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律文書的寫作能力是法學專業(yè)學生的必備技能,但傳統(tǒng)的“填鴨式”講授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無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因此需要轉變觀念,突破以往的“格式+寫法”教學模式,注重對多種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嘗試,切實增強《法律文書學》的教學實效,培養(yǎng)既懂法律專業(yè)基本知識又具備法律寫作技能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 法律文書 教學 實效
基金項目:長江大學2018年度教學與改革研究項目“《法律文書學》立體化教學的研究與實踐”。
作者簡介:徐瑩,長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9.212
法律文書是法律適用的載體,訴訟活動和非訴活動無一不是通過法律文書體現(xiàn)出來的。但在當前的法學教育中,只重視部門法律的學習,而忽視對學生法律文書寫作技能的培養(yǎng)和訓練,以致于部分法學畢業(yè)生制作出來的法律文書質量參差不齊,邏輯混亂、表意不清、缺少法言法語,根本無法適應工作后即需要撰寫大量法律文書的工作需要。
有觀點認為這門課程很簡單,各種文書格式是現(xiàn)成的、統(tǒng)一的,只要把案情照著格式套用就行了,甚至主張學生只需要學好專業(yè)課,格式性的文書到了工作崗位自然就會了;還有觀點認為只要判決結果是正確的,文書有一點瑕疵也無傷大雅等等。顯然,這些觀點是不足取的、不符合教育的規(guī)律,也與素質教育的精神背道而馳。就目前法律文書課的教學來看,主要是采取“格式+法律知識”的課堂教學模式 ,每一種文書都遵循“首部、正文和尾部”這樣千篇一律的順序進行講授,學生在課堂上聽得昏昏欲睡,絲毫提不起興趣。教師上課也沒有激情和成就感。如何讓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和主動性以達到最佳效果?如何將法律專業(yè)知識和文書寫作技巧恰當?shù)厝诤喜閷W生所掌握?筆者從事法律文書教學已有數(shù)年,對多種教學方法都進行了研究和嘗試,現(xiàn)將心得分享,以求教于同行。
目前多個版本的法律文書教材體系都是由總論和文體分論兩大部分組成 。總論部分論證了法律文書的特點、結構、語言運用、表達方式,對分論部分具有統(tǒng)領和指引的作用。學生只有將總論內容掌握透徹,才能將總論分論的知識點融會貫通,運用自如。所以筆者在對總論部分進行講授時精心選擇了大量的例文或例句,以增強學生對總論部分的理解。比如在講授法律文書語言的精確性、解釋單一性時,筆者引用以下例句“兩個當事人的辯護律師”。這句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明的是“誰的辯護律師”,但沒有說明有幾個辯護律師;另一種說明的是兩個“辯護律師”,這兩個律師是“當事人”的。這句話的毛病就在于詞語搭配不當,造成語義兩歧。
再比如闡述法律文書的語體風格的“理性化”時,筆者以一份報告文學對人物的描述和一份一審刑事判決書首部對被告人的介紹為例,指導學生作對比,這種授課方式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又強化了學生對法律文書語言平實質樸的印象,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運用案例教學,將空洞的說教變成鮮活的案例實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在掌握文書寫作基本理論的同時提高文書的制作技巧,鍛煉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就是“概念-格式-制作要點”,接下來在訓練環(huán)節(jié),學生只需將教師給出的當事人和案情直接套進格式就完事,學生根本不動腦分析案情。筆者認為應該打破這種傳統(tǒng)模式,而應以法律適用的步驟來組織教學活動。法律適用的步驟是“實體法-程序法-法律文書”,即當我們碰到一個案例,首先考慮的是實體法是如何規(guī)定的,其次如何推進訴訟程序,再次按格式要求撰寫文書。即在教學中講授某一文書時,先不著急介紹概念和格式,而是給學生一個案例材料,先結合實體法對案例進行分析,弄清爭議、關鍵性證據(jù)、法律關系等等,再結合程序法說明處于某一訴訟階段,該訴訟階段程序法是如何規(guī)定的,應運用哪種文書,達到什么目的,再順理成章地引出該文書,至此該文書的概念、法律依據(jù)都已經呈現(xiàn)給學生了,最后才講授該文書的格式有什么要求,寫作中應注意哪些事項。課后作業(yè)就是用這一材料去制作文書。例如筆者在講解訴狀時,給了學生下面的材料:
周老先生夫婦均年近七十,無子女,二人曾于1980年收養(yǎng)一女名為英子。英子成年后沾染惡習,盜竊家中財物。周夫婦無奈于2002年向法院訴請解除了與英子的收養(yǎng)關系。2008年,英子未婚生下女兒曉玲,曉玲的生父不明。英子在曉玲2個月時以自己無暇照顧孩子為由,將曉玲留給周老夫婦撫養(yǎng),誰知一撫養(yǎng)就是9年。由于英子目前下落不明,曉玲一直沒有進行戶籍登記。監(jiān)護權和“戶口”一直是曉玲和周老先生夫婦之間難以逾越的屏障。由于沒有合法的監(jiān)護人身份,周老先生夫婦無法代曉玲處理上學、醫(yī)療等事項。因為沒有戶口,曉玲沒有醫(yī)療保障,而且求學遇到困難。周老先生夫婦希望通過法律程序擔任曉玲的監(jiān)護人。這個案件怎么辦理?
