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鋒 劉冬明
[摘要]目的 探討不同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發(fā)呼吸衰竭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COPD并發(fā)呼吸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就診順序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采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自主呼吸和時間控制(ST)通氣模式,觀察組采用ST+平均容積保證壓力支持(AVAPS)。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呼吸頻率、心率、經皮血氧飽和度、pH值、動脈血氣指標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的呼吸頻率和心率均低于對照組,經皮血氧飽和度、pH值、動脈血氧分壓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腹脹、人機對抗和胸悶憋氣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ST+AVAPS模式治療COPD并發(fā)呼吸衰竭效果明顯,可改善患者的呼吸、心率、經皮血氧飽和度、pH值和動脈血氣指標,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無創(chuàng)呼吸機;平均容積保證壓力支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
[中圖分類號] R56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9)7(c)-009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non-invasive ventilator treatment modes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complic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Methods Sixty COPD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October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3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30 cases)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used non-invasive ventilator spontaneous breathing and time control (ST) ventilation mode,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ST+average volume guaranteed pressure support (AVAPS). Respiratory frequency, heart rate, 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 pH value, arterial blood gas index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Respiratory frequency and heart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 pH value and 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ial blood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abdominal distension, man-machine confrontation and chest tightnes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ST+AVAPS mode of non-invasive ventilator in the treatment of COPD complicated with respiratory failure has obvious effect. It can improve the respiratory rate, heart rate, 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 pH value and arterial blood gas index of patients,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has high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 Non-invasive ventilator; Average volume guaranteed pressure support;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Respiratory failure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在我國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換氣(或)通氣功能受到損壞,極易導致呼吸衰竭的發(fā)生。對COPD并發(fā)呼吸衰竭患者進行治療時,采用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具有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自主呼吸和時間控制(ST)模式在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中是比較常用的一種,但易出現人機對抗、腹脹等不良反應。平均容積保證壓力支持(AVAPS)可實施雙重控制通氣,能降低自主呼吸肌做功,可明顯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1]。對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COPD并發(fā)呼吸衰竭的研究報道較多,對于不同通氣模式的相關報道較少,在臨床應用中具有一定局限性。本研究選取60例COPD并發(fā)呼吸衰竭患者,旨在探討ST和ST+AVAPS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COPD并發(fā)呼吸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就診順序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5例;年齡32~85歲,平均(65.32±2.67)歲;病程1~15年,平均(7.65±0.95)年。對照組中,男24例,女6例;年齡33~84歲,平均(65.12±2.75)歲;病程1~15年,平均(7.74±1.0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COPD并發(fā)呼吸衰竭的臨床診斷標準[2],均為輕-中度呼吸衰竭;動脈血氧分壓(PaO2)<60 mmHg,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90%;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50 mmHg;呼吸頻率>20次/min;7.25
1.3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采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時,選取ST模式,吸氣時間0.8~1.3 s,頻率12~15次/min,吸氣壓力初始值為6 cmH2O,且應與患者的具體情況結合,每0.2 s提升1次壓力指數,每次提高2 cmH2O,潮氣量調至6~8 ml/kg,呼氣壓力為4~5 cmH2O,吸入氧濃度(FiO2)為35%~40%。
觀察組在實施ST的模式上加入AVAPS功能,將目標潮氣量設定在6~8 ml/kg,最小吸氣壓值8 cmH2O,最大吸氣壓值25 cmH2O,其他參數維持相同狀態(tài)。
若患者經4 h通氣,觀察動脈血氣指標和臨床表現未得到顯著改善或出現惡化情況,需要轉換為有創(chuàng)呼吸支持,并持續(xù)予以臨床治療,一直到患者病情改善和痊愈。
