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紅梅 于似芳 趙玲玉
《四季之美》是統(tǒng)編本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圍繞“初步體會景物的靜態(tài)美和動態(tài)美,學習描寫景物的變化”這個主題,編排了四篇課文。有《古詩詞三首》(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和張繼的《楓橋夜泊》,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有日本女作家清少納言的《四季之美》,有我國著名作家巴金的《鳥的天堂》、賈平凹的《月跡》。
這個單元,古詩詞與寫景散文自由組合,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讓學生跨越時空(從唐代到清代到現(xiàn)當代),跨越國界(從國內(nèi)到國外),領略詩人、詞人、作家筆下的景物之韻味,體悟作者寄情于景的那份情思,品味作者對大自然、對生活、對生命獨特的靈性與熱愛。因此,本單元的閱讀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通過優(yōu)美語句的反復品味,想象語言所描繪的意境美,體會作者通過作品所傳達的情感。同時學習作者描寫景物、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引導學生把自己的生活體驗與閱讀經(jīng)驗結(jié)合起來,嘗試寫自己身邊的景致,表達自己對大自然,對生活、生命的熱愛。
《四季之美》選自日本著名女作家清少納言的隨筆作品《枕草子》。清少納言(約966~約1025),清是姓,少納言是她在宮中的官職。清少納言是日本平安時期著名的女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與紫式部、和泉式部并稱平安時期的三大才女。她的隨筆作品《枕草子》被后世譽為“日本散文鼻祖”,執(zhí)筆于在她宮中供職的時候,成書于離開宮廷之后。作品記敘了作者在宮廷里的所見所聞。作者出身于中層貴族,這部作品雖然反映了社會等級之間的不平等及其對時代的憂慮,但是著力渲染的還是對日本天皇皇后定子的贊美,對日本貴族社會的肯定。在這部幾乎可以說是凡事必錄、被作者戲言為“筆也寫禿了”的作品中充溢著作者本人所感受到的四季變化的微妙之美,以及屬于平安時代的斑駁的風俗世相、復雜的人情世故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的瞬間之美。
《四季之美》是一篇以時間為序的寫景散文,全文四個自然段,春、夏、秋、冬各為一段。300多個字,篇幅簡短,結(jié)構(gòu)簡單。每段開頭,作者開門見山點明季節(jié)中最美的時刻,后面語句作者就抓住這一時刻自己認為最美的景物進行描述。語言簡潔,仿佛一位鄰家女孩娓娓道來,嫻靜委婉,韻味不盡,值得再三品味。在清少納言的眼里,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黃昏、冬天的早晨是最美的時刻。四季之美在四時:春天的黎明,魚肚色的天空與紅紫云彩交融;夏天的夜晚,螢火蟲著實迷人;秋天的黃昏,點點歸鴉、比翼聯(lián)飛的雁群,傳遞著回家的溫暖;冬天的早晨,火盆是和諧的保障。字里行間,作者細膩而真摯的情感溢于言表,讓我們深深感受到清少納言對自然、對生命、對生活的熱愛。
(作者單位:四川遂寧市大英縣隆盛鎮(zhèn)石門小學校)
《四季之美》是統(tǒng)編本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四時景物皆成趣”。安排的課文有古詩,有詞,有散文。單元導語“初步體會景物的靜態(tài)美和動態(tài)美”。景物描寫多見于詩歌、散文,小說中也隨處可見。所謂的靜態(tài)美,即在某一個時空范圍內(nèi)相對靜止的狀態(tài),突顯事物本身的特點給觀賞者帶來的感受。而動態(tài)美則突顯事物變化的情況給觀賞者帶來的情感沖擊,包括行為或狀態(tài)的變化。兩者共同的特點是觀賞者都需要主動去建構(gòu)事物之美,這需要觀賞者具有一定的審美鑒賞力。因為“美”并不是事物自身必備的屬性,而是人的心理反應。《四季之美》一文的標題體現(xiàn)了作者(觀賞者)以四季為觀察對象,在四季本身及其變化中建構(gòu)自己的美學感受。用“之”而不是現(xiàn)代漢語中常用的“的”,突顯了其后的“美”?!懊馈笔莻€人的心理感受,同個人觀點一樣,也是可以成為主題的。
《四季之美》是散文文體,作者采用了排比構(gòu)章——四個季節(jié)平均用力,并無開篇的鋪墊和結(jié)尾的總結(jié)——是典型的排比模式。既然是排比構(gòu)章,則各段中
必有相似的構(gòu)式:每段的首句構(gòu)式都是“A最美是B”,A是四季之一,B則是一天的某個時段。
例如:
春天最美是黎明。
夏天最美是夜晚。
秋天最美是黃昏。
冬天最美是早晨。
此構(gòu)式的作用便是將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該季節(jié)某個特定的時段。不同季節(jié)審美的時段不同,這本身亦是一種變化。
首句過后,便是對此季節(jié)此時段的描寫,除春天外,后面三個季節(jié)末句都是對美景的感嘆。區(qū)別在于,唯有春季是描寫的靜態(tài)之美,后三者均是呈現(xiàn)動態(tài)之美。
春季的黎明,作者建構(gòu)了朝霞之美。其中疊詞的使用“一點兒一點兒”“紅紫紅紫”蘊涵了情感。“魚肚色”是一種鑒于白色和淡粉色之間的顏色,近似于魚腹部的顏色。
夏天的夜晚采用了對比,“明亮的夜晚”與“漆黑漆黑的暗夜”,用“固然……也有……”來突顯后者。將焦點集中在螢火蟲上,然后再用“即使……也有……”來進一步渲染(從“無數(shù)的螢火蟲”變化到“一只兩只螢火蟲”)。這里的動態(tài)美有兩層含義:一是螢火蟲的飛舞是動態(tài)的,這是行為之美(突顯螢火蟲的行為,局部);二是夜雨中螢火蟲由多變少后的空靈之美,這是狀態(tài)變化之美(包括環(huán)境,整體)。
秋天的黃昏,再細分為兩個時段,一是夕陽斜照西山時,二是夕陽西沉時。前者光線尚明,可見飛行中的留鳥和候鳥,突顯動態(tài)的視覺之美;后者則夜幕降臨,突顯各種聲音之美。
冬天的早晨,再次運用了比較,不過采用了另外的構(gòu)式“當然……就是在……,或是在……,只是到了……”。這是多重比較,采用一個復雜長句一氣呵成。與前面不同,此段中事物的變化與心情緊密結(jié)合起來。比如:“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著暖和的火盆穿過走廊時,那閑逸的心情和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諧啊!”
