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一,陳 婷
(1.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 實驗醫(yī)學科,四川 成都610041;2.成都同昌醫(yī)學檢驗所)
急性腎損傷是目前臨床中常見的一組多病因所致的,涉及到諸多學科領域的危重病癥,如果能夠得到及時而有效的治療,約有八成以上的患者病情可以被逆轉[1]。要想實現(xiàn)急性腎損傷的早期治療,就必須獲取科學而可靠的診斷依據(jù)。目前臨床診斷仍然以血清指標為主,盡管能夠取得較為理想的診斷結果,但該指標應用過程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難以全面而真實的反映出腎功能變化,誤診或漏診情形屢有發(fā)生[2]。隨著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fā)展,多種尿液生物標記物陸續(xù)步入臨床視野并引起了廣泛的重視。將多種新型生物標志物聯(lián)合使用并結合常規(guī)血清指標無疑能夠大幅提高急性腎損傷的診斷效果,故本次研究圍繞4類尿液生物標記物聯(lián)合血清指標在急性腎損傷中的應用價值予以分析,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98例急性腎損傷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64例、女34例;年齡38歲-68歲,平均年齡(48.79±1.31)歲;改善全球腎臟病預后組織(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分期:1期50例、2期37例、3期11例;病程時間1個月-3個月,平均病程(1.44±0.16)個月。納入標準:(1)經臨床診斷確診為急性腎損傷者;(2)依從性好,能夠配合此次研究者;(3)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1)多器官功能衰竭者;(2)正處于孕期或哺乳期者;(3)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者;(4)終末期惡性腫瘤者。另選同期105例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其中男64例、女41例;年齡40歲-68歲,平均年齡(48.75±1.30)歲。兩組受試者性別、年齡,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可分組比對。
在征得兩組受試者知情同意下對其4類尿液生物標記物和血清指標進行檢測與比較,尿液生物標記物檢測方法如下:觀察組患者于次日清晨采集新鮮晨尿10 ml,對照組受試者于體檢當日采集晨尿10 ml,將采集到的尿液樣本以2 000 r/min離心10 min后收集上清液后利用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檢測試劑盒(酶比色法)、肝臟型尿脂肪酸結合蛋白檢測試劑盒(酶聯(lián)免疫吸附劑測定法)、尿富半胱氨酸蛋白61檢測試劑盒(酶聯(lián)免疫吸附劑測定法)、尿胎球蛋白A(酶聯(lián)免疫吸附劑測定法)予以測定,所有檢測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內說明書要求執(zhí)行[3]。血清指標檢測方法如下:兩組在采集完晨尿后進行血液標本的采集工作,均為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后收集血清并置于日本日立公司生產的Hitachi76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測定。
選取尿液生物標記物和血清指標為觀察指標,其中尿液生物標記物包括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肝臟型尿脂肪酸結合蛋白、尿富半胱氨酸蛋白61、尿胎球蛋白A;血清指標包括血肌酐、血尿素氮。
觀察組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肝臟型尿脂肪酸結合蛋白、尿富半胱氨酸蛋白61、尿胎球蛋白A、血肌酐、血尿素氮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4類尿液生物標記物、血清指標比較
觀察組內4類尿液生物標記物、血清指標相比較,3期>2期>1期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內不同分期4類尿液生物標記物、血清指標比較
4類尿液生物標記物聯(lián)合血清指標診斷急性腎損傷ROC曲線下面積0.974、95%CI:0.945-1.000,較4類尿液生物標記物和血清指標單用更具敏感性,見表3。