1.4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呼吸頻率、心率、經皮血氧飽和度、pH值、動脈血氣指標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①動脈血氣指標包括PaO2和PaCO2。②不良反應包括腹脹、人機對抗和胸悶憋氣。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呼吸頻率和心率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呼吸頻率和心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呼吸頻率和心率低于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呼吸頻率和心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經皮血氧飽和度、pH值和動脈血氣指標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經皮血氧飽和度、pH值、PaO2和PaCO2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經皮血氧飽和度、pH值和PaO2水平高于治療前,PaCO2水平低于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經皮血氧飽和度、pH值和PaO2水平高于對照組,PaCO2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2.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腹脹、人機對抗和胸悶憋氣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3討論
導致患者出現呼吸衰竭的因素較多,氣道阻塞性病變、肺組織病變等均有可能使患者出現吸氣肌群減弱或胸廓活動受限的情況,而造成潮氣量減少。COPD主要累及到患者肺臟,如進一步發(fā)展會導致患者出現進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難,從而引發(fā)呼吸衰竭,在COPD患者中,Ⅱ型呼吸衰竭比較常見。隨著臨床醫(yī)學技術的進步,無創(chuàng)呼吸機對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具有重要的臨床作用[5]。無創(chuàng)呼吸機使用較為方便,且可以避免有創(chuàng)通氣造成的損傷、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可明顯減少醫(yī)療費用等[6]。無創(chuàng)呼吸機可使氣體到達無法正常通氣的肺泡內,對于氣體分布具有明顯地改善作用,可使通氣/血流比例得到顯著改善[7],從而提高氣道、肺泡內壓,促進肺泡、間質水腫滲液有效吸收,促進肺泡復張,同時能采用外加呼氣末正壓(PEEP)與內生性PEEP進行對抗,降低吸氣作功,利于呼吸肌疲勞的改善。使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進行治療時,應預先設定吸氣壓值與壓力升高梯度[8],患者吸氣的實際吸氣壓值,會因其吸氣努力、胸肺順應性等受到影響,使得潮氣量大小出現較為明顯的改變,因此部分患者通氣支持無法保持較高的穩(wěn)定性,尤其是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更易出現此類問題[9]。
對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通氣治療可達到一定的臨床效果[10],但因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不利于患者的預后,因此無創(chuàng)呼吸機進行治療的后期,調整通氣模式具有重要意義,對患者預后具有明顯效果[11]。ST通氣模式具有較高的壓力調節(jié)變化,容易使患者產生不適感,使通氣效果受到影響,AVAPS功能可對其進行彌補[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呼吸頻率和心率均低于對照組,經皮血氧飽和度、pH值、動脈血氧分壓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腹脹、人機對抗和胸悶憋氣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AVAPS屬于雙重控制模式,具體操作時,可根據患者具體潮氣量調節(jié)呼吸壓力、氣流速度,而實現最低吸氣壓,使患者得到較為穩(wěn)定的潮氣量,減輕呼吸肌負荷[14]。AVAPS下,可獲得較低的調節(jié)變化[13],對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此情況不易被察覺,使患者的對抗明顯下降,能短時間實現預定目標,合理解除疲勞,達到改善呼吸衰竭的目的。雙重控制的通氣模式可以是定容型通氣(VCV),也可以是定壓型通氣(PCV),若患者在呼吸力學特性和吸氣努力方面發(fā)生改變[14],呼吸機會自動調控,以便實際供應的潮氣量能和預置保持相符,使過高的肺泡壓和過大的潮氣量得到控制,人機保持更高的協調性[15]。
綜上所述,應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ST+AVAPS模式對COPD并發(fā)呼吸衰竭具有較為明顯的臨床效果,可改善患者的呼吸、心率、經皮血氧飽和度、pH值和動脈血氣指標,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鄭國平.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與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18):220-221.
[2]季華慶,石建國.國內重癥監(jiān)護病房應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急性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療效的Meta分析[J].中國現代醫(yī)學雜志,2016,26(7):33-39.
[3]陳嬌陽,段燕芳.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研究[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5,7(1):55-57.
[4]王志蓮,柏長青.無創(chuàng)呼吸機ST模式和AVAPS模式治療呼吸衰竭的效果比較[J].中國醫(yī)學前沿雜志,2017,9(2):141-144.
[5]張鏡鋒.無創(chuàng)呼吸機輔助治療呼吸衰竭的臨床效果及可行性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8,25(15):43-45.
[6]王科敏.AVAPS模式無創(chuàng)通氣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急性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療研究[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4,22(6):30-31.
[7]毛蘇萍,吳春玲,陳成水.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家庭無創(chuàng)呼吸機應用療效及依從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23):6802-6804.
[8]劉云.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52例臨床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7,24(1):29-31.
[9]戴月梅,夏宇,陸影,等.2種通氣模式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的療效對比[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16,(3):349-353.
[10]李冰冰,許涵,李維.無創(chuàng)呼吸機不同通氣模式對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應激反應及呼吸功能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7,26(2):157-159.
[11]王芳潔.ICU無創(chuàng)呼吸機對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療效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12):1771-1772.
[12]李鶴抗.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療效觀察[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7,2(3):26-27.
[13]董春麗,吳麗紅,羅莉.納美芬與納洛酮聯合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17,12(1):51-53.
[14]馬星.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呼吸衰竭采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的臨床療效[J].現代養(yǎng)生(下半月版),2017,14(7):118.
[15]張秀敏,武海燕,孫曉娟.ICU無創(chuàng)呼吸機對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療效觀察[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6,22(14):1499-1501.
(收稿日期:2019-01-14? 本文編輯:劉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