(作者單位:河北承德市隆化縣隆化鎮(zhèn)第一小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币虼?,語文教學一方面要為學生終身學習打好基礎,另一方面要重視學生情感的陶冶和人格的培養(yǎng),使每一次教育行為都能讓學生在想象課文描寫的情景時領略各地的風光,開闊眼界,豐富人生閱歷。五年級學生已經(jīng)接觸了不少寫景課文,這類文章語言優(yōu)美、意境深遠,抒發(fā)了作者對大自然美景的無限熱愛之情?!耙磺芯罢Z皆情語”,所以學習寫景文章必然離不開感受、情感,所以體會“情”很重要。因此,“讀”是這類課文教學的精髓,更是這類課文教學的生命線。新課標指出,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要讓學生多讀多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四季之美》一課課后習題一就提出了“反復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筆下四季之美的獨特韻味。背誦課文”的要求,只有讓學生用心、用情地去讀,讀出語言文字的靈動,才能教出本單元閱讀文本的個性與特色,才能充分將本階段“讀”的目標落實到位。
一是循序漸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預讀習慣。到了五年級,雖然已經(jīng)過渡到了高段,但字詞仍然是學習語文的基礎,需要繼續(xù)重視。本篇課文要求會認讀“窠、凜”等六個生字,會正確讀寫“黎、漆”等10個生字和“黎明、紅暈”等16個詞語。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量不大,而且他們也掌握了很多學習方法,在這塊的學習上,應該放手給學生,充分利用兒童已有的識字經(jīng)驗和熟識的語言要素,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去識字,在預習中完成。對于個別難理解的字詞,則可以采用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運用,最終達到會寫好生詞及會理解的目的。這些都屬于語文學習的基本保障,都應在教學中得到落實。解決好字詞,再做進一步要求,把每篇課文認真讀3~5遍,難讀句段反復讀,特別要做到正確、流利而且朗朗上口。能用一定速度默讀課文,把不懂的詞句做上記號,并結(jié)合上下文和生活積累,借助字詞典初步理解詞句意思。在預讀中搜集相關資料,并做好整理。
二是營造氛圍,讓所有學生都讀得動起來。學生讀的過程也就是用聲音、動作、情感實施思維的過程。要把學生引進讀的情境,讓所有學生都讀得動起來,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讀出來。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教師要不惜時間讓學生多讀,也可以教師范讀。讀書要充分,課文不讀熟不能開課。第一遍初讀讓學生感知課文大意。初讀如打樁,只有這個“樁”打結(jié)實了,閱讀教學才有深厚的“底子”。第二遍是精讀,著眼于對文本的深入理解,全面把握課文的具體內(nèi)容。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課文,那就是第三遍潛心品讀,培養(yǎng)語感,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品讀也就是潛心會文品神韻。寫景文章大多文字優(yōu)美,詞匯豐富,用語精當,有色彩,有聲音,有個性,有情感,給人以美的想象,情的渲染,意的激發(fā)。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學習作者遣詞造句的方法,以豐富學生的語言,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品讀要品詞析句。品詞可以結(jié)合圖畫、生活經(jīng)驗、語言環(huán)境、動作等來完成。文學的藝術就是語言的藝術。教師引導學生品析句子,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揣摩語言的精妙。第四遍就是誦讀意境美妙的文章,讓學生反復誦讀,面對面地與文本進行交流,給學生帶來無限的精神滋養(yǎng),以至熟讀成誦,積累語言。
注重遷移、強化拓展“感悟、積累、運用”是語文學習的一個循環(huán),也包含了學習語文的方法、過程和目的。課后設置了一道選做題——仿照課文,用幾句話寫一寫自己印象最深的某個景致。習作中也安排了運用積累的表達方法,觀察景物的變化,寫下觀察所得,感受世界的奇妙與美好。使用語言是一種技能,只有通過不斷地模仿和反復地實踐才能養(yǎng)成。在教學后,應引導學生深入生活,用眼睛去觀察,用心靈去感受周圍景物的獨特魅力。這個過程不僅僅是觀察的過程,也是選材、構(gòu)思的過程,同時更是學生情感活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習作的情感會隨著活動不斷深入,在通過感受、把握、體味、領悟言語豐富的內(nèi)涵的基礎上,逐漸升溫,直到情緒飽滿地訴諸筆端,在運用中提升語文能力。
(作者單位:四川廣元市旺蒼縣普濟鎮(zhèn)中心小學校)
責任編輯 楊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