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翠
【摘要】 目的 分析高場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DTI)技術在惡性腦腫瘤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45例行手術治療的腦腫瘤患者, 根據(jù)WHO的相關分級標準將患者分為高級別腫瘤患者(25例)和低級別腫瘤患者(20例)。采用GE Signa 3.0T超導MR掃描儀以及8通道正交線圈對患者進行檢查。分析患者手術前后的纖維束示蹤情況, 比較不同級別腫瘤患者手術前后腫瘤鄰近、健側白質纖維束各向異性分數(shù)(FA)值以及表觀擴散系數(shù)(ADC)值。結果 20例低級別腫瘤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腫瘤導致其周圍的白質纖維束中出現(xiàn)明顯的推擠、異位等情況, 部分位置甚至出現(xiàn)了水腫和浸潤的情況;術后1個月再次檢查顯示患者的纖維束位置和形態(tài)等均得到了有效的恢復, 異常情況逐漸減少。25例高級別腦腫瘤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腫瘤導致其周圍的白質纖維束出現(xiàn)缺失、中斷的情況;術后1個月再次檢查顯示患者的中斷纖維束保持原狀, 無明顯的變化。術前, 高級別患者腫瘤鄰近白質纖維束FA值(0.355±0.138)明顯低于健側的(0.575±0.135), ADC值(1.119±0.158)×10-3 mm2/s明顯高于健側的(0.866±0.125)×10-3 mm2/s,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698、6.279, P=0.000、0.000<0.05);術后, 高級別患者腫瘤鄰近白質纖維束FA值、ADC值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62、0.170, P=0.872、0.866>0.05)。術前, 低級別患者腫瘤鄰近白質纖維束FA值明顯高于健側, ADC值明顯低于健側,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294、2.570, P=0.027、0.014<0.05);術后, 低級別患者腫瘤鄰近白質纖維束FA值、ADC值與健側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59、0.484, P=0.797、0.631>0.05)。結論 在臨床腦腫瘤患者的診斷和治療中, 高場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技術能夠有效地了解患者腫瘤鄰近纖維束的相關情況, 作為臨床制定患者治療方案的主要依據(jù)和了解患者手術和治療效果的重要手段, 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值得推廣。
【關鍵詞】 高場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技術;惡性腦腫瘤;影像學檢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4.012
顱腦腫瘤是臨床中較為多見的一種疾病, 并且在相關研究中顯示, 臨床中患者的腫瘤全切率與其疾病復發(fā)率具有較為密切的關系, 主要呈現(xiàn)負相關的關系, 因此在臨床中如何平衡患者切除率與功能保護之間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義[1-3]。隨著近年來磁共振技術的不斷進步, 高場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技術在臨床中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 逐漸成為了臨床中診斷和檢查患者腦腫瘤情況的主要手段[4, 5], 本次研究就對其在臨床惡性腦腫瘤患者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分析,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抽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來本院進行診斷并行手術治療的45例腦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23例, 女22例;年齡34~68歲, 平均年齡(43.62±
8.36)歲。所有患者均已經(jīng)臨床病理證實為惡性腦腫瘤患者, 根據(jù)WHO的相關分級標準將患者進行分類, 其中高級別腫瘤患者25例, 低級別腫瘤患者20例。患者在臨床中以頭痛、肢體運動障礙以及嘔吐和感覺障礙為主要表現(xiàn)。
1. 2 方法
1. 2. 1 儀器 采用GE Signa 3.0T超導MR掃描儀以及8通道正交線圈對患者進行檢查, 分別于患者進行手術前3 d和術后1個月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磁共振成像(MRI)檢查以及高場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檢查。
1. 2. 2 相關參數(shù) 擴散張量成像掃描參數(shù)如下:采用單次自旋回波-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對患者進行軸位掃描, 重復時間(TR)為8000 ms, 回波時間(TE)為60 ms, 視野(FOV)為240 mm×240 mm, 矩陣為130×128, 掃描時要在
25個方向上施加相應的擴散梯度, 保證檢查的效果, b值為800 s/mm2, 激勵次數(shù)(NEX)設定為1次, 層厚為4 mm, 間隔為0。
1. 2. 3 圖像處理 檢查結束后將相關圖像采用同樣由GE公司生產的AW 4.4工作站Functool 軟件進行相應的處理, 記錄相關指標。
1. 3 觀察指標 分析患者手術前后的纖維束示蹤情況, 比較不同級別腫瘤患者手術前后腫瘤鄰近、健側白質纖維束FA值以及ADC值。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手術前后患者的纖維束示蹤情況分析 20例低級別腫瘤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腫瘤導致其周圍的白質纖維束中出現(xiàn)明顯的推擠、異位等情況, 部分位置甚至出現(xiàn)了水腫和浸潤的情況;術后1個月再次檢查顯示患者的纖維束位置和形態(tài)等均得到了有效的恢復, 異常情況逐漸減少。25例高級別腦腫瘤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腫瘤導致其周圍的白質纖維束出現(xiàn)缺失、中斷的情況;術后1個月再次檢查顯示患者的中斷纖維束保持原狀, 無明顯的變化。
