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 鄭燕平 邱慶歡
【摘要】新媒體作為一種新的媒體形態(tài),給科技的發(fā)展和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斷促動著教育的變革。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體對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其次就如何順應新媒體發(fā)展的態(tài)勢,與時俱進做好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相應提升路徑分析,以期能夠更好地做好高校思政教育。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泵鎸@一重要論斷,在新媒體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作為思政工作者,我們應緊跟這一發(fā)展趨勢,更加有力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一、新媒體的定義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的,是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以后發(fā)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tài),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lián)網、無線通信網、衛(wèi)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tài)和媒體形態(tài)。新媒體以其獨特的優(yōu)勢逐漸占據著傳統(tǒng)媒體的地位,以其強大的影音、文字、信息整合效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互動效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全新的發(fā)展機遇和挑戰(zhàn)。
二、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
(一)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積極影響
首先,拓寬了思政教育的平臺。隨著手機、電腦等移動互聯(lián)網設備的普及,以及各類媒體社交軟件的推出,思政教育的學習不再僅限于教室和學校這么個狹小的區(qū)域,學生們可以利用手機或電腦客戶端里的各種軟件隨時閱覽最新時政新聞,查閱各類思政材料,同時還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騰訊課堂、慕課、微課等新媒體技術獲得其他高校的思政教育資源,不斷拓寬著思政教育的平臺。
其次,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中,教師借助于圖片、文字等信息進行講解,學生被動的接受著教師所傳達的信息,內容有限,枯燥乏味。而新媒體技術下,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通過視頻、音頻、圖片、游戲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地跟學生在互動交流中進行知識的傳授,從而提升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最后,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傳統(tǒng)媒體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其傳播方式具有延時性和滯后性,而新媒體的傳播具有定時、即時、實時、全時的特征,對于世界各地的最新時事,學生們通過新媒體技術,可以第一時間獲得,同時,思政教師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的相關客戶端,隨時隨地的與學生交流,從而及時的發(fā)布信息、獲取信息、處理問題,真正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時效性。
(二)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消極影響
首先,學生易受到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的侵蝕。相對于四大傳統(tǒng)意義上的媒體,新媒體“早已成為各種社會思潮交融碰撞的平臺、各種利益主體價值訴求的工具和多元化的網絡話語的集散地。”新媒體的開放性和隱蔽性特征,使得網絡環(huán)境錯綜復雜,不少消極言論、庸俗文化、反動思想等在網上屢禁不止。而大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其自我認知、心理狀態(tài)和思想意識還存在著各種不穩(wěn)定的因素,對于每天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所接觸到的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實性還不能完全理性的辨別,極其容易受到各種不良思想的侵蝕,影響其核心價值觀的建立和個人身心健康的發(fā)展。
其次,學生的各種學習問題不斷涌現。新媒體時代,人們通過各種媒介可以進行視、聽、觸、嗅、動等多方位的體驗與享受,一些自控力比較弱的學生在瀏覽信息,獲取信息的過程中,注意力極易受到轉移,淪陷為“抖音迷”、微博控”、“拇指族”等,對大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造成極大的阻礙。同時,隨著網絡學習資源的豐富,很多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過度的依賴于網上資料和答案,自己不會主動思考,逐漸也就喪失了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思政教師的工作難度加劇。一方面,在新媒體背景之下,思政教師在學生心中的權威性降低。大學生逐漸形成了通過新媒體平臺獲取各種信息的能力,對于思政老師的話語,他們不再盲目聽從,而是采取審慎的態(tài)度,有時甚至會進行質疑,這樣嚴重影響著思政教師在學生當中的影響力,不利于教師權威的樹。另一方面,QQ、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種新媒體平臺日漸成為學生日常生活和思想狀態(tài)表達的集結地,思政教師需要對學生的這些信息進行全面掌控,才能更好地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因此,對于思政教師的工作強度和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媒體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徑
(一)積極加強學生新媒體視域下的主體素養(yǎng)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首先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比如可以創(chuàng)辦“新媒體創(chuàng)作社”,讓學生關于思政教育類的不同類型創(chuàng)作可以在各式新媒體平臺投放;也可以建立“當代信息小組”,對時事熱點等問題進行多項解讀和輿論引導,從而激發(fā)大學生參與思政教育的熱情,讓他們探索和感悟正確的價值觀,使其具備理性對待和分析新媒體信息的能力,形成獨立的新媒體批判意識,加強大學生自我對新媒體素養(yǎng)的認知。
(二)打造新媒體視域下的專有思政教育隊伍
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工作,不僅需要專業(yè)的人,同時也需要與時俱進的人來進行開展和管理。因此,高校要著重加強對輔導員的素質培訓,通過外出學習、沙龍講座、經驗交流會等多種形式,不斷加強思政教師,特別是輔導員在思政教育中的新媒體應用能力;其次,可以在各高校中成立“導向小組”,吸納并培養(yǎng)一批新媒體視域下的思政教育學生成員,注重對其進行網絡素質教育培訓,加強其突發(fā)問題的處理能力,使其能夠開展對貼吧、微博、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進行網絡輿情搜集的工作,實時引導敏感問題與輿論導向。
(三)搭建優(yōu)質平臺,豐富教育手段
新媒體時代帶來的信息傳播方式正一步一步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搭建與信息時代發(fā)展同步的思政教育網絡優(yōu)質平臺勢在必行。比如可在微信、網絡門戶、微博設立思想政治教育欄目,以視頻、文字、圖片、信息宣傳、人機互動等形式開展思政教育;也可以組織學生拍攝微電影或話劇再現國學經典與紅色文化;也可以開發(fā)應用于學生校園版的APP等。通過搭建優(yōu)質平臺引導和規(guī)范學生行為,通過豐富的教育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打造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
(四)加強監(jiān)管,營造良好環(huán)境
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和資源繁雜,學生的鑒別能力和認知水平有其自身局限性,作為高校,要及時進行監(jiān)督和篩查,以防不良信息在網絡上的傳播。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密切關注學生在各大新媒體平臺的思想動態(tài),積極引導學生正確利用新媒體表達思想,交流思想,共同打造一個充滿正能量、健康、積極的網絡培育環(huán)境。只有通過完善的校園網絡監(jiān)督管理機制,才能優(yōu)化校園的網絡環(huán)境,為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及持續(xù)性發(fā)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 百度文庫. 新媒體時代[EB/OL]. https://wenda.so.com/q/1418541151497738
[3] 楊睿軒. 新媒體語境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 [J].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7(4)133.
[4] 李元授. 新聞傳播學[M].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