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燕
摘 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數(shù)學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數(shù)學知識體系的過程,也是學生享受學習過程、感受自然之趣的過程。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應順應學生的學習需求,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方法,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要倡導學生采用動手實踐、互動交流、自主探究、實踐運用的學習方式,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提升學生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為學生后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學習過程;自然之趣;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3-0079-02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相信學生的潛能,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搭建富有挑戰(zhàn)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平臺,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讓學生的思維拔節(jié),享受學習的過程,獲得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這也是當前數(shù)學教學的發(fā)展趨勢。因此,教師應精心研讀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加工和睿智處理,化繁為簡,化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數(shù)學知識的積累如植物生長一樣自然,充滿活力和靈性。下面以小學數(shù)學“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一課為例,談談這方面的實踐和體會。
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說過:唯一推動我學習的力量,就是興趣與方便,因為數(shù)學是充滿興趣的科學,也是最便于自學的科學。在課堂教學的起始階段,教師應該優(yōu)化新知的導入方法,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在矛盾的刺激下,產生學習新知的期待。如在教學“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時,教師可設計“圍一圍”的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發(fā)揮指尖智慧,使學生的目光自然地聚焦到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上。
新課伊始,教師微笑著對學生們說:“同學們,三角形是我們很熟悉的一種圖形,如果給你3根小棒,你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嗎?”學生們不以為然地說:“當然能?!彪S即教師讓學生任意拿出3根小棒,圍成三角形,不一會兒,教師讓成功圍出三角形的同學舉手,絕大部分學生舉起了手。教師此時沒有急于解釋原因,而是引導學生交流在圍三角形的過程中的想法。有學生說,在圍的時候,3根小棒要注意首尾相連,這才符合三角形的特征。也有學生說有時3根小棒可以圍成三角形,有時不能圍成三角形。也有學生提出疑問:“我這3根小棒無論怎樣圍,都不能圍成三角形,這是什么原因呢?”教師因勢利導,對學生說:“是呀,到底怎樣的3根小棒才能圍成三角形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
上述環(huán)節(jié),教師沒有直截了當?shù)馗嬖V學生這一堂課的研究主題,而是讓學生通過圍三角形的實踐活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困惑,產生對新知識、新問題的強烈渴望,為新知學習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積極互動的過程,在互動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反思,敢于質疑,善于追問,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自然地由淺入深,由平淡走向靈動。因此,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和諧、友好的互動氛圍,讓學生的思維逐步走向深入,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學習數(shù)學,呈現(xiàn)思維碰撞的精彩。
教師隨機拿了一個沒有成功圍出三角形學生手中的3根小棒,放到了講臺上,3根小棒的長度是2厘米、3厘米、9厘米,怎樣才能圍成三角形呢?這時有學生提議將2厘米或者3厘米長的小棒換長一些的小棒,也有學生提議將9厘米長的小棒換成短一些的小棒。這兩種想法都可行嗎?教師趁勢將2厘米長的小棒換成了4厘米,發(fā)現(xiàn)還是不能圍成三角形。這時,教師可讓學生思考:2厘米、3厘米的小棒換成4厘米和5厘米長的小棒,行嗎?有學生說能,有學生說不能,學生動手圍了后,發(fā)現(xiàn)確實不能,到底應該怎么辦呢?生1:2厘米、3厘米長的小棒繼續(xù)加長,應該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生2:我覺得只要上面2根加長后的小棒長度之和大于第3根就可以了。師:很有想法,讓我們用事實來說話。(教師進行演示,用的是5厘米、6厘米、9厘米長的小棒,圍成了三角形)你們覺得三根小棒要圍成三角形,必須要具備什么條件?生3:前面2根小棒的長度之和大于第3根小棒的長度,才可以圍成三角形。生4:兩根較短的小棒長度之和大于第3根小棒的長度,才能圍成三角形。
上述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巧妙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在交流中讓學生的思維循序漸進,步步走向深入,不斷修正自己的想法,使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在自然而然中獲得了提升。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僅僅用一個例子,就得出結論,顯然這樣的結論沒有說服力,也不具有普遍性、廣泛性,不能令人信服。因此,教師需要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驗證,有效地降低學生的思維跨度,使學生在由部分到整體、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獲得思維的錘煉,提升思維的嚴密性。
言為心聲,在學生嘗試說出三根小棒要圍成三角形,必須要具備的條件后,教師沒有立即告知,也沒有就此罷手。而是向學生追問:如果要將9厘米長的小棒換成短一些的小棒,應該怎樣換,才能圍成三角形呢?有學生提議換成4厘米長的小棒,也有學生建議換成3厘米的小棒,還有學生說換成小于5厘米、大于1厘米的小棒都可以。這些都是學生運用上述環(huán)節(jié)得出的想法,進行的思考,是否正確呢?教師讓學生投入到實踐中,很快便發(fā)現(xiàn)這些想法都是正確的。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三條邊都符合這樣的特征呢?教師引導學生任意畫一個三角形,然后再量一量,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們立即投入到了驗證中,經過實踐操作,學生們發(fā)現(xiàn)不管哪一個三角形,都具備這樣的特征。教師微笑著對學生說:“通過剛才的進一步驗證,你們對三角形三條邊有新的認識嗎?生1:三角形第一條邊加第二條邊的長度,必定大于第三條邊的長度。生2:三角形不管哪兩條邊的長度之和,都比第三邊的長度長。生3: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師:大家說得真好,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研究的內容。
上述環(huán)節(jié),教師沒有淺嘗輒止,而是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不斷驗證,跳出具象思維的束縛,掌握了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從感性認識自然地上升到理性認識,獲得創(chuàng)造力的釋放。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應用到現(xiàn)實中去,以體會數(shù)學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數(shù)學與生活的關系緊密,數(shù)學知識只有在生活應用中才能彰顯其價值。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目的、有意識地實現(xiàn)數(shù)學向生活的跨越,讓學生的應用能力自然地得到提升。
在學生們習得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后,為了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對學生們說:“如果給你3條線段,你能快速地判斷出它們是否能圍成三角形嗎?”“能”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屏幕出示:7厘米,4厘米,5厘米。學生們很快判斷出是可以圍成三角形的,因為7+4>5,7+5>4,5+4>7。教師出示第2道題目:要做一個三角架,已有一根50厘米的鋼條,要在45厘米、60厘米、70厘米的鋼條中再選一根,鋸成2段,你認為可以選擇哪一跟?有學生說可以選60厘米的,也有學生說可以選70厘米的。教師追問這樣選的理由,學生們認為選擇的這根要鋸成2段使用,根據(jù)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3邊這一原理,這根鋼條的長度一定要大于50厘米。
上述環(huán)節(jié),教師從讓學生應用數(shù)學知識這個角度出發(fā),將學生的視覺引向生活,強化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自然地將所學知識轉變成了能力,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學生知識應用能力。
總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給學生營造一個廣闊的時空,將課上到學生心里去,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像流水一樣自然,讓學生真正擁有頂峰的體驗、深度的探究、方法的積淀,從而讓“自然”與學生學習始終相伴。
參考文獻:
[1]段茂慧.小學數(shù)學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J].吉林教育,2016(40).
[2]束德美.有效的操作源于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需要[J].廣西教育,2011(19).
[3]呂春梅.激活生活體驗,讓小學數(shù)學教學回歸自然[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8(22).
[4]魏曉菲.積累經驗,豐富表象,讓數(shù)學知識自然生長——以南京市××農村小學為例[J].小學教學研究,2017(23).
[5]高叢林.小學數(shù)學“順其自然”教學觀的內涵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