筆者引導學生從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角度對案件進行了分析:其一,周老先生夫婦要求擔任監(jiān)護人是否具有訴訟的可行性?其二,周夫老先生婦作為原告是否具備擔任曉玲監(jiān)護人的主體資格?其三,原告的訴求到底應該是變更監(jiān)護權,還是撤銷被監(jiān)護人母親的監(jiān)護權?其四,該案屬于哪個法院管轄?其五,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條“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然后引用第一百二十一條起訴狀應當記明的事項,向學生講授民事起訴狀的格式及制作要求,及應注意的事項,并要求學生根據(jù)以上材料及案情分析擬寫民事起訴狀。
如此一來將案例分析運用到了法律文書的教學上,即通過分析案例使學生把學到的法律知識和起訴狀寫作結合到了一起,使法律文書的教學不再是枯燥和乏味的。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指導學生處理法律文書中的事理、情理和法理 ,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實務技能。
本課程通常安排在大三下學期,此時不少學生已經在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進行過專業(yè)實習,這些學生對實習中接觸的一些法律文書都已經耳熟能詳,并且他們對如何制作這些法律文書以及制作的要點、易錯點都有切身感受,可以讓他們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代替教師對這些文書的講解。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嚴密的法律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另一方面由于講授融入了學生的心得體會,也能增加了課堂的吸引力。筆者就曾挑選了一名在法院民庭實習的學生干部來講解“民事判決書”,該學生在實習時勤學好問,對民事判決書的制作有過親身經歷,也很有將自己的心得體會分享給同學的意愿,當然其他學生也樂于吸取他的經驗教訓。所以在該同學講授時,全班鴉雀無聲,都非常專注,教學效果相當好。不過在采用學生試講法時也要注意:
其一,試講人選。最好挑選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這些學生在班級里有影響力,而且在實習單位也是踏實肯干、受到青睞,對相關的文書知識掌握得十分牢固,由他們試講可以講解得非常清晰,當然選擇他們試講也是對其實習成果的肯定和鼓勵。
其二,試講內容。試講內容應是學生實習時使用或制作的文書,學生不僅對該文書的含義、法律依據(jù)、用途、格式、制作方法了如指掌,而且對如何制作該文書有獨到的觀點,這樣學生在講授的時候才能自信從容、表達流暢,并且能夾敘夾議、以小見大。
其三,試講指導。在確定好人選和內容之后,應給予學生一定的準備時間。學生會積極查找資料,并將他們在實習單位親自制作或搜集的文書作為講授實例。教師應詢問備課情況,在ppt的制作、授課內容的廣度及深度、講課語速的快慢、語調的抑、揚、頓、挫等各方面進行指導,以求達到最佳的效果。
最后,評價總結。學生試講結束,教師應及時進行點評。如試講內容是否完整、思路是否清晰、手段是否得當?shù)鹊?。并且對學生講授不夠透徹或有瑕疵的地方,進行補充或更正;對重點內容提示學生多加關注。
現(xiàn)行法律文書教材的分論部分基本上是按照制作主體和訴訟程序來分別介紹每一種法律文書的知識。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將相似的文書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能加深學生對文書的印象,效果會更好。比如,民事起訴狀、行政起訴狀、刑事自訴狀在功能、格式上都比較相似,只是在起訴的主體、起訴的法律依據(jù)、適用的案件性質上有不同之處。所以在授課時,可精講民事起訴狀,泛講另外兩種,著重講解前者與后兩者的不同之處,再輔以練習加以鞏固,這樣既可避免學生感覺重復枯燥、毫無新意,又可以舉一反三,強化理解和記憶。
再如,判決書的事實部分,無論是哪種性質的判決書,事實部分都是分兩大層次展開敘述,其中第一個層次主要突出控辯(原被告)雙方的分歧,明確案件爭執(zhí)的焦點,第二個層次以“經審理查明”為引導語,之后將庭審查明的事實和定案的證據(jù)詳細寫明。就第一個層次而言,在刑事判決書中的該段文字旨在加強刑事判決的透明度,突出控辨雙方的焦點,以便于法院在認定事實、列舉證據(jù)和闡述判決理由時更有針對性,也有利于在下文對控辯雙方的意見表態(tài);而在民事、行政案件的判決書中,第一個層次是通過原告、被告、第三人的陳述來表述,集中體現(xiàn)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明確爭執(zhí)發(fā)生的經過和結果、糾紛的焦點以與后文的說理和判決結果前呼后應。這三種不同性質的判決書,就事實部分的寫作格式而言是相似的,只是各自反映的案情不同而已。
法律文書寫作水平的提高,絕對不是只掌握寫作理論和文書格式就可以了,而是必須經過反復多次地訓練,才能幫助學生對各種法律文書進行理解、消化和鞏固。訓練分兩種:首先是課堂當場訓練,即教師講授完某個文書之后,立即給出練習,讓學生趁熱打鐵完成。課堂訓練非常有必要:教師既可以在教室內邊查看邊給予同步指導,發(fā)現(xiàn)共性問題時即時指出來,也可以避免部分學生偷懶在課后照抄他人作業(yè)的現(xiàn)象。當然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更多的練習還是在課外。通過給予學生原始材料,要求學生分析案件性質,找出爭議焦點,得出結論,進而制作出符合規(guī)范的法律文書。另外,每次練習之后教師一定要選擇有代表性的作業(yè)進行點評,既包括優(yōu)秀的也包括粗制濫造的。筆者通常都將上兩種典型作業(yè)制作成ppt展示給學生,讓他們有感性認識:寫得好的,好在哪里,寫得不好的,應該如何改正完善。點評一定要及時,讓學生在記憶猶新時與教師形成良性互動。及時有效的點評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練習的重視程度,他們也就不再敢敷衍馬虎,練習的質量會逐步提高。久而久之,學生寫作法律文書就會精益求精,寫作訓練和點評的成效落到了實處。
注釋:
王春麗.法律文書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評論,2015(2):127.
李媛.法律文書學運用實踐教學法之小見[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1):128.
初立君.法律文書寫作課程教學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