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君
[摘要]一名初一的女生,由于家庭因素、初中學習環(huán)境適應不良、和同學老師的關系緊張等原因,出現(xiàn)了性格孤僻、上課不聽講、逃學、逃避考試的行為。咨詢師通過攝入性會談,運用真誠、共情等咨詢技術和合理情緒療法、認知行為療法等,引導求助者重新認識自己的行為,淡化自己的不合理要求,改變錯誤認知,最終使求助者走出心理陰影,以積極的思維模式及行為態(tài)度,重新回到學校正常上學,家庭關系也得到了改善。
[關鍵詞]一般心理問題;合理情緒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23-0040-03
小李,女,14歲,初一學生。
個人成長史:正常生產,成長過程中無重大生活負性事件和疾病。求助者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自幼身體健康,父母親在她上小學時,為了給她提供一個良好的上學環(huán)境,棄農來到城市務工。父母親因為打工掙錢,無法很好地照料她的生活,從小經(jīng)常把她托付給鄰居照料。后來,她的父母又生了一個男孩,由于“重男輕女”思想,對她的照顧就更少了。據(jù)同學說,她在學校不努力學習,學習成績不好,喜歡交朋友,有很多社會上的朋友。據(jù)母親說,她晚上經(jīng)常玩到很晚不回家,后來考中學時,由于成績不好,考到了不理想的中學。上中學后,她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講,不按時完成作業(yè),和新同學不能很好交往,放學后經(jīng)常和考到其他中學的小學同學或者社會上的朋友聚在一起玩,不按時回家。
精神狀態(tài):近一個多月以來抑郁、煩躁,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聽講。在班上性格孤僻,不跟其他同學交往。
身體狀態(tài):精神抑郁,愁眉苦臉,眉頭緊鎖,毫無朝氣。
社會功能:學習活動基本正常,但不能全神貫注投入學習,學習效率下降。不主動與班上同學交往,但是交往過程和行為正常。
主訴:心情壓抑,自卑,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無精打采等,這種狀況有一月余。
個人陳述:我的爸爸媽媽經(jīng)常在外面打工掙錢,很少關心我。尤其我爸爸,一年才回來幾次,在家待的時間很短。在家里除了問我的學習,知道我學習成績下降后打罵我,就沒有別的話說。而且我爸不讓我媽給我買衣服、鞋子,每次和媽媽說要買衣服,我爸爸知道時,就指著衣服柜子說:一柜子的衣服,還買衣服?其實那些衣服早都小得不能穿了,他是怕花錢!他從來不打我弟弟,給我弟弟買衣服,買好吃的,我弟弟要什么都給買。我恨他,一輩子都不想見他。
我在這個班里沒有朋友,老師看不起我,同學們總是在老師跟前打我的“小報告”。我放學后和小學的同學一起玩,小學的同學考到其他的中學,我去他們學校玩的時候,覺得他們的中學真好,老師也很和藹。我讓爸爸媽媽給我轉學,可是他們不同意,認為我的學習成績很差,連現(xiàn)在的中學都差一點考不上,別的中學更不會要我。我想好了,爸爸媽媽不給我轉學我就不上學了,我想去打工,我的一些朋友們在社會上打工,看看小攤什么的,一個月也能掙幾百塊錢,反正爸爸媽媽不給我錢花!
