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憬(上海市長風街道長風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062)
在人體所有關節(jié)中,膝關節(jié)是結構最復雜、承重最大的一種關節(jié),能夠對人的生活質量以及運動方式直接造成巨大影響[1]。由于我國老年化趨勢逐漸明顯,中國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愈加得到國家重視,隨著全民醫(yī)保的覆蓋面從城市到農村的實現,患有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或膝骨性關節(jié)炎等疾病的老年患者選擇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的人數越來越多[2-3]。但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只能起到幫助患者緩解疼痛、恢復關節(jié)活動度以及糾正畸形的目的,術后對患者實施有效的康復方式對恢復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成為臨床上醫(yī)生著重關注的問題[4-5]。故該文選擇筆者所在醫(yī)院2015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老年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后患者90例,采用多種康復方式進行比較評估患者術后下肢運動功能的改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老年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后患者90例,隨機分為常規(guī)康復訓練組、肌電生物反饋組以及聯合康復組,各30例。常規(guī)康復訓練組中男18例,女 12 例,年齡為 66~79 歲,平均年齡為(74.32±1.95)歲;肌電生物反饋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為65~82歲,平均年齡為(75.44±1.37)歲;聯合康復組男16例,女 14 例,年齡為 69~84 歲,平均年齡為(74.95±1.28)歲。關于性別、年齡等數據,三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常規(guī)康復訓練組 給予患者常規(guī)護理以及術后康復訓練指導,主要訓練內容有臀大肌、臀中肌收縮練習、股四頭肌收縮運動以及踝關節(jié)屈伸鍛煉等,訓練時間根據患者實際接受情況而定,盡可能延長至患者耐受最高值。
1.2.2 肌電生物反饋組 在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基礎上給予患者肌電生物反饋康復訓練輔助治療,應用德國Myo trac幾點生物反饋康復儀,設置刺激方式為自動觸發(fā),頻率設置為10~45 Hz,刺激強度以患者最適合為主。使患者做直腿抬高訓練,20 min/次,1次/d,5 d/周,堅持治療7周時間。
1.2.3 聯合康復組 除常規(guī)康復訓練以及肌電生物反饋訓練外加以平板減重訓練,訓練內容為患者在活動平板上站立后,借助運動平板的帶動,患者進行節(jié)奏性的步行訓練,每次訓練時間設置為20 min,對三種訓練方案每天規(guī)定訓練時間不間斷,5 d/周,堅持治療7周。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s)表示,檢驗標準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對比三組患者MBI指數、LEFS評分以及HSS評分見表1。
2.2對比三組患者步行能力、膝關節(jié)屈伸活動度、量大步速以及平衡功能
見表2。
隨著我國老齡化的日趨嚴重,我國必須重視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及行動能力[6],據有關報道表明[7],我國超過60歲的老年人口人數已經超過2億,在這2億人口中,約有1/4的老年人存在運動障礙。大部分運動功能障礙的老年人多由關節(jié)疾病引起,在患關節(jié)疾患后生理上不斷遭受疼痛折磨,在長期治療過程中,患者及其家屬承受的心理以及經濟上的壓力越來越重,沉重的雙重負擔使患者的心態(tài)越來越消極[8]。對接受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而言,有效的康復治療不僅能夠幫助患者緩解疾病帶來的痛苦,也可幫助患者恢復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的獨立生活能力以及綜合生活質量,這對與患者能夠早日回歸社會以及家庭具有巨大意義[9-10]。
表1 對比三組患者MBI指數、LEFS評分以及HSS評分[(±s),分]
表1 對比三組患者MBI指數、LEFS評分以及HSS評分[(±s),分]
注:與常規(guī)康復訓練組對比,*P<0.05,與肌電生物反饋組對比,#P<0.05。
組別MBI指數治療前 7周后LEFS評分治療前 7周后HSS評分治療前 7周后常規(guī)康復訓練組(n=30)肌電生物反饋組(n=30)聯合康復組(n=30)t值P值60.12±6.23 60.44±6.36 61.03±6.09 0.16 0.848 70.95±6.00(80.32±5.93)*(89.24±6.31)*#67.83 0.000 8.36±2.00 8.32±2.00 8.41±2.00 0.02 0.9849 15.93±2.13(26.75±3.21)*(34.32±2.19)*#391.53 0.000 42.85±6.07 42.31±6.19 43.14±6.15 0.14 0.868 62.33±8.11(71.39±8.29)*(80.56±8.62)*#35.81 0.000
表2 對比三組患者步行能力、膝關節(jié)屈伸活動度、量大步速以及平衡功能[(±s),分]
表2 對比三組患者步行能力、膝關節(jié)屈伸活動度、量大步速以及平衡功能[(±s),分]
注:與常規(guī)康復訓練組對比,*P<0.05,與肌電生物反饋組對比,#P<0.05。
組別 步行能力治療前 7周后膝關節(jié)屈伸活動度治療前 7周后平衡功能治療前 7周后常規(guī)康復訓練組(n=30)肌電生物反饋組(n=30)聯合康復組(n=30)t值P值50.00±4.00 51.09±3.82 50.46±3.94 0.58 0.560 79.36±5.82(86.35±6.00)*(98.46±5.85)*#80.74 0.000 30.45±6.00 31.03±6.21 31.55±6.15 0.24 0.785 93.25±5.00(100.25±4.93)*(108.75±5.16)*#71.41 0.000 45.36±2.33 45.28±2.71 44.93±2.19 0.27 0.766 85.63±4.36(92.46±4.15)*(100.00±3.56)*#95.08 0.000
研究中發(fā)現治療7周后,常規(guī)康復訓練組、肌電生物反饋組以及聯合康復組患者在平衡功能、步行能力、身體質量(MBI指數)、膝關節(jié)屈伸活動度、量大步速以及膝關節(jié)功能HSS評分和下肢功能評分(LEFS)各指標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三組治療前后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肌電生物反饋的刺激下,患者的運動功能逐漸得到恢復,進而重新建立患者腦皮質以及神經反饋回路,同時患者骨骼肌的自主收縮能力也得到強化,加以患者長期堅持減重平板訓練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肌肉協同合作能力,改善關節(jié)屈伸活動度。
綜上所述,在膝關節(jié)置換后患者中應用肌電生物反饋康復訓練聯合康復訓練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痛苦,幫助患者更快恢復下肢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的行走能力,在臨床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值得在臨床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