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開梅
許定書在給豬喂食 圖/蘇波
7月4日凌晨4點,太陽還未從地平線升起,江津區(qū)嘉平鎮(zhèn)月沱村村民許定書卻早已來到自家養(yǎng)豬場,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從2012年7月養(yǎng)豬場投入使用以來,整整7年時間,許定書無休止地重復著出圈、拌食、喂豬等工序,幾乎不曾歇息。
這就是許定書,一個看似平凡的養(yǎng)豬戶,但他的故事卻不簡單……
7月4日,我初見許定書,他正坐在家中的木質涼椅上看報紙。
我仔細打量后發(fā)現(xiàn),許定書的頭發(fā)、眉毛、胡須都已斑白,讓我有些不忍心去叨擾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
許定書看到我來后,便將手中的報紙放下,立馬出門招呼我進屋。他的聲音洪亮,底氣十足,完全沒有想象中年邁的感覺。
堂屋左側,一幅長約1米、寬約0.2米的黑白相框十分惹眼。
“這是我在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時的合影,中間是鄧小平同志,我就站在他的身后……”許定書打開了話匣子。
那是1962年的秋天,四川省江津專區(qū)清平公社長塝大隊(現(xiàn)重慶市江津區(qū)嘉平鎮(zhèn)月沱村)村民許定書被選為當地一生產隊隊長。
當時生產隊一共120余人,耕地面積卻只有130來畝。人多地少,糧食產量一直上不來,村民每人每年大約只能分到200多公斤糧食。
這點口糧,對于常年下地的莊稼人來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餓肚子。
解決溫飽問題,是當時所有村民的奮斗目標。然而,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談何容易?
改良種植品種、增加種植密度……幾年間,許定書帶著鄉(xiāng)親們嘗試了各種辦法,但糧食產量還是上不來。
屢戰(zhàn)屢敗,有人氣餒:“這糧食問題看來解決不了,我們還是聽天由命吧?!?/p>
許定書卻暗自發(fā)誓:“不解決糧食問題,就讓我累死在田地里?!?h3>“我就是有著一股執(zhí)拗勁兒,一定要讓全隊所有人吃飽”
一心向著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給他讓路。
1971年,激動人心的消息傳來: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在當時的江津地區(qū)慈云農場培植出了雜交玉米品種,不僅易栽種,而且產量高。
得知消息后,許定書第一時間趕去農場參加培訓并帶回了“高”“中”“矮”3類不同的種子。
經過兩年試種,玉米產量大增,這讓許定書“嗅”到了勝利的芬芳。
然而,新的問題又來了——耕地有限,土地栽種面積遠遠不夠。
許定書又開始苦惱起來。
“當時田塊劃分少,田坎寬,我就冒出充分利用田坎種植來擴大耕種面積的想法來。”許定書立即將想法付諸實踐:其中大塊地用來種植雜交玉米,間隔種下小麥、紅薯等高產量農作物,進行“套種”。這樣,村里的土地得到了進一步集約利用,糧食產量也進一步提高。
終于,許定書和鄉(xiāng)親們的汗水得到了可喜的回報,所在生產隊的糧食產量年年猛增,養(yǎng)活了隊上的所有人。
“我就是有著一股執(zhí)拗勁兒,一定要讓全隊所有人吃飽,先吃飽才能后吃好?!痹S定書說道。
許定書和鄉(xiāng)親們摸索出的經驗很快傳遍了巴渝大地,成為了當時農業(yè)創(chuàng)新的先進經驗,先后在全地區(qū)乃至全省推廣,很多鄉(xiāng)鎮(zhèn)都慕名派人前來取經。
1979年10月28日,許定書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在人民大會堂接受表彰時,與代表們一起受到了鄧小平同志的親切接見,并合影留念。
全國勞動模范、重慶市勞動模范、江津縣勞動模范、“最美嘉平人”……許定書盤算著自己獲得的榮譽,深感黨和國家對他的關心與照顧。
許定書也一直牢記: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有信仰,永遠跟黨走,不忘黨的領導。
也正因如此,許定書每天都會花時間讀書看報。
2011年5月的一天,許定書看到《當代勞?!冯s志上刊登了一篇《老勞模發(fā)揮余熱,為實現(xiàn)小康社會的夢想作出新貢獻》的文章,對比之下,他感覺自己做得還遠遠不夠:“老了更要發(fā)揮余熱,為黨和人民作貢獻?!?/p>
于是,許定書又添了新心思:發(fā)展經濟,把村里人往富路上引。
“80歲了還創(chuàng)業(yè),這老頭子怎么想的,想錢想瘋了吧?”當時,不少人并不理解許定書的想法。
許定書卻毫不在意,只身一人外出考察。
“窮不丟書、富不丟豬,農村人養(yǎng)豬是熟門熟路,就辦養(yǎng)豬場?!痹S定書深思熟慮后,打電話叫回了在外務工的兒子許國清、孫子許成,準備大干一場。
2012年2月,許定書一家正式著手開辦養(yǎng)豬場。
“許老頭那時都80多歲了,我看到他拿鋤頭挖排污溝,挑水泥粉刷墻壁、搭棚蓋瓦……好多年輕人都吃不了那苦啊!”鄰居徐國平感嘆道。
經過3個月的努力,許定書帶著兒孫們一鏟一鋤、一磚一瓦,投入60多萬元,硬是蓋起了一座占地500多平方米的標準化養(yǎng)豬場。
干活,是許定書多年的習慣,更是他一生的愛好,在勞動這件事兒上,從不偷懶。
養(yǎng)豬場投入使用后,第一批生豬出欄時間是2012年底,恰逢全國生豬價格下跌,當年,許定書家虧了不少錢。
“當時有人提出往飼料里添加點‘東西的主意,說那樣豬兒長得快、品質好。”許成坦言自己曾有過動搖,但爺爺知道后,狠狠地罵了他一頓。此后,每次買來的豬飼料,許定書都要一一檢查,才準送進圈舍。
起步階段本來效益就不明顯,在品質上還要求如此之高,為了節(jié)約成本,許定書只能另想辦法省錢。建豬場的彩鋼瓦是他跑到城里二手交易市場淘的“二手貨”,因為價格比買新的要便宜1/3……
盡管自家如此儉省,許定書卻大方地把為豬場配套修建的沼氣池產生的有機肥無償提供給村民們使用,甚至給村民從沼氣池里接了管道,將沼液、沼渣直接送達村民的田間地頭。
如今,許定書家的養(yǎng)豬場存欄生豬500多頭,其中有母豬20多頭,養(yǎng)豬場面積也擴大到600多平方米,沼氣池容量達453立方米,解決了相鄰22戶人家的用氣問題,還解決了當地和附近生產隊的農業(yè)用肥問題……
“其實我不是想賺多少錢,老了,錢拿來也沒啥用。只是操勞了一輩子,閑不下來?!睂τ谧约旱男袨椋S定書有一個樸素的解釋,“我是一個勞動模范,更是一名黨員,我應該時刻發(fā)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繼續(xù)為黨和人民作貢獻。”
盡管已88歲高齡,但許定書始終沒有半分松懈,他就像一顆旋轉的陀螺,不知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