綜合臨床表現(xiàn)和心理測驗,評估該求助者心理不健康,是一般心理問題——初中環(huán)境適應不良。
對照癥狀學標準,該求助者表現(xiàn)出抑郁、煩躁、情緒低落癥狀。從嚴重程度標準看,該求助者的反應強度不甚強烈,反應也只局限在與同學、老師關系和父母關系范圍內,沒有影響邏輯思維等,無回避和泛化,沒有對社會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從排除標準看,該求助者的心理問題并不嚴重,時間也較短,因此可以排除嚴重心理問題和神經(jīng)癥樣心理問題。
具體目標與近期目標:緩解抑郁情緒,轉移求助者目標,集中于怎樣緩解與父母的矛盾;改變自己對于轉學的不合理的認知,按時去上學。
遠期目標與最終目標:走出孤獨的心理陰影,改善和新同學的關系,學習和新同學友好交往的技巧,交到新的朋友;樹立學習目標,上課認真聽講,努力學習,積極、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與求助者協(xié)商選用合理情緒療法和認知行為療法
合理情緒療法:這種方法旨在通過純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辨的途徑,改變求助者的非理性觀念,以幫助他解決情緒和行為上的問題。強調情緒的來源是個體的想法和觀念,個體可以通過改變這些因素來改變情緒。改變造成求助者情緒困擾的不合理觀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確的理性觀念,才能幫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緒問題,以合理的人生觀來創(chuàng)造生活,并以此維護心理健康,促進人格的全面發(fā)展。ABC理論是合理情緒療法的核心理論。
認知行為療法:這種方法關心的是錯誤的認知過程及在這過程中所產生的錯誤觀念。該理論有幾個重要概念:(1)共同感受,指人們用以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工具。(2)自動化思維,人們使用共同感受這一工具時,常常因不加注意而忽略了上述認知過程。因此,許多判斷、推理和思維是模糊、跳躍的,很像一些自動化的反應。(3)規(guī)則,個體在認識現(xiàn)實世界的過程中遵循一定的規(guī)則,它們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習得的社會認可的行為準則。如果個體不能正確使用共同感受這一工具來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或是對自己的自動化思維中某些錯誤觀念不能加以內省,或是過分按規(guī)則行事,無論哪種情況,都會造成認知歪曲,產生不良的情緒和不適應的行為問題。
(二)時間安排
每周兩次,每次50分鐘。具體時間安排在每周一、四下午17:00~17:50。
(一)第一階段:收集資料,分析評估,建立咨詢關系,制定咨詢方案
1.填寫咨詢登記表,了解一般資料。介紹咨詢中的事項和規(guī)則。
2.根據(jù)收集資料,做出初步評估。
3.運用共情、傾聽等方式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
4.第一次咨詢主要是攝入性會談,運用真誠、共情等技術,鼓勵求助者傾訴。收集臨床資料,通過對癥狀評估、分析,雙方共同確定咨詢目標,制定咨詢方案。
(二)第二階段:實施合理情緒療法與認知行為療法
第二次咨詢:實施咨詢方案
1.找出引起求助者情緒困擾的具體事件。
這些事件包括:同學都不喜歡我,在背后給老師打“小報告”。小學的同學都在別的學校,在班上我沒有新朋友。老師不喜歡我,對我不和藹。爸爸媽媽不給我轉學,不關心我。
2.運用認知行為方法,與求助者一起探討并制定行為計劃。
(1)與求助者一起找出抑郁、自卑的原因,并分析困擾情緒的事件,使求助者領悟到是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有偏頗,才引起了抑郁、煩躁等情緒。
(2)請求助者客觀評價自己在整個事件中的行為。
為了減輕或消除求助者目前存在的各種問題,咨詢師在修通階段與求助者的不合理認識進行了辯論,幫求助者認識到以下幾點:
a.是自己在班上違反班級的規(guī)定在先,同學給老師打“小報告”在后,不能一味怪同學打“小報告”。
b.小學的同學已經(jīng)是過去的朋友,在新的環(huán)境里要結交新朋友,這樣才不會感到孤獨。要和新同學主動交往,而不是等新同學來和自己交往。
c.老師對我不和藹,不喜歡我,因為我不認真聽課,回答不上老師的問題,作業(yè)不能按時完成。老師喜歡學習認真、品行良好的學生。如果我一直上課不認真聽講,不按時完成作業(yè),哪個學校的老師都不會喜歡我。
d.我要求父母給我轉學,可是自己的成績不好,別的學校不會接受,再說轉學需要一定的條件,父母沒有理由也沒有能力為我轉學。
