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 要:在語文限時片段教學課中,學生往往充當“課堂道具”“群眾演員”,以致學無所得,教無所獲。為改善這一現(xiàn)狀,文章以《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一課的片段教學為例,簡單論述片段教學的課堂結構安排的有效策略,以供同行交流參考。
關鍵詞:片段教學;結構安排;課堂情境;教學延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3-25 文章編號:1674-120X(2019)18-0027-01
一、片段教學的簡單回顧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篇文章選自高中必修一第三單元寫人記事的散文,是現(xiàn)當代知名作家梁實秋的經典作品,是寫人記事類文章的典型范例。這篇文章似淺實深,雖然短小,但可以尋味的“點”有很多。十二分鐘的片段教學過程我是按以下步驟進行的:首先是用兩分鐘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讓學生用一句話描述班上一位同學,不說出名字,讓其他同學猜測描寫的對象。然后用五分鐘的時間圍繞梁任公的個性特點以及本段如何突出其個性兩個問題對文本展開深入研習,突破教學重點。接著引導學生以讀促寫,即用四分鐘時間運用本段的塑造人物的方法描寫一位大家熟悉的人物,同樣不出現(xiàn)名字,讓其他同學猜測描寫對象。最后用一分鐘小結,結束本節(jié)片段教學。
二、片段教學的課堂結構安排策略
(1)情境導入,直奔主題。我執(zhí)教《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的片段教學時,在學生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請一名學生用一句話描述本班的另一名學生,不許說出姓名,讓其他人猜猜他描述的是誰?這名學生描述的對象特點是“有高高的鼻梁,大大的眼睛,紅紅的嘴唇,細細的眉毛,烏黑的秀發(fā)……” 結果請了幾名學生都猜不出。然后引導學生分析猜不出的原因是沒有抓住人物鮮明的特點,人物個性不突出。這也是學生們在平時的交流寫作中最常見的問題,寫人總是千人一面,人物個性不突出,描寫手法單一,邏輯性不強,語言蒼白,缺乏表現(xiàn)力。這個導入設計正是基于深入了解學生學情設置的,所以引起了學生的共鳴,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刻被激發(fā)出來。
(2)不枝不蔓,突破關鍵。接著進入課文學習,課堂中圍繞兩個問題展開研討,一是梁任公先生有什么個性特點,二是作者怎樣突出梁任公的個性。通過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走進課文,深入文本。針對第一個問題,學生能夠從這段文字中比較快速地把握梁啟超先生的個性:平凡樸實,穩(wěn)健瀟灑,光芒四射。針對第二個問題,學生大多都能回答出運用了外貌、動作、神態(tài)等細節(jié)描寫。值此契機,我反問學生:“我們從小學到初中,刻畫人物的方法都學過了,為什么剛才同學描述其他同學時還是個性不鮮明,既像張三又像李四?”這一提問激發(fā)了學生從更深層次去探究思考這個問題,并進行自我反思的欲望。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再次對話,層層深入,由表及里,分析出了梁實秋先生筆下的梁啟超先生個性如此鮮明的原因:一是細致觀察,捕捉鮮明特征;二是精心布局,靈活運用技法;三是嫻熟潤色語言。更進一步得出結論: “動人心者,莫先關乎情”,為什么二十多年過去了,惜墨如金的梁實秋先生對梁啟超先生此次的演講記憶猶新,歷歷在目,其根本原因是梁實秋先生對梁啟超先生充滿了敬仰之情。
(3)合理延伸,鞏固升華。從學生課堂習作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描寫的人物相比之前個性更鮮明,語言更豐富,方法更多樣化。例如班上一名不善言辭的梁同學寫道:“她身穿一襲黑色正裝,面色稍有焦慮,面對著眼前表情嚴肅的評委以及神色各異的聽課老師,她在教室左右踱著步,職場縱橫十余年,早已練就一身臨危不懼、隨機應變的本領??稍谶@個時候她竟也會有些許哆嗦,生怕這次的競賽會功虧一簣。”表達能力較好的袁同學寫道:“只聽得那鈴聲一響,隨即走進一位面色黑沉、虎視狼行的人物,他瞪著一雙銅鈴大眼,左顧右盼,不怒自威,所過之處,‘檣櫓灰飛煙滅……”這些小練筆均是課堂即興完成,原生態(tài)呈現(xiàn),課堂氛圍極其活躍,學生們都積極主動地要求展示自己所寫的文段。
綜上所述,片段教學是高效課堂的有效實踐,深入探索片段教學的技巧和方法對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只有注重片段教學的課堂結構安排,有效組織實施,才能發(fā)揮片段教學的教學作用。
參考文獻:
[1]魏 勇.怎么上課,學生才喜歡[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2]張麗輝.語文課如何上出語文味[J].吉林教育,2014(Z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