表3 ROC曲線下面積
急性腎損傷是目前臨床中常見病、多發(fā)病,具有較高的死亡以及進展至慢性腎臟病的風險,使之成為全球范圍內一個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4]。目前我國尚未有確切的急性腎損傷發(fā)病率的報告,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顯示,中國住院患者中急性腎損傷發(fā)生率約在2.41%-3.19%,遠低于發(fā)達國家報道(的5%)[5]。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由于持續(xù)進展的腎臟損傷所引起的血肌酐數(shù)值升高慢于急性腎損傷診斷標準所需時間,使得現(xiàn)實中大量的攝取獲得性急性腎損傷患者被遺漏,因而目前我國難以確定該病癥真實發(fā)病率[6]。此外,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慢性病發(fā)病率的不斷提高、高難度手術的不斷開展,可以預見急性腎損傷的發(fā)病率將會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上升趨勢[7]?,F(xiàn)有研究亦指出,急性腎損傷可發(fā)生于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的每一個角落,尤其是以外科手術、創(chuàng)傷、心血管介入治療、腫瘤化療、突發(fā)事件(地震、交通事故)最為多見,一旦未得到及時處置勢必會給患者生命安全帶來嚴重威脅[8]。
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為近端腎小管溶酶體酶,對于腎小管損傷極其敏感且持續(xù)時間持久,在急性腎損傷發(fā)生后迅速升高且升高的時間超過12 h-96 h,故此具有敏感度高、可定量的特點[9]。肝臟型尿脂肪酸結合蛋白為一種小分子蛋白質,廣泛分布于脂肪代謝活躍的器官組織中,腎臟中包括肝臟型及心臟型兩種,其中前者位于近端腎小管,能夠與腎小管上皮細胞漿內的尿脂肪酸結合蛋白特異性結合,繼而轉運至線粒體或者是過氧化物酶體進行β-氧化代謝,在實踐中該指標為預測急性腎損傷的敏感、特異、早期和獨立的生物學標志物[10]。尿富半胱氨酸蛋白61是一種富含半胱氨酸的肝素結合蛋白,屬于整合素的配體,全程參與到了細胞膜以及細胞外基質、促進組織重塑的進程之中,急性腎損傷發(fā)生后3 h-6 h近端腎小管直部就會誘導產生該蛋白,數(shù)值越高表明損傷越嚴重[11]。尿胎球蛋白A是經由肝臟合成并釋放于循環(huán)之中的急性期蛋白,腎損傷發(fā)生后即可升高且早于血清肌酐升高時間長達1 d以上,持續(xù)時間可至腎小管損害最嚴重的第5 d,對于急性腎損傷敏感性極高[12]。上述4類尿液生物標記物均對急性腎損傷具有著極高的敏感性,通過聯(lián)合使用無疑能夠更早的發(fā)現(xiàn)急性腎損傷的存在,結合血清指標無疑能夠大幅提高該病癥的早期診斷效果[13]。
本次研究證實,與正常體檢者相比,急性腎損傷患者尿液生物標記物(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肝臟型尿脂肪酸結合蛋白、尿富半胱氨酸蛋白61、尿胎球蛋白A)、血清指標(血肌酐、血尿素氮)均高于前者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不同急性腎損傷分期比較上,3期患者尿液生物標記物、血清指標>2期>1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結果可知,在急性腎損傷中尿液生物標記物與血清指標均能夠作為該病癥早期診斷的依據(jù)。4類尿液生物標記物聯(lián)合使用有助于臨床更早的發(fā)現(xiàn)急性腎損傷的發(fā)生。通過對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肝臟型尿脂肪酸結合蛋白、尿富半胱氨酸蛋白61、尿胎球蛋白A進行檢測,充分挖掘出上述具有應用前景的生物標志物所蘊藏的使用價值,繼而對急性腎損傷患者短期預后提供參照依據(jù)[14,15]。結合血清指標能夠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早期診斷效果。進一步的ROC曲線診斷試驗表明,尿液生物標記物聯(lián)合血清指標診斷急性腎損傷的線下面積0.974、95%CI:0.945-1.000,高于尿液生物標記物和血清指標單用,表明二者聯(lián)合使用后對急性腎損傷的敏感性更高,能夠滿足臨床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需求。
綜上所述,4類尿液生物標記物聯(lián)合血清指標可提高急性腎損傷的診斷效果,利于病情的早期監(jiān)測,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