e.我輟學在家就要去打工,打工雖然可以賺錢,但是我現(xiàn)在還在學習的年齡。耽誤了學習,將來考不上大學,考大學和打工的前途不能相比,我不愿意像父母一樣一輩子打工,那樣很辛苦。我應該努力學習,爭取考大學,將來過更好的生活。
(3)與求助者的母親談話,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情況,把孩子關于缺乏父母的關愛,父母不能滿足必要的物質條件(衣服、鞋子)等想法和求助者的母親進行交流。
3.布置家庭作業(yè)
家庭作業(yè)如下:(1)讓求助者認真聽講,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2)要求求助者主動和新同學交往,關心、幫助新同學。(3)求助者放學后按時回家做作業(yè),每天做完作業(yè)后和小學同學玩一會兒,沒做完作業(yè)時不下樓去玩。(4)讓求助者的母親和求助者談談心,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滿足孩子基本的物質需要。讓求助者的母親每天放學時接孩子回家。(5)讓求助者的母親和父親交流,告訴父親多關心孩子,多與孩子交流。
第三次咨詢
之前向班主任了解情況,知道求助者在課堂上能認真學習一些科目,能與個別新同學主動地交往,作業(yè)完成情況比以前好了許多。母親按時接她放學回家。跟小學的同學和社會上的朋友來往少了。求助者感覺老師和同學們不再那么討厭自己了。求助者告訴我,她媽媽給她買了新衣服和新鞋,她可以高高興興上學了。
咨詢師通過舉例,讓求助者領悟到一件事,因為她自己的行為往好的方面發(fā)展了,所以同學和老師能夠接納她。如果她一直不愿和新同學交往,大家也沒法和她做朋友。并且讓她知道,以后有什么想法要和爸爸媽媽及時溝通,如果溝通不了,可以找老師溝通,但是不能不來上學。
(三)第三階段:鞏固提高咨詢的效果
第四次咨詢
也是最后一次咨詢。班主任反映求助者的情況大有好轉,臉上有了笑容,性格也活潑了一些,上課能夠回答一些科目老師的提問,作業(yè)基本上能夠按時上交,已經(jīng)和班上有些同學經(jīng)常交往,一起玩耍,也打消了輟學的念頭,愿意好好上學。咨詢師對她的表現(xiàn)給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導求助者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學會隨時隨地、主動地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論,使之成為自己的一種習慣。以后有什么問題,可以隨時來心理咨詢室與心理老師交流。
1.求助者自我評估:認為自己基本上適應了新的班級和同學,情緒狀態(tài)也明顯好轉,不再自卑、孤僻了,性格也活潑開朗了。能夠和新同學主動交往,上課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yè)。
2.咨詢師的評估:經(jīng)過觀察及會談,確定對該求助者的心理咨詢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求助者衣著整潔,朝氣蓬勃,性格開朗,臉上有了微笑,上課認真聽講,按時完成作業(yè)。在咨詢結束后,該求助者擺脫了不良情緒,不再抑郁、自卑、心煩,打消了輟學的念頭。
3.班主任評估:覺得學生變化很明顯,能在課堂上認真學習,按時完成作業(yè),和同學正常交往,和小學同學及社會上的朋友來往少了很多。性格活潑了,能經(jīng)常看到笑臉,情緒比較穩(wěn)定,沒有輟學和轉學的念頭了。
4.求助者的母親評估:孩子最近回家后先做作業(yè),晚上出去玩,回來得也比較早,和小學的同學、院子里的小孩玩得比較少了,性格也活潑了,在家?guī)е艿芡妫贈]有提出轉學和不上學的想法。父母也意識到以后要多多關心孩子,滿足孩子的基本物質生活需求。
合理情緒療法在家庭關系不和導致的一般心理問題中,應用非常有效。很多中學生面對和父母溝通不良,都會對父母產生怨恨,采取過激的行為來反抗父母。孩子需要暢通傾訴,傾訴過程也是一個平復情緒整理思維的過程。
認知行為療法適用于很多一般心理問題,行為改變可以使認知改變,引導求助者重新認識事情本身,療程較短,效果良好。對于學生而言,自己的改變可以引起同學、老師、家長的改變,很多時候無需家庭咨詢,為求助者節(jié)省大量時間和費用。
參考文獻
[1]陶勒恒.心理咨詢與輔導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7.
[2]劉曉明,李冬梅,孫蔚雯.學校心理咨詢[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9.
[3]劉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胡佩誠.心理治療[M].北京:中國醫(yī)藥出版社,2006.
[5]錢明.健康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甘肅省金昌市第四中學,金昌,737100)