非常重要的一個部位, 由岡上、下肌以及肩胛下肌、小圓肌共同組成, 能夠有效維持肩關節(jié)穩(wěn)定[4]。導致出現(xiàn)肩袖損傷的主要原因是血管缺血、創(chuàng)傷、肩袖退變等原因, 一旦發(fā)生, 患者會伴有不同程度疼痛感, 且活動會受到限制[5]。肩袖部位具有位置肩關節(jié)力學平衡等作用, 所以當發(fā)生損傷后需要對治療以及康復工作引起足夠重視。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 B組VAS評分、UCLA評分均優(yōu)于A組, 總有效率高于A組, 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低于A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 對于慢性肩袖損傷患者行推拿手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后可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中醫(yī)學中的推拿手法能夠幫助理筋止痛以及舒筋通絡, 肌筋膜鎮(zhèn)痛方式能夠幫助梳理筋膜, 并對血供情況進行改善, 運動手法能夠調整盂肱關節(jié)、肩肱節(jié)律等, 從而確保肩胛帶肌肉平衡[6, 7]??祻陀柧殑t能夠有利于增加肩關節(jié)穩(wěn)定性, 從而改善深層肌肉的力量, 可避免再次發(fā)生損傷。肩袖損傷不僅屬于肌腱問題, 還會對周圍肌肉產生影響, 所以在臨床中需要對其周圍肌肉治療引起重視[8]。通過按、揉、點等手法進行治療后, 可幫助放松局部肌肉, 有利于血液循環(huán), 從而促進康復。
綜上所述, 對慢性肩袖損傷患者實施推拿手法、康復訓練聯(lián)合治療, 可有效緩解疼痛感, 改善肩關節(jié)功能等, 整體療效理想, 在臨床中具有可觀的應用價值, 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詹巍. 推拿手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慢性肩袖損傷效果分析. 雙足與保健, 2018, 13(195):75-76.
[2] 張昕煜, 曹旭, 李少雷, 等. 推拿手法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慢性肩袖損傷. 中醫(yī)正骨, 2017, 29(1):52-55.
[3] 寧源, 孫風凡, 童培建. 電針聯(lián)合康復鍛煉在肩袖損傷術后康復中的應用. 中醫(yī)正骨, 2018, 30(1):29-31.
[4] 蘇祥正, 李眾利, 李冀, 等. 體外沖擊波聯(lián)合功能鍛煉治療肩袖損傷的療效分析. 解放軍醫(yī)學院學報, 2018, 39(5):50-52.
[5] 蔡武勝. 小針刀配合手法松解治療慢性肩袖損傷62例臨床觀察. 醫(yī)藥前沿, 2017, 7(2):67-68.
[6] 黃霞, 王福敏, 蘇甦. 手法結合外洗熏蒸治療老年肩袖損傷的臨床觀察. 光明中醫(yī), 2017(13):1932-1934.
[7] 徐本磊, 王曉鋒, 韓韋玉. 徒手治療聯(lián)合運動療法對慢性肩袖損傷的臨床治療效果評價. 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8, 10(24):138-139.
[8] 唐祥. 關于小針刀、手法松解聯(lián)合治療慢性肩袖損傷患者的效果. 雙足與保健, 2017, 12(178):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