2. 2 高級別腫瘤患者手術前后白質纖維束相關參數(shù)比較
術前, 高級別患者腫瘤鄰近白質纖維束FA值明顯低于健側, ADC值明顯高于健側,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5.698、6.279, P=0.000、0.000<0.05);術后, 高級別患者腫瘤鄰近白質纖維束FA值、ADC值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62、0.170, P=0.872、0.866>0.05)。見表1。
2. 3 低級別腫瘤患者手術前后白質纖維束相關參數(shù)比較
術前, 低級別患者腫瘤鄰近白質纖維束FA值明顯高于健側, ADC值明顯低于健側,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294、2.570, P=0.027、0.014<0.05);術后, 低級別患者腫瘤鄰近白質纖維束FA值、ADC值與健側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59、0.484, P=0.797、0.631>0.05)。見表1。
3 討論
隨著臨床醫(yī)療研究的不斷深入, 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 各種全新的技術開始逐漸出現(xiàn)在臨床中, 被廣泛的應用于臨床患者的治療之中, 其中擴散張量成像就是臨床中給予磁共振擴散成像技術而出現(xiàn)的一種較為敏感且非侵入的呈現(xiàn)技術, 其能夠通過對相關參數(shù)的變化來反映機體組織細胞的結構是否完整, 反映其功能是否發(fā)生改變[6, 7]。
在臨床中一般將患者腫瘤與纖維束之間的關系分為移位、浸潤或者水腫和破壞等情況[8], 在本次研究中通過采用高場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技術對患者進行檢查了解到了高級別腫瘤患者和低級別腫瘤患者的差異, 顯示在臨床腦腫瘤患者的檢查中高場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能夠有效分辨不同患者的腦腫瘤與鄰近纖維束的情況, 其對于臨床患者疾病的鑒別和診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擴散張量纖維束示蹤成像是臨床擴散張量成像檢查中較為重要的檢查內容, 通過擴散張量纖維束示蹤成像檢查能夠了解到患者手術治療前后的白質纖維束的實際走向情況以及其連續(xù)性和完整性, 并且了解到在實際情況中患者的纖維束和腫瘤之間的關系, 進而判斷患者的情況, 以便進行治療和處理。而在對手術前后患者白質纖維束檢查中則顯示, 術前, 高級別腫瘤患者腫瘤鄰近白質纖維束相關參數(shù)與健側相比, 腫瘤鄰近白質纖維束的FA值明顯低于健側, ADC值明顯高于健側,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 其腫瘤鄰近白質纖維束FA值、ADC值與手術前相近,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前, 低級別腫瘤患者腫瘤鄰近白質纖維束FA值明顯高于健側, ADC值明顯低于健側,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而術后, 低級別腫瘤患者腫瘤鄰近白質纖維束FA值、ADC值與健側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于了解患者的手術效果和康復情況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綜上所述, 在臨床腦腫瘤患者的診斷和治療中, 高場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技術能夠有效地了解患者腫瘤鄰近纖維束的相關情況, 作為臨床制定患者治療方案的主要依據(jù)和了解患者手術和治療效果的重要手段, 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俊華. 3.0T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在膠質瘤切除術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6, 14(1):30-32.
[2] 陶乙宣, 范國光. 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技術在腦腫瘤手術前后的臨床應用價值. 臨床放射學雜志, 2017, 36(6):775-778.
[3] 梁海毛, 謝金華, 藍宇, 等. 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在急性腦梗死的診斷及運動功能評估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7, 15(8):47-49.
[4] 陳偉強, 彭國毅, 楊金華, 等. 磁共振張量成像技術在腦膠質瘤手術中的應用. 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 2016, 19(7):945-948.
[5] 劉后銀, 徐德才, 韓易. 磁共振擴散張量成像結合神經(jīng)導航對功能區(qū)腦腫瘤手術的指導意義.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6, 14(12):2014-2016.
[6] 陳珊紅, 張楊貴, 譚學淵, 等. 擴散張量成像(DTI)技術在腦部惡性腫瘤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8, 16(11):15-17, 157.
[7] 胡虞馨, 陳珊紅, 譚學淵, 等. 彌散張量成像(DTI)在腦部惡性膠質瘤中的診斷應用價值. 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 2019, 28(1):5-7.
[8] 楊麗芳. 彌散張量成像技術在腦腫瘤病變診斷中的應用. 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 2